王紅紅
區域社會教育中心:地方開放大學的建設路徑探析
——以淮安為例
王紅紅
地方開放大學是發展社會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責任主體,將地方開放大學打造為區域社會教育中心是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廣播電視大學向開放大學轉型發展,應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圍繞區域社會教育中心的目標定位、基本功能、主要任務和建設重點進行謀劃,在“開放”上下功夫,在“質量”上做文章,在“推進”上求突破。
社會教育;區域社會教育中心;開放大學
在經濟全球化的戰略背景下,隨著市場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知識經濟帶來的壓力和挑戰不斷加大,加快發展社會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不僅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今教育變革的主題,更是時代的要求。2012年底,淮安市人民政府決定以淮安市廣播電視大學為依托,籌建淮安開放大學,各縣(區)在現有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設立縣(區)開放大學。這是大力發展社會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在淮安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1.時代發展的需要
進入21世紀以來,許多國家都把社會教育提升到戰略層面加以推進,加快發展社會教育已成為各國政府、社會與公民的普遍共識。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人口大國,當前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增強發展后勁和動力,對勞動者的觀念轉變、素質提升、知識更新、技能提高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須大力發展社會教育,加速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2.人本發展的需要
馬斯洛關于人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當低層次的需要獲得相對的滿足后,較高一個層次的需要就占據了主導地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已經從“滿足就業謀生的民本型”轉變為“追求生活質量和價值的文化型”,并正在向“追求全面發展的自我實現型”轉化。[1]越來越多的人渴望通過接受繼續教育,提升綜合素養,培養專業技能,發展興趣愛好,改善生活品質。2010年,淮安市出臺《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大力開展面向城鄉、覆蓋全體市民的終身教育活動,到2020年,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加快發展社會教育,對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教育發展的需要
當今世界,學習的方式和教育的內容正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這一變化的基本方向,就是由相對單一封閉的教育體系向多元開放的教育體系轉變。提供靈活、開放、互動的學習方式,是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使命。社會教育具有寬領域、多形式、廣覆蓋的優勢,可以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更多的教育選擇,也為縮小群體差距、實現階層流動提供了可能。[2]近年來,淮安市大力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促進均衡、提升質量,形成了有較強影響的“學在淮安”教育品牌。但是,淮安的社會教育相對來說仍是“短板”,發展還不夠均衡。加快發展社會教育,是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布局結構、促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支撐。
4.區域發展的需要
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引擎。從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要求出發,加快發展目標指向清晰、功能定位準確、服務半徑合理、適應區域需求的社會教育,整體提升本地區人才培養的規格、層次和水平,勢在必行。近年來,淮安市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兩大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強市、開放引領、創新驅動、全民創業、城鄉一體化和生態優先“六大戰略”,全市經濟社會保持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淮安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帶來了勞動力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帶來了對技能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加快發展社會教育,推進區域社會教育中心和有地方特色的開放大學體系建設,可以增強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有效供給,為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在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過程中,社會成員不斷變化和增長的學習需求與公共學習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加強政府主導、統籌協調,充分發揮政府各個部門、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社會企業行業等各方面的作用,打造區域社會教育中心,是建設完善多層次、多門類、綜合性的公共學習資源平臺和服務體系,緩解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
1.區域社會教育中心的目標定位
區域社會教育中心應緊密圍繞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以及全體社會成員多元化的學習需求,以推進終身教育體系構建、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為基本目標,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內涵建設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為現實基礎和實體依托,積極搭建深入基層社區、鄉鎮和企業、行業的全民學習平臺,吸納與整合社會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形成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的終身學習“立交橋”,為全民終身學習提供開放性、普適性、低成本的學習資源與服務。[3]
2.區域社會教育中心的基本功能
作為區域終身教育資源的統籌協調機構,區域社會教育中心的重要功能是創設平臺、空間和機制,高效聚集和優化整合區域各種終身教育資源,以利實現人人都能適時享受到最適合的優質教育資源的目標。[4]區域社會教育中心的基本職能應該包括:一是辦學職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依托網絡環境,舉辦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開展適應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職業資格與技能培訓和形式多樣的社會教育。二是服務職能。為市民提供現代化、多樣化、人本化的終身學習支持服務,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相關決策咨詢服務。三是管理職能。受教育行政部門委托,對區域的社會教育進行業務指導和管理,統籌協調優質社會教育資源的開發、整合、利用和共享。四是研究職能。對區域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對社會教育的辦學體制、管理模式、平臺建設等進行探索,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研究活動。
3.區域社會教育中心的主要任務
區域社會教育中心的人才培養宗旨是為全體有意愿、有能力的社會成員提供高等教育的學習機會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休閑的學習機會。[5]區域社會教育中心的主要任務應該包括:一是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發展趨勢,滿足更多市民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積極、穩妥地發展各類學歷繼續教育。[6]二是大力發展職業導向的非學歷教育。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重要領域緊缺專門人才教育培訓的力度,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層次豐富的以提升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技能培訓。三是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以提高社區居民綜合素養和生活品質為目的,扎實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滿足需求的道德規范、休閑文化和健康教育。四是鼓勵發展社會培訓。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努力建好一批適應市場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社會效益好、信譽度高的品牌培訓機構。
4.區域社會教育中心的建設重點
學習者多樣化、優質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的滿足,離不開一套科學完善的支持服務體系。區域社會教育中心的建設重點是以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為支撐,構建終身教育服務體系,包括區域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網絡學習平臺、師資隊伍、硬件設施等。一是學習資源建設。采取“自建、引進、整合、共享”等多種方式,建設滿足市民所需的優質學習資源。推進與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老年大學等各類機構的緊密合作,整合資源,建設并充實社會教育資源庫。二是學習平臺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設“一站式”學習支持服務系統,涵蓋學歷繼續教育、非學歷教育、社會培訓和社區教育,形成集教學、管理、服務、科研于一體的跨平臺、跨終端,服務全民學習的信息化支撐平臺。三是師資隊伍建設。以“專職為骨干、兼職為主體、動態開放”為原則,聯合高校、相關培訓機構、行業企業專家成立社會教育教師聯盟,建設一支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管理、教學、科研、技術隊伍。四是硬件設施建設。加大硬件設施特別是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著力建設具有現代遠程教育功能、崗位培訓中心功能、市民活動功能、社區教育管理服務功能、數字化學習港等多種功能的區域社會教育中心。
2013年12月,江蘇省政府召開了全省社會教育暨開放大學建設推進會,明確提出要把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建成全民學習的共享平臺和終身教育的支持載體。圍繞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淮安把開放大學作為發展社會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責任主體,把建設有地方特色開放大學作為打造區域社會教育中心的核心和關鍵。
1.建設基礎
淮安開放大學的前身淮安市廣播電視大學,創辦30多年來,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和系統辦學優勢,已經形成了功能完善的辦學系統、開放實用的培養模式、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為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實踐表明,淮安市廣播電視大學向淮安開放大學轉型發展,基于已有的優勢經驗和建設基礎,能夠成為區域社會教育中心的實體支撐。淮安市廣播電視大學轄有6所縣(區)電大,在辦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系統辦學、管理與服務的遠程教育與教學經驗。依托淮安市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建成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9個、社區教育培訓學院7個和省市級社區教育中心 89個、居民學校134個。在辦學實踐中學校形成了“以不斷提高學習者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為重點,以增強學習者創業力、創新力為特色,以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學—導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教學管理制度化、支持服務人性化、質量監控全程化”的教學管理模式,確保了人才培養的質量。[7]目前,全市開放大學系統共有專職教師600多名,另有來自企業、高校兼職教師200多名,其中高級職稱占比75%以上,形成了一支遠程教學經驗豐富、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遠程教學與服務隊伍,為全市開放大學建設提供了教學和服務隊伍的基礎。多年來,淮安市電大系統培養了各類畢業生15萬多人,完成各類培訓和考試服務100多萬人,實現了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雙豐收。
2.進展情況
淮安市高度重視開放大學建設,將之作為全民學習的共享平臺、終身教育的重要載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及時制定建設方案,積極搭建校企共建平臺,進一步優化布局、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健全體系,全市開放大學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淮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討論研究開放大學建設方案。市政府成立淮安開放大學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市、縣區開放大學建設工作,多次現場會辦解決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各責任單位和屬地政府相互配合、協作聯動,為開放大學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經過反復調研論證,形成了淮安開放大學和各縣(區)開放大學建設方案,2013年9月上報省開放大學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2013年12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批準了淮安市建設方案,為后期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5年6月,江蘇開放大學和淮安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合作共建備忘錄。雙方就加快建設淮安開放大學,建立溝通、會商機制等達成了共建共識。校市合作共建備忘錄的簽訂,為淮安開放大學全面推展江蘇開放大學教育教學管理的先進經驗搭建了新平臺。2013年9月,淮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在現代商務聚集區規劃建設淮安開放大學新校區。新校區總投資1.4億元,占地面積17.5畝,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可以直接服務周邊近10萬人,預計2016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2015年6月,淮安開放大學掛牌成立。各縣(區)已經獲批的開放大學,2015年底將全部掛牌成立。
3.推進思路
開放大學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淮安市開放大學建設著重在“開放”上下功夫,在“質量”上做文章,在“推進”上求突破,努力將各級開放大學打造成具有“一流水準、體現地方特色、充滿生機活力”的區域社會教育中心。
(1)深化改革創新,著力在“開放”上下功夫。一是更新思想觀念。緊緊圍繞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和淮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積極借鑒先進地區建設高水平開放大學的成功做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互聯網+教育模式,探索靈活開放的辦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推進校園教育向開放大學延伸、學歷教育向終身教育延伸,推動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二是完善組織體系。正確處理好政府、學校、社會三者之間關系,優化政策措施,完善內部結構,形成綜合辦學體系,努力在制度設計、組織保障、經費來源、資源整合上實現突破。基于開放大學在全民學習、終身教育體系中的戰略地位以及“大學”“平臺”“體系”的一體性,[8]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發揮設在淮安開放大學的淮安市社會教育指導中心對全市社會教育的管理、服務和指導職能。大力推動開放大學、社區學院及社區教育中心、市(村)民學校融合發展,建立健全系統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統一戰略、資源共享、相對獨立、各具特色”的管理體系。積極推進淮安開放大學與行業、企業的合作,鼓勵支持在行業、企業內設立辦學點或學習中心。三是創新培養模式。圍繞淮安建設蘇北中心城市對各類人才的現實需求,深入推進辦學模式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質量保障體系,主動適應終身學習需求。建立和完善以學習者為中心,基于網絡自主學習、遠程支持服務以及面授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為不斷增多的普及化、個性化學習提供優質服務。策應“江蘇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探索建立公民學分認證、積累和轉換制度,推進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與銜接,搭建終身學習的“立交橋”。
(2)把握建設重點,著力在“質量”上做文章。一是高水平推進校市合作共建。緊緊抓住江蘇開放大學與淮安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淮安開放大學的戰略機遇,細化校市合作共建備忘錄的內容,積極落實具體合作共建項目,全面汲取江蘇開放大學教育教學管理的先進經驗,加快推進江蘇省蘇北地區開放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和淮安市級教師培訓(研修)中心建設,推動淮安市開放大學在體制機制、規劃編制、功能拓展、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服務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方面不斷提檔升級。二是高質量推進教師隊伍建設。適應淮安開放大學轉型發展對師資隊伍建設的新要求,遵循遠程開放教育和社會教育規律,大力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著力解決開放教育師資及管理隊伍建設相對滯后的問題。參照江蘇開放大學模式,制定淮安開放大學師資隊伍建設意見,重點解決課程資源設計開發、網絡平臺維護、學分認證等崗位需求。三是高標準建設支持服務體系。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搭建有效支持自主學習的教學平臺、管理平臺和考試測驗平臺,創設數字化學習環境。加快推動與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社區教育機構以及行業、企業的緊密合作,共同建設適應淮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專業,共同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建立公共學習資源共享平臺,創新開放共享機制,讓更多的學習者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吸收先進理念和教育資源,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影響力。
(3)統籌安排部署,著力在“推進”上求突破。一是堅持政府統籌。把發展社會教育、加快開放大學建設納入市、縣(區)各級政府“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教育規劃,列入政府工作目標的責任考核體系,統一規劃和部署。加大經費投入,強化對網絡、平臺、資源和師資等基本建設方面的經費保障。各級財政安排專項經費支持開放大學建設,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力量、民間資本給予資金、設備等方面的資助。二是凝聚各方合力。牢固樹立社會教育是大教育的理念,督促各級教育部門加強規劃研究、標準制定、指導管理和監督檢查,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其他相關部門和行業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注重協同配合。發揮各級開放大學主體作用,認真做好建設過程中的各項工作。三是完善推進機制。建立健全聯席會議等制度,健全完善工作方案,定期會辦解決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市、縣(區)成立由政府分管領導為理事長、相關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組成的開放大學理事會,統籌負責開放大學建設、發展及運行過程中重大事項的決策、指導和協調,保障開放大學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放大“學在淮安”品牌、加快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1] 馮志軍.我國促進全民終身學習的機制研究[J]. 中國遠程教育,2009(9):15-18.
[2] 任為民,施志毅. 建設國家開放大學的幾點思考[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3):3-8.
[3] 劉延東.堅持面向人人 創新體制機制 努力辦好中國特色開放大學[N]. 中國教育報,2012-08-01(1).
[4] 吳結.開放大學功能的理念依據及定位分類[J].繼續教育研究, 2012(2):51-53.
[5] 李丹儀.基于幸福論價值取向的廣東成人高等教育發展[J].高教探索,2012(2):114-116.
[6] 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方案[EB/OL].[2015-04-22].http://www.aydd.cn/www/xydd/20111011/n966329734.html.
[7] 馬良生.建設江蘇開放大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8] 彭坤明.開放大學建設思路——基于江蘇省情的實施方案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 2011(3):10-16.
責任編輯 虞曉駿
Regional Social Education Centre: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l Open University——A Case Study on Huai'an City
WANGHong-hong
/thePeople'sGovernmentofHuaianMunicipality
Local Open University is the liability entity of soci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so 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to make local Open University into a regional social education centre so a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and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course of the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transforming into Open University, it is important to seize this opportunity and make a plan about the objective and orientation, the basic function, the main task and construction priority involving in the regional social education center, especially, to focus more effort on "Open", to work on "Quality" and to have a breakthrough in "Boost".
social education; regional social education centre; Open University
G724.82
A
2095-6576(2015)06-0010-05
2015-09-10
王紅紅,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主要從事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