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國 王雯 楊國華
楊國華教授是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知名專家 ,從 醫30 余年,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 臨床 經 驗,在 治 療 難 治 性反流性食管炎病例中 ,靈活運用中醫氣機升降理論進行 辨證論治,療效突出。筆者有幸跟隨楊教授學習,受益良多,感 受頗深,茲整理如下,以享同道。
氣機升降理論,最早源于《黃帝內經》,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往往通過自然界的現象來參悟人體。《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地氣上為 云,天 氣 下為 雨,升已 而 降,降 者為 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 流于地;地 氣 上升,氣 騰 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天氣的升降,孕育了萬物,萬物在 天 氣 升 降的 變 化 中 生生 不 息。“積 陽 為 天,積陰為地”,萬物在天地之 間,也 具 備 了升 降 的 特 性,所 謂“升降出入,無 器 不 有 ”。 古 人 常 常 采 用 取 類 比 象 的 思 維 方 式 ,升 降 是 天地 變 化 的 規 律 ,同 樣 也 是 人 體 生 命 賴 以 存 在 的 條件,推而廣之,人體的五臟六腑、氣血津液同樣也在氣機升降的變化中發揮著各自正常的功能,此是氣機升降理論形成的雛形,后歷經張仲景、孫思邈、李東垣、張景岳、李時 珍、葉 天士等諸多醫家的補充和發揮,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學說,并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治療各類疾病中,常常可以看到升降理論的應用,深入研究 氣機升降理論,不但有理論價值,更有助于臨床。
反流性食管炎中醫古文獻稱之為“吞酸”、“吐酸”等,現代醫學認為是由于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或以上部位,進入口腔(包括喉部)或肺引起 的 癥狀或并發 癥,是 多 種 因素 造 成的消化道功能障礙性疾病[1]。我國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率約為 4%[2],主要的臨床 癥 狀有燒 心、反 酸、胸 痛,并常 常 伴有吞咽困難、消化道出血、口咽部癥狀、呼吸系統癥狀等一系列并發癥[3]。劉華一 教 授[4]認 為 引起 該 病 的 誘因 為:外 感六淫、憂思抑郁、饑飽失宜、勞逸過度等諸多因素。在諸多致病邪氣中,楊國華教授以寒熱、情志、飲食勞 倦 最為多見,食得寒而凝,得熱而壅,升降因之而氣滯;情志失暢,肝木犯胃,胃氣隨肝氣而上逆;飲食自倍,脾胃乃 傷,脾 失 健運,胃失蠕動,氣機因之而滯塞。如此水聚為濕,食停成積,從而形成氣滯、食積、濕阻、痰凝、血瘀、火郁等病癥。現代醫學運用消化內鏡,結合 臨 床 癥 狀、病 理 活 檢 及 動 力 學 檢 查[5]并 不 難 診斷。對于本病的發病機制,楊國華教授特別注重胃動力障礙對本病的直接作用,現代醫學認為胃動力障礙與神經系統和胃腸激素有 關[6],楊 國 華 教 授 通 過 對 胃 排 空 時 間 相 關 文 獻的研究,發現諸多消化系統疾病與胃排空時間雖然沒有內在的必然聯系[7],但 維 持 正 常 的 胃 排 空 可 縮 短 胃 液 與 食 管 接觸的時間,從而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概率。而胃排空時間的長短由胃動力的正常與否來決定,胃動力減弱是本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導致胃動力異常的因素,現代醫學仍未能給予明確的答案。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脾胃同居中焦,脾的運化功能,通過升清來完成,即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通過脾 上 注于肺、心、腦并灌溉四 旁,故 曰“脾以升 為 健”;胃為“水 谷 之海”,主受納,飲食入胃,經受胃的腐熟,下降于小腸,再通過小腸的汲清別濁,清者升,濁者即糟粕,再下 降 至大腸,由魄門排出,故曰“胃以降為和”。由此可見,脾升胃降是胃動力的源泉,也是氣機升降的樞紐,升降有序使脾胃功能 得 以正常運轉,消化通道方能暢通無阻。若升降無 序 或 升降無力,則出現胃動力無以維系,氣機逆亂或壅塞,進而胃液反流,形成本病。
氣機升降有序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使人體各臟器發揮著正常 的 生 理功能。《醫學 求 是》云:“上位 于 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而升降之極,又在中氣,中氣在 脾 之上,胃 之下,左 木 右 金 之 際。”文 中 明 確指出脾主升,胃主降,肝左升,肺右降,脾 胃是氣機 升 降 的樞紐,肝腎之氣隨脾氣而升,升則上輸心肺;心肺之氣隨胃氣下降,降則下歸肝腎。故脾胃氣機升降的正常,有利 于 肝氣升發,肺氣肅降,水火既濟。而肝肺功能正常與否,又進一步影響脾胃正常的升降。升和降,即矛盾統一,又相輔相成,無升則無以降,無降則無 以升,升 己 則降,降己 則 升。唐?王冰:“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泄,為無升氣不能降也。”通過這一常見的物理現象,更能說明升和降之間的互根互用。楊國華教授從中深受啟發,胃為水谷之海,屬六腑之一,傳化物而不藏,胃是空腔臟器,如同虛管,只有 維 持胃正常的 升 降,方能以通為用,以降為和,降則順,不降 則 逆,進 而保持胃 正常的動力,使食物完成正常的排空。考慮藥物自身也有升降沉浮,《本草 綱 目》曰:“酸 咸 無 升,甘 辛 無 降,寒 無 浮,熱 無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 而 上 至 巔 頂 …… 是 以 升 降 在 物 亦 在 人 也。”故楊教授臨床上常將升降作用不同的藥物進行搭配,使藥劑升中有降,降中 有 升,升 降 相 因,達 到 撥 亂 反 正 的 效 果。 正 如《醫學真傳·用藥大 略》中所說:“以藥 性 之運氣,合人身 之運氣而用之,斯 為 有 本。”根 據《素 問 · 五 常 政 大 論》“氣 反者,病在上,取之下”,以及《素問·至真要大論》“逆者正治,從者反治”,“疏 氣 令調”的 治 療 原則,針對反 流 性食管炎的治療,楊國華教授運用氣機升降理論,尤重通降,并結合藥物的升降特性,自 創 健 脾 升 降 湯:黨 參 10 g,沙 參 15 g,白 術15 g,茯苓 15 g,黃芪 15 g,旋復花 15 g,陳皮 10 g,枳殼 10 g,厚樸 10 g,木香 6 g,香櫞 10 g,白芨 10 g,海螵蛸 10 g,甘 草6 g。方中以四君子湯合黃芪健脾益胃,補中益氣,呵護脾胃之本,維持脾胃正常之功能;旋復花、陳皮、枳殼、厚樸降逆理氣,行氣寬中;木香、香櫞疏肝 之 郁,白芨、海螵蛸消 腫 生肌,收斂止酸;諸藥配伍,有脾健胃和,氣順酸消之效。
蔣某某,女,47 歲,2015 年 6 月 11 日初診。主訴:反酸燒心四年余。伴胸骨后燒灼樣感,咽部如有異物,無吞咽困難,進食時癥狀加劇,久治不愈而情緒煩躁,納差,大便不爽利,舌質黯紅,苔白微膩,脈弦滑微數。胃鏡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西醫診斷: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中醫:反酸。中醫辨治當屬邪氣犯胃,胃失和降,久病必虛,治當健脾和胃,行 氣 降 逆。方選健脾升降湯加減:黨參10 g,沙參 15 g,白術 15 g,茯苓 15 g,黃芪 15 g,旋復花 15 g,陳皮 10 g,枳殼 10 g,厚樸 10 g,木 香 6 g,香 櫞 10 g,白芨10 g,海螵蛸 10 g,甘草 6 g。7 付,水煎服,日一劑。2015 年6 月 18 日二診:異物感消失,反酸、燒心減輕,胸骨后燒灼感減輕,飲食較前改善,大便正常,舌質黯紅,苔薄,脈弦滑微數。患者癥狀漸好,舌脈變化不大,舌脈辨證當有熱有瘀,上方去厚樸、木香,加黃連 6 g,雞血藤 15 g。14 付,水煎服,日一劑。2015 年 7 月 2 日三診:反酸燒心緩解,胸骨后未再有燒灼感,納可,二便正常,舌質淡,苔薄白,脈弦滑。患者臨床癥狀消 失,屬 臨 床 痊 愈。 停 藥 囑 節 飲 食,暢 情 志,至 今 未復發。
1 李建生.2013 美國 GERD 診治指南介紹[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5):471.
2 侯鵬,吳志強.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感染、炎癥、修復,2007,8(1):33-35.
3 劉鐵夫.反流性食道炎的臨床癥狀和鑒別診斷[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0,8(10):1131-1132.
4 趙昂,劉華一.劉華一教 授從氣機 升 降治療 脾 胃病經驗[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5):222-224.
5 中華醫學 會 消 化 內 鏡 學 分 會.反 流 性 食 管 炎 診 斷 及 治 療 指 南[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4):221-222.
6 趙章勇,沙洪.生物電阻 抗方法測 量 液體胃 排 空的研究[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13):2477-2480.
7 王承黨,蕭樹東.胃排空障礙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相關性的 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1997,17(6))3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