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等
石先波老師到河池市南丹縣第一小學(以下簡稱南丹一小)任教雖只有短短一年時間,但她已“深深愛上了這個地方”。問及原因,她說:“學校環境優美,工作氛圍好,成長空間大,而且同事友愛、學生聰明可愛。在這里工作能獲得許多快樂。”走在該校校園里,成蔭的綠樹、如席的綠草引人注目,文明有禮的學生令人印象深刻。
這所辦學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的老校,經數代人的不懈努力,積淀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績。自2003年以來,在新一屆學校領導班子的帶領下,該校提出了“讓教師成就事業,讓孩子獲得成功,讓學校彰顯特色”的辦學理念,不斷尋求辦學新突破,“讓家長放心地把孩子和孩子的未來托付給學校”,將學校打造成了師生成長的樂園。
教師樂教
小學四年級的課文《新型玻璃》是一篇科技說明文,對學生來說較為枯燥。如何鮮活生動地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快樂中理解文章,對許多老師來說是一個難題。而南丹一小四(3)班的語文教師冉秋香卻通過一個個小游戲輕松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課堂上,她首先開展問題爭分比賽,讓各學習小組根據課前預習,在規定時間內提出盡可能多的問題,小組每提出一個問題可加1分,能初步解答一個問題可加2分,積分最多的小組獲勝。學生的熱情一下子被激活了,都開動腦筋,興致勃勃地參與游戲,就連剛上課時“興頭”不是很足的學生也興奮起來,搶著為小組爭榮譽。接著開展擦黑板游戲,讓學生“擦”掉之前各小組提出的無用問題,并說出理由,再由其他同學作出評價,根據評價的高低,該生所在的小組可加1—2分,“這既讓學生對整篇課文有了具體的印象,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篩選有價值的問題”。最后開展“充當小小解說員”游戲,即在完成以上兩個游戲后,讓學生再次默讀全文,然后各組派代表上臺講解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還沒等老師說“開始”,學生們便迫不及待地讀起了課文,并且很快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有趣的游戲比賽,讓學生感受了合作的力量;積極的評價,讓學生開拓了思維;生動的解說,讓學生展示了能力……一篇枯燥乏味的說明文,在冉秋香老師的引領下衍生出了豐富的色彩。該校校長岑丹玲不無自豪地說:“這是我們開展新課改活動所取得的效果。現在,老師們都能輕松操作這樣充滿趣味的新課堂了。無論進到哪個老師的課堂,你都可以感受到新課堂的魅力。”
多年來,南丹一小始終把建設優質教師隊伍擺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積極參與新課改,還把“以活動促教學,以活動促科研”作為建設思路,持續提升教師隊伍的活力與能力。譚春桃老師至今猶記得兩年前經歷的那一場“蛻變”。2012年10月10—12日,是該校一年一度的學科課堂教學比賽時間。作為數學科的代表,譚春桃備感緊張,她在賽后的反思文章中這樣寫道:“賽前的一周,真是一段煎熬的時日,如何導入教學?如何生成教學因素?自己心里完全沒底。”然而,年級組“智囊團”的細致指導、周密部署,使她的緊張情緒逐漸平復。從試教到完善教案,再到優化過程,甚至上課時使用的語言,“智囊團”都與她一一敲定落實。最終,譚春桃在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她說:“這次比賽對我來說真是一次蛻變。在磨課的過程中,自己的教學思維、方式、語言等細節問題不斷得到優化,加深了我對‘教什么,怎么教的理解,自那以后,我的課堂駕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開展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是南丹一小提升教師素質的有效方式。該校每年都舉辦“三課一日活動”——骨干教師引領課、教師匯報課、學科優質課、課堂教學開放活動日;舉辦“六個一”活動——讀一本教育教學理論專著,摘錄一萬字的教育教學筆記,寫一篇教育教學經驗文章、案例或教學反思,上一節公開課,寫一篇高質量教案,聽、評其他教師的一節課。這些活動成了該校教研的一大特色。
除了開展大型活動,南丹一小還將“活動”細化并滲透到教師學習的方方面面:實施每周一下午學習制度;聘請校外專家到校做專題講座;堅持集體備課活動;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與此同時,該校建立起了嚴格的管理機制:一是不斷加強對老師課堂情況的巡查、督查力度,由值周領導和值周教師組成巡堂小組,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詳細的記錄,做到早發現問題、早解決問題;二是由教務處對每位教師的教科研活動,備課、上課、聽評課活動,以及作業批改、教案書寫等進行定期檢查,每次檢查都會詳細記錄,并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意見,不斷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
如今,南丹一小的教師們充滿活力,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大幅提升。目前,該校的潘世明等6位教師是自治區級骨干教師,羅良寶等24位教師是市級骨干教師,周曉丹、魏波、梁月華、戴麗霞、鄭翼、何忠蓮、劉炯、黃曉華等多位老師曾在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教學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學生樂學
操場上,南丹一小的學生們三五成群地在做大課間游戲。有的學生在跳長繩,邊跳邊轉身、單腳跳、合抱著跳,不斷變換著花樣;有的學生在比賽板鞋競走,四五個學生一組,穿著長板鞋,喊著口號齊心前進,場面好不熱鬧;有的學生在擲沙包,一抓一拋,動作靈活敏捷;有的學生在玩羊角球,兩手一抓,雙腳一蹦,人與球在操場上飛快地向前移動……操場上回蕩著學生們歡快的笑聲。
開展豐富的大課間活動是南丹一小落實體藝“2+1”工程的重要舉措。該校引進了滾鐵環、竹竿舞等富于民族特色的游戲,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五(4)班的宋婧菲告訴記者:“我最喜歡跳長繩了。大課間活動的時候,我們總是最先沖去拿繩子。跳長繩可以鍛煉反應能力,也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可好玩了。”
岑丹玲校長說:“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寓教于樂,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多年來,南丹一小在豐富校園文化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是舉辦一年一度的文藝展演、親子運動會、班級籃球賽、校園跳蚤市場等活動,老師、學生、家長齊參與。二是結合2008年我區開展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實踐活動,根據學校實際開發出“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小手拉大手,文明路上一起走”“我們的節日”“中華經典誦讀”“優秀童謠傳唱”“文明交通提升行動”,和“小紳士、小淑女”“書香家庭”評比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是抓學生特長教育,以“六一”文藝晚會、學生藝術節等活動為紐帶,開設民族器樂、民族舞蹈、科技、手工制作等多門興趣課程,舉辦多種征文比賽、繪畫比賽,讓學生在玩中開發興趣特長,在玩中收獲成功的喜悅。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鍛煉,讓每一個孩子每天都在進步”,南丹一小還通過探索實施課堂教學改革踐行這樣的承諾。2013年8月,在全縣吹響課改號角之際,該校敏銳地嗅到了新鮮空氣,積極參與到課改工作中,將“三生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了鮮活的學習環境。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該校的課堂變了樣。在四(3)班的藍潘雅怡眼里,現在的課堂“就像一個知識的超市”,“商品”的種類眾多,自己可根據喜好任意選擇,還可“討價還價”,她說:“高效課堂讓我更加主動學習,喜愛學習了。”看到自己班里的一些“學困生”在高效課堂里取得進步,四(4)班的班主任顏菊打心眼里高興,她說:“學生的變化太大了,害羞內向的變得開朗活潑了,活潑調皮的收斂了心性,認真參與課堂學習了,課堂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樂園。”
南丹一小是留守兒童成長的樂園。雖然全校留守兒童僅有50余人,比例相對較小,但該校沒有因此“偷工減料”,而是認真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對其家庭情況、在校情況、學習情況等詳細記錄在案;實施師生結對和談心制度,要求教師定期與結對“留守兒童”談心,關注其心理狀態和生活動態,及時予以開導和幫助;制定檢查考核機制,對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的情況進行跟蹤和考評;開通親情熱線,為“留守兒童”與家長聯系、溝通提供方便……該校五(1)班的“留守兒童”袁袁(化名)說:“老師和學校領導很關心我,老師會給我買文具、課外書,過節的時候學校領導會送我禮物,我感到特別幸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南丹一小還將微信引入到學校管理工作中,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分享名師教學經驗、探討教學問題,家長可以通過微信實時關注學校動態,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如今的南丹一小,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百年老校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