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維,陸江波,蘇彬,李達
目前,我國擁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數量已經超過1600萬[1],其中僅較少的一部分患者可以享受精神康復治療的服務。無錫同仁國際康復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于2009年開展精神康復服務,為精神殘疾患者提供作業治療服務。我院精神科作業治療服務建立在以患者為中心的模式以及基于作業治療的模式上[2],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生物-心理-社會范疇的全面康復訓練[3]。
1.1 活動安排 我院精神科作業治療為個案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團體治療、單獨治療與輔助就業服務。①團體治療:包括社會功能訓練、心理健康教育、情緒壓力管理、興趣愛好培養、認知功能鍛煉和體能訓練。小組活動的開展流程嚴格遵循Marilyn[4]的小組活動開展的七步驟執行,包括介紹、活動、分享、處理、反饋、應用以及總結。所開展的團體治療包括認識社會、健康生活、輕松生活、多彩生活、老有所樂、體能訓練。a.認識社會,主要提供基礎社交技能訓練、工作相關社交技能訓練[5]、社會常識訓練、社會禮儀訓練以及整體的社會認知功能訓練。b.健康生活,主要提供的服務有心理健康教育、獨立生活技能培訓、保健知識、文化知識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等。c.輕松生活,提供的訓練主要有壓力管理、情緒管理、放松訓練等。d.多彩生活,提供的訓練有主動式休閑娛樂活動、被動式休閑娛樂活動、藝術活動與交際活動。e.老有所樂,針對精神殘疾患者中的老年患者,通過使用緬懷治療[6]、多感官刺激[7]、現實導向訓練[8]、肌肉感官訓練的方法[9],旨在幫助這部分患者維持和預防認知以及軀體功能的減退,維持現有的功能以及預防新的殘疾,同時提高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情緒以及生活質量。f.體能訓練,開展活動包括體育運動項目、健身操以及包括八段錦在內的各類氣功[10-11]。②單獨治療:模式為人類作業模式以及作業表現模式對個案的日常生活活動、生產性活動以及休閑娛樂活動從意志、習慣、表現能力和環境方面進行分析、評估和治療[12]。嚴格按照作業治療的干預流程進行處理,包括面談、評估、制定治療目標、制定治療計劃、實施治療計劃、再評估、決定康復去向。開展的單獨治療有自理能力訓練、獨立生活技能訓練、工作技能訓練、興趣培養、認知訓練、社交技能訓練、體能訓練等等。③輔助就業服務:主要采取住院定崗訓練和綜合性支持性就業服務[13]。針對功能殘疾較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我們提供住院定崗訓練,主要包括手工制作、泥人制作、計算機訓練、點心制作、布藝制作、咖啡吧訓練、保潔、報刊分發、農業勞動。針對功能較好的患者,我們采用綜合性支持性就業服務,對他們的工作相關社交技巧進行訓練,之后幫助這些患者參加競爭性就業并且進行持續性跟蹤服務,幫助患者解決一切工作中和對工作有影響的問題。
1.2 場所設置 我院精神科作業治療服務使用的訓練場所包括團體治療活動室、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室、職業能力訓練場所。分別開展各項團體治療活動、獨立生活技能訓練、職業能力與習慣訓練。①團體治療活動室:負責開展每天的團體活動,在此場所內設置了各項團體活動開展所需的器材與道具,以及多媒體設備。房間內的布局以溫馨、舒適、寬敞為主,輔助以現實導向板、時間導向板、時間表、作業治療理論的展示和患者作品展示。②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室:主要用以訓練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及獨立生活能力。我院精神科作業治療服務使用的日常生活訓練室主要是患者的病房以及烹飪室,病房內的環境設置盡量接近家居環境,配備衛生間,患者需要在病房內完成包括洗漱、吃飯、疊被子、洗衣、洗澡、打掃衛生、上廁所等各項自理能力訓練以及家務訓練。烹飪室專門用以訓練患者的烹飪技巧,包括材料處理、做菜、烹飪后的清潔等。③職業能力訓練場所:主要負責訓練患者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習慣,提升患者的工作動機、工作責任和工作技能。這些場所包括農療場所、咖啡吧、精品店、手工室、計算機室、泥人制作室、縫紉室、超市、理發店、報亭等。
1.3 時間安排 我院精神科作業治療服務的單獨治療時間根據患者的需求可以進行調整,團體治療時間每天都予以固定,職業能力訓練的時間也進行固定。團體治療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天上午9:00~10:30為體能訓練,每天下午3:00~4:00從周一至周五依次為認識社會、健康生活、輕松生活、多彩生活、老有所樂。此外,每兩周開展一次的患者會議在周四下午1:00~1:30。職業康復訓練的時間根據患者的需求和能力進行,一般安排患者進入一個崗位進行職業康復,其需要每天固定的時間在此崗位進行訓練。
2.1 志愿者服務 志愿者服務內容分為城市清潔類、宣傳類、工藝品義賣、老年服務類等,設計相關活動給患者嘗試新的社會角色。通過參加這類型患者覺得和他們有一定關系及意義的活動,帶動患者的主動參與、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及提升在社會上的自我價值感與參與度。
2.2 職業康復 在綜合性支持性就業模式的指導下為院外的患者進行職業康復,流程為:社區轉介、建立治療關系、進行專業評估、制定個人就業計劃、幫助就業、持續跟蹤服務。
2.3 社區服務 為無錫市各社區中心提供作業治療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工作人員培訓、社區康復員訓練、社區環境改造、社區活動開展、社區患者家訪服務。
我院的精神作業治療服務模式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在團體治療中,每位康復員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有區別,很難將每次活動的難度和方向都調整到適應每一位患者的興趣和能力;其次,活動的設計和單獨治療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這與目前國內作業治療師緊缺的現狀不匹配;最后,社區的介入和干涉也處于起步階段,精神疾病患者從醫院到社區的銜接也不夠及時,仍需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在社區康復。
目前國內的作業治療處于起步階段,作為精神科的作業治療更是如此,許多精神病醫院都處于工娛療階段,缺少專業的作業治療理論支持,患者的康復效果也不夠明顯。我院的精神作業治療服務模式是一次國內精神康復的新嘗試,在無錫地區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隨著不停的探索和實踐,我院精神科作業治療的模式也會越來越完善,在未來的幾年內,會逐步解決目前遇到的瓶頸和障礙,并且在社區內部推行這樣的模式,完善精神病患者從醫院到社區銜接,使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真正做到回歸家庭、回歸工作、回歸社會。從現實情況來看,我院精神科作業治療服務對于作業治療活動的開展和精神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復有著顯著的幫助。我們可以學習此模式的以下內容:第一,對團體治療進行更加專業和精確的分類,確保每項團體活動都針對患者的各項功能障礙;第二,學習開展團體活動的流程,保證團體治療的效果;第三,在個案管理模式開展下進行的各項治療活動,確保每項活動的開展都是患者需要的治療活動;第四,開發更加適合患者功能恢復的治療場所,如團體治療活動室、獨立生活能力訓練室、職業康復訓練場所;第五,針對院外患者的一些康復治療方法,如志愿者服務與職業康復以及社區服務。
[1] 陳鐵步. 我國精神衛生立法現狀與展望[J]. 中國科技信息, 2006,20(2):148-148.
[2] Alidina S, Rosenthal MB, Schneider EC, et al. Practice environments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s[J]. Ann Fam Me, 2014, 12(4):331-337.
[3] 杜治政.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實踐與醫學整合[J]. 醫學與哲學: 人文社會醫學版, 2009,9(1):1-5.
[4] Cole MB. Group dynamics in occupational therapy[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Volume, 2009, 39(2):135-142.
[5] 李達, 陸江波, 張國富, 等. 工作相關社交技能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職業康復療效的影響[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2, 21(11):1019-1020.
[6] 賈建平, 王蔭, 華楊莘, 等. 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六): 癡呆患者護理[J]. 中華醫學雜志, 2011, 91(15):1013-1015.
[7] 陳文鋒. 老人多感官活動室[J]. 中國殘疾人, 2013, 9(1): 56-58.
[8] 黎翠云, 何玉球, 楊宇, 等. 現實導向訓練在長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中的應用[J]. 現代醫院, 2013, 13(1):85-86.
[9] Gallese V, Lakoff G. The brain's concepts: The role of the sensory-motor system in conceptual knowledge[J].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5, 22(3-4):455-479.
[10] 牟曉冬, 張志珺, 姚志劍, 等. 抗精神病藥致血糖改變與體重體脂指標關系[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04, 14(1):1-3.
[11] 李今亮. 體育運動心理學中的情緒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2, 25(4):463-467.
[12] Forsyth K, Kielhofner G.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M]. Perspectives in human occupation: Participation in life, 2003,45-86.
[13] Tsang HWH, Chan A, Wong A, et al. Vocational outcomes of an integrated supported employment program for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and severe mental illness[J].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2009, 40(2):29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