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丹
【摘要】目的:探討婦產科護理教學中分娩機轉的教學方法。方法:選取2011級護理5、6、7、8班201名護生為對照組,2012級護理5、6、7、8班205名護生為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觀察組則進行全新的教學法,對比兩組護生“分娩機轉”的課堂操作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并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兩組護生的滿意率。結果:觀察組護生的課堂操作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生調查問卷的六個項目的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型教學法能讓絕大部分護生掌握分娩機轉的全過程,進一步提高了護生對婦產科學學習的興趣,鞏固了基礎知識,并增強了動手能力。
【關鍵詞】教學方法;婦產科;分娩機轉
【中圖分類號】R197323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2-0102-02
教師課堂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護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如何充分調動護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的鍛煉護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是每個教師追尋的目標。在醫療衛生事業和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醫學院校的傳統教學模式急需改革,尤其是關于婦產科這一操作性強,涉及患者隱私的特殊學科[1]。筆者通過十余年在教學工作中的探索和積累,對婦產科護理教學的難點——“分娩機轉”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學經驗及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1級護理5、6、7、8班201名護生為對照組,2012級護理5、6、7、8班205名護士為觀察組。對照組中女生191人,男生10人,年齡18~21歲,平均(197±12)歲;對照組中女生205人,男生0人,年齡18~22歲,平均(199±13)歲。兩組護生均為高中起點,全國高校普通招生的三年制大專護生,兩組護生的性別、年齡、入學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即先進行理論講解、然后多媒體演示、觀看錄像、實驗模擬接生。觀察組則進行全新的教學法:①護生的授課全在實驗室進行,首先分解介紹婦科和產科檢查的操作步驟,邊講解邊示范,邊看視頻邊講解,然后讓護生分項訓練,隨時糾正錯誤的操作。②將每班護生分為8組,每組6~7人。在講完演示一遍后給每組分一個骨盆模型和一個胎兒模型,胎兒模型的軀干為布制的,有利于演示頭身扭曲和不同的胎勢。教師指導每組護生進行演示,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幫助其解決,分析清楚機理后,再讓每組護生內部示范講解分娩機轉的全過程。③“皿”字床頭教法:利用實驗室中的舊式鐵床來進行,該床頭一般為“皿”字狀,長方格寬約20cm,高約50cm,將“皿”字床頭上的一個長方縱格作為“骨盆出口”,讓護生自己充當“胎兒”。選擇體型偏瘦的護生,以游戲的方式指導護生從床頭外按分娩機轉程序鉆過“出口”到床面,模擬胎兒的娩出過程,并變換胎位重復示范[2]。
13觀察方法對兩組護生“分娩機轉”的課堂操作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并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對本次課堂教學是否學會了“分娩機轉”的全過程、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提高了臨床實踐能力、促進了婦產科的教學效果、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六個方面進行調查。課后由第三方發放問卷,護生當場無記名填寫、當場收回。
14統計學方法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護生均全部參加課堂操作考試和期末考試,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發放調查問卷201份和205份,全部完整填寫好回收,調查問卷回收率亦達到100%。
3討論
婦產科學主要是涉及婦女生殖系統這一特殊群體特殊部位的疾病,婦科檢查及產科檢查及操作時需暴露特殊部位,許多患者及家屬都不允許實習生出現在檢查現場,因此在婦產科教學中,很難真正去臨床中學習,護生上手機會少,這給產科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3]。但作為臨床核心課程,婦產科的很多知識需要直觀感受和動手操作才能掌握,臨床工作中更是需要扎實的產科解剖學基礎和動手實踐能力,尤其是分娩機轉等較復雜的重點難點內容[4]。
對于分娩機轉的各個動作,單憑教師在課堂上的口頭講解表述完全達不到教學效果。護生無法理解胎兒先露部在骨盆之中的旋轉動作(即銜接→下降→俯屈→內旋轉),模擬助產時,一般只從第二產程開始,此時胎頭內旋轉已經結束[5]。因此首先得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向同學展示分娩機轉的全過程,并且邊講邊解釋;當然教師也應注意,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指導者、組織者,多媒體的過多應用會阻礙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所以適當觀看視頻。為提高同學的動手能力,教師將護生分組進行指導、演練,并采用“皿”字床頭教學,讓護生充當胎兒,在教師的講解及指導下,按分娩機轉步驟進行一系列轉動,將抽象難懂的分娩過程簡單化、動態化、連續化、形象化,使護生既能體驗分娩的艱難,又能對分娩機轉有直觀的認識。
通過對兩個年級進行不同教學方法的對比,筆者發現采用新型教學法的2012級護生絕大部分都掌握了分娩機轉的全過程,且進一步提高了護生對婦產科學學習的興趣,鞏固了基礎知識,并增強了動手能力。當然筆者亦發現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如作為婦產科學的重點難點,分娩機轉的課時太少,僅為2個課時,有部分護生還是不能在課堂上掌握該知識。另外由于教學條件有限,一些實驗器具如骨盆模型、胎兒模型較少,導致護生們練習時間不長;一些高新教學設備缺乏,如計算機虛擬分娩系統、巨大骨盆教具等,這也限制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6]。另外兩組護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對比差異不明顯,考慮與分娩機轉在期末考試成績中占的比重僅為10%左右有關。
參考文獻
[1]侯萌,李雪蘭.關于“分娩機轉”的教學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5):1012-1014.
[2]任曉蒙,唐云,趙珍,等.“皿”字床頭在分娩機轉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0, 28 (21):40
[3]項陽筠.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婦產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4):132.
[4]韋立蓓,尹伶,瞿秋紅,等.醫學模擬教學在婦產科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1):287-289.
[5]黃月麗,高素萍.電子分娩機轉示教模型在實訓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81-82.
[6]任曉蒙,唐云.分娩機轉實驗教法特點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2):65-66.
(收稿日期:20140410)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討婦產科護理教學中分娩機轉的教學方法。方法:選取2011級護理5、6、7、8班201名護生為對照組,2012級護理5、6、7、8班205名護生為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觀察組則進行全新的教學法,對比兩組護生“分娩機轉”的課堂操作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并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兩組護生的滿意率。結果:觀察組護生的課堂操作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生調查問卷的六個項目的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型教學法能讓絕大部分護生掌握分娩機轉的全過程,進一步提高了護生對婦產科學學習的興趣,鞏固了基礎知識,并增強了動手能力。
【關鍵詞】教學方法;婦產科;分娩機轉
【中圖分類號】R197323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2-0102-02
教師課堂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護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如何充分調動護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的鍛煉護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是每個教師追尋的目標。在醫療衛生事業和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醫學院校的傳統教學模式急需改革,尤其是關于婦產科這一操作性強,涉及患者隱私的特殊學科[1]。筆者通過十余年在教學工作中的探索和積累,對婦產科護理教學的難點——“分娩機轉”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學經驗及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1級護理5、6、7、8班201名護生為對照組,2012級護理5、6、7、8班205名護士為觀察組。對照組中女生191人,男生10人,年齡18~21歲,平均(197±12)歲;對照組中女生205人,男生0人,年齡18~22歲,平均(199±13)歲。兩組護生均為高中起點,全國高校普通招生的三年制大專護生,兩組護生的性別、年齡、入學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即先進行理論講解、然后多媒體演示、觀看錄像、實驗模擬接生。觀察組則進行全新的教學法:①護生的授課全在實驗室進行,首先分解介紹婦科和產科檢查的操作步驟,邊講解邊示范,邊看視頻邊講解,然后讓護生分項訓練,隨時糾正錯誤的操作。②將每班護生分為8組,每組6~7人。在講完演示一遍后給每組分一個骨盆模型和一個胎兒模型,胎兒模型的軀干為布制的,有利于演示頭身扭曲和不同的胎勢。教師指導每組護生進行演示,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幫助其解決,分析清楚機理后,再讓每組護生內部示范講解分娩機轉的全過程。③“皿”字床頭教法:利用實驗室中的舊式鐵床來進行,該床頭一般為“皿”字狀,長方格寬約20cm,高約50cm,將“皿”字床頭上的一個長方縱格作為“骨盆出口”,讓護生自己充當“胎兒”。選擇體型偏瘦的護生,以游戲的方式指導護生從床頭外按分娩機轉程序鉆過“出口”到床面,模擬胎兒的娩出過程,并變換胎位重復示范[2]。
13觀察方法對兩組護生“分娩機轉”的課堂操作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并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對本次課堂教學是否學會了“分娩機轉”的全過程、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提高了臨床實踐能力、促進了婦產科的教學效果、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六個方面進行調查。課后由第三方發放問卷,護生當場無記名填寫、當場收回。
14統計學方法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護生均全部參加課堂操作考試和期末考試,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發放調查問卷201份和205份,全部完整填寫好回收,調查問卷回收率亦達到100%。
3討論
婦產科學主要是涉及婦女生殖系統這一特殊群體特殊部位的疾病,婦科檢查及產科檢查及操作時需暴露特殊部位,許多患者及家屬都不允許實習生出現在檢查現場,因此在婦產科教學中,很難真正去臨床中學習,護生上手機會少,這給產科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3]。但作為臨床核心課程,婦產科的很多知識需要直觀感受和動手操作才能掌握,臨床工作中更是需要扎實的產科解剖學基礎和動手實踐能力,尤其是分娩機轉等較復雜的重點難點內容[4]。
對于分娩機轉的各個動作,單憑教師在課堂上的口頭講解表述完全達不到教學效果。護生無法理解胎兒先露部在骨盆之中的旋轉動作(即銜接→下降→俯屈→內旋轉),模擬助產時,一般只從第二產程開始,此時胎頭內旋轉已經結束[5]。因此首先得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向同學展示分娩機轉的全過程,并且邊講邊解釋;當然教師也應注意,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指導者、組織者,多媒體的過多應用會阻礙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所以適當觀看視頻。為提高同學的動手能力,教師將護生分組進行指導、演練,并采用“皿”字床頭教學,讓護生充當胎兒,在教師的講解及指導下,按分娩機轉步驟進行一系列轉動,將抽象難懂的分娩過程簡單化、動態化、連續化、形象化,使護生既能體驗分娩的艱難,又能對分娩機轉有直觀的認識。
通過對兩個年級進行不同教學方法的對比,筆者發現采用新型教學法的2012級護生絕大部分都掌握了分娩機轉的全過程,且進一步提高了護生對婦產科學學習的興趣,鞏固了基礎知識,并增強了動手能力。當然筆者亦發現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如作為婦產科學的重點難點,分娩機轉的課時太少,僅為2個課時,有部分護生還是不能在課堂上掌握該知識。另外由于教學條件有限,一些實驗器具如骨盆模型、胎兒模型較少,導致護生們練習時間不長;一些高新教學設備缺乏,如計算機虛擬分娩系統、巨大骨盆教具等,這也限制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6]。另外兩組護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對比差異不明顯,考慮與分娩機轉在期末考試成績中占的比重僅為10%左右有關。
參考文獻
[1]侯萌,李雪蘭.關于“分娩機轉”的教學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5):1012-1014.
[2]任曉蒙,唐云,趙珍,等.“皿”字床頭在分娩機轉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0, 28 (21):40
[3]項陽筠.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婦產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4):132.
[4]韋立蓓,尹伶,瞿秋紅,等.醫學模擬教學在婦產科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1):287-289.
[5]黃月麗,高素萍.電子分娩機轉示教模型在實訓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81-82.
[6]任曉蒙,唐云.分娩機轉實驗教法特點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2):65-66.
(收稿日期:20140410)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討婦產科護理教學中分娩機轉的教學方法。方法:選取2011級護理5、6、7、8班201名護生為對照組,2012級護理5、6、7、8班205名護生為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觀察組則進行全新的教學法,對比兩組護生“分娩機轉”的課堂操作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并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兩組護生的滿意率。結果:觀察組護生的課堂操作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生調查問卷的六個項目的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型教學法能讓絕大部分護生掌握分娩機轉的全過程,進一步提高了護生對婦產科學學習的興趣,鞏固了基礎知識,并增強了動手能力。
【關鍵詞】教學方法;婦產科;分娩機轉
【中圖分類號】R197323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2-0102-02
教師課堂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護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如何充分調動護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的鍛煉護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是每個教師追尋的目標。在醫療衛生事業和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醫學院校的傳統教學模式急需改革,尤其是關于婦產科這一操作性強,涉及患者隱私的特殊學科[1]。筆者通過十余年在教學工作中的探索和積累,對婦產科護理教學的難點——“分娩機轉”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學經驗及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1級護理5、6、7、8班201名護生為對照組,2012級護理5、6、7、8班205名護士為觀察組。對照組中女生191人,男生10人,年齡18~21歲,平均(197±12)歲;對照組中女生205人,男生0人,年齡18~22歲,平均(199±13)歲。兩組護生均為高中起點,全國高校普通招生的三年制大專護生,兩組護生的性別、年齡、入學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即先進行理論講解、然后多媒體演示、觀看錄像、實驗模擬接生。觀察組則進行全新的教學法:①護生的授課全在實驗室進行,首先分解介紹婦科和產科檢查的操作步驟,邊講解邊示范,邊看視頻邊講解,然后讓護生分項訓練,隨時糾正錯誤的操作。②將每班護生分為8組,每組6~7人。在講完演示一遍后給每組分一個骨盆模型和一個胎兒模型,胎兒模型的軀干為布制的,有利于演示頭身扭曲和不同的胎勢。教師指導每組護生進行演示,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幫助其解決,分析清楚機理后,再讓每組護生內部示范講解分娩機轉的全過程。③“皿”字床頭教法:利用實驗室中的舊式鐵床來進行,該床頭一般為“皿”字狀,長方格寬約20cm,高約50cm,將“皿”字床頭上的一個長方縱格作為“骨盆出口”,讓護生自己充當“胎兒”。選擇體型偏瘦的護生,以游戲的方式指導護生從床頭外按分娩機轉程序鉆過“出口”到床面,模擬胎兒的娩出過程,并變換胎位重復示范[2]。
13觀察方法對兩組護生“分娩機轉”的課堂操作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并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對本次課堂教學是否學會了“分娩機轉”的全過程、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提高了臨床實踐能力、促進了婦產科的教學效果、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六個方面進行調查。課后由第三方發放問卷,護生當場無記名填寫、當場收回。
14統計學方法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護生均全部參加課堂操作考試和期末考試,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發放調查問卷201份和205份,全部完整填寫好回收,調查問卷回收率亦達到100%。
3討論
婦產科學主要是涉及婦女生殖系統這一特殊群體特殊部位的疾病,婦科檢查及產科檢查及操作時需暴露特殊部位,許多患者及家屬都不允許實習生出現在檢查現場,因此在婦產科教學中,很難真正去臨床中學習,護生上手機會少,這給產科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3]。但作為臨床核心課程,婦產科的很多知識需要直觀感受和動手操作才能掌握,臨床工作中更是需要扎實的產科解剖學基礎和動手實踐能力,尤其是分娩機轉等較復雜的重點難點內容[4]。
對于分娩機轉的各個動作,單憑教師在課堂上的口頭講解表述完全達不到教學效果。護生無法理解胎兒先露部在骨盆之中的旋轉動作(即銜接→下降→俯屈→內旋轉),模擬助產時,一般只從第二產程開始,此時胎頭內旋轉已經結束[5]。因此首先得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向同學展示分娩機轉的全過程,并且邊講邊解釋;當然教師也應注意,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指導者、組織者,多媒體的過多應用會阻礙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所以適當觀看視頻。為提高同學的動手能力,教師將護生分組進行指導、演練,并采用“皿”字床頭教學,讓護生充當胎兒,在教師的講解及指導下,按分娩機轉步驟進行一系列轉動,將抽象難懂的分娩過程簡單化、動態化、連續化、形象化,使護生既能體驗分娩的艱難,又能對分娩機轉有直觀的認識。
通過對兩個年級進行不同教學方法的對比,筆者發現采用新型教學法的2012級護生絕大部分都掌握了分娩機轉的全過程,且進一步提高了護生對婦產科學學習的興趣,鞏固了基礎知識,并增強了動手能力。當然筆者亦發現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如作為婦產科學的重點難點,分娩機轉的課時太少,僅為2個課時,有部分護生還是不能在課堂上掌握該知識。另外由于教學條件有限,一些實驗器具如骨盆模型、胎兒模型較少,導致護生們練習時間不長;一些高新教學設備缺乏,如計算機虛擬分娩系統、巨大骨盆教具等,這也限制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6]。另外兩組護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對比差異不明顯,考慮與分娩機轉在期末考試成績中占的比重僅為10%左右有關。
參考文獻
[1]侯萌,李雪蘭.關于“分娩機轉”的教學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5):1012-1014.
[2]任曉蒙,唐云,趙珍,等.“皿”字床頭在分娩機轉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0, 28 (21):40
[3]項陽筠.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婦產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4):132.
[4]韋立蓓,尹伶,瞿秋紅,等.醫學模擬教學在婦產科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1):287-289.
[5]黃月麗,高素萍.電子分娩機轉示教模型在實訓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81-82.
[6]任曉蒙,唐云.分娩機轉實驗教法特點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2):65-66.
(收稿日期:20140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