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海巖
摘 要:社保基金全稱為“社會保障基金”,是我國社會大眾的生活保障金。由于其關乎民生,因此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基于社保核算會計的視角,對社保基金的管理進行探討,研究了社保資金保值增值的途徑。
關鍵詞: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有效性;途徑;措施
一、社保基金概述
任何一個實行社會保險的國家,都應重視社會保障基金的籌措和積累。還應在此基礎上重視社保基金的有效運營。而這種“有效運營”實際是指社保基金的保值與增值。其中,社保基金的保值是指無論社會物價上漲與否,社保基金在未來時點的實際購買力都不低于當前水平。社保基金的保值,是社保基金安全的保障與第一要素。社保基金的增值,則是指社保基金在未來時點的購買力水平高于當前水平。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主要依靠對外投資所實現。投資方式主要有三種,即以存款的形式放于銀行之中獲取利息;購買政府債券;委托投資。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實際是通過一系列的投資活動,在長期運營中獲得一種效益疊加。
2010年時,我國社保基金結余1.5億,但是面對物價水平的快速上漲,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無門,實際處于貶值和縮水狀態。而近三年,我國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狀況也不容樂觀。
二、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越來越廣泛和參保人數的增加,社保基金的規模逐年上漲,其保值增值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也隨之日益突出。
(一)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是貨幣時間價值的要求
由于社保基金關乎民生,其管理的是老百姓的錢。因此,社保基金的目標是獲取超過通貨膨脹率的安全的穩定收益。而經濟發展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一直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通貨膨脹的存在,是社會保障制度所面臨的一大威脅。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通貨膨脹的壓力不斷加大,社保基金的購買力和整體支付能力都獲得了很大影響。倘若不擴展社保基金的投資渠道,社保基金將很難獲取高于市場利率的收益,保值增值也將更無從談起。
(二)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是人口老齡化的要求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目前社保基金所面臨的一項壓力。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相對于退休人數而言,在崗人數較少,導致社保基金的積累數目不足以支付未來所需的養老保險費用。而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也增加了醫保費用的支出,醫保基金的支付壓力被大大提高。因此,在人口老齡化問題面前,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問題亟待解決。
三、我國社保基金運營管理的有效性分析
(一)忽略了貨幣的時間價值
貨幣時間價值一直都是資金估價的首要原則。貨幣時間價值可表現為沒有通貨膨脹和風險條件下的“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在社保基金的實際運營和管理中,對貨幣時間價值的考慮并不全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目前我國社保基金的收益主要依賴于銀行利息。雖然近年來央行調息頻繁,但社保基金所獲得的收益仍然難以抵消通貨膨脹的損失。第二,社保基金在實際上并未參與資本市場的運營,也由此導致其在資金循環中實際付出了一定的“機會成本”。目前,我國對社保基金的計量并未考慮貨幣時間價值,人們對社保基金的估值實際是一種過于樂觀的行為,并未意識到貨幣時間價值背后的代價。
(二)社保基金的管理較分散,不利于實現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目前,我國社保基金的統籌層次還不高,很多地方都還實行縣級統籌的形式;而很多地方也是最近幾年才從縣級上升至市級統籌。社保基金的結余大多數仍留在縣級經辦機構。整個社保基金的管理都相對分散,不僅管理成本被無形增加,而且在社保基金的管理方面也難以形成規模。不利于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使社保基金的投資效率較低。
(三)投資渠道單一,投資方式狹窄
根據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的有關規定,針對社保基金的使用,財政部門應根據勞動保障部門的意見,進行雙方協商,可將基金用于購買國債或轉存定期存款。由于購買國債需受到發行時間的制約,因此,轉存定期存款是我國社保基金的一種主要但卻單一的投資方式。而且,我國政府出于安全性的考慮,對社保基金的投資方式和投資金額等都進行了嚴格規定和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社保基金投資渠道和投資方式的單一和狹窄。社保基金的實際收益率并不高,也難以實現保值增值的最大化。
(四)社保基金的管理缺乏有效監督和考核
針對社保基金的管理,雖然目前我國在各地都成立了由財政、社保部門、審計等部門共同組成的“社保基金監督委員會”,負責對社保基金的使用進行有效監督與考核。然而,其監督機制本身卻并不健全,監督作用難以真正發揮,監督力度也十分薄弱。此外,在對社保基金的實際監管中,主要是圍繞對社保基金的安全性進行監督,監督職能也實際是由各部門分散承擔,缺乏對社保基金整體運營效果的監督考核與有效披露。
四、我國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徑探討
(一)完善對社保基金投資渠道的管理
如今,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思想還較為陳舊,管理思路較為保守。機構管理者對諸多投資渠道都不敢加以嘗試,使得社保資金保值增值的空間十分有限。針對這種情況,社保機構應加強對于社保資金的投資管理,用于拓展投資渠道,嘗試新的投資方式,提升社保資金的升值空間。過去,政府部門一味的強調社保基金的安全性與流動性,對資金的收益性不敢有太多的奢求。但在市場化高度發展的今天,社保基金管理者應在保障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注重對于經濟效益的追求。我國作為全球人口基數最大的國家,其社保參保人數龐大,行業發展趨于多元化。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開始注重行業的良性發展,如股票、債券等投資渠道的發展更加趨于規范和法制。社保機構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對各種合理渠道加以嘗試,追求資金收益的最大化。
(二)完善社保基金投資管理考核制度
社保基金管理機構應加強對于資金投資的考核,按每季度、半年度、年度對機構投資管理部門進行業績考核,考察資金保值增值情況,確保資金增值水平超過的要求的最低收益率。若出現最低收益率無法達到的情況,則視為考核不合格。同時,機構要將考核結果定期對外披露,保證機構資金運營的社會透明度,將責任落到實處,督促和加強資金管理人員對于資金運營的責任心和緊迫感。
(三)建立健全社保基金的監督管理機制
通過入市的方式實現社保資金的保值增值是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化的重大突破,但要確保社保資金的安全運作需要機構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加以保護。首先應完善監督管理制度,由中央和地方機構選派專人組建監事會,對入市資金進行監督控制;其次,要求入市經營機構定期將資金的運營情況及經營成果報送投資單位,使機構能夠隨時了解資金的運轉情況;再次,定期聘請專門的外部審計機構對入市資金的管理和運作進行審計和監督,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報送和處理;最后,加強地方社保資金管理機構對資金的監督,防止入市資金的自主操作,對違規處理資金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處理。
(四)制定社保基金的入市政策,實現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途徑的合法化和規范化
為了快速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和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目的,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我國政府應充分借鑒國際發達國家的基金入市發展經驗,制定社保基金的入市政策。該政策可包括:社保基金入市比例、資格標準、入市運營機構的市場準入制度、入市基金的籌措、社保基金資產管理質量評估制度、退出機制等。通過制定和完善社保基金的入市政策,確保社保基金的流動性、入市安全性、收益性。在實現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時,使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徑走向合法化和規范化。
(五)提高社保基金管理機制的運作效率
提高社保基金管理機制的運作效率是實現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前提與基礎。具體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做好三個集中:集中管理權限、入市資金集中管理規劃和收益的集中分配;第二,依照循序漸進的指導原則,對入市資金的管理分幾步走:首先在入市初期,由于經驗不足、管理水平有限,機構可以將入市資金通過競標的方式依托于具有專業資質的基金管理公司來管理,保證資金的運用效率,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其次,機構通過自身的不斷摸索,逐漸積攢一定的入市管理經驗,逐步脫離基金公司開始獨立運作,自主經營。
五、小結
社保基金是我國社會大眾的生活保障金。由于其關乎民生,因此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尤為重要。而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不僅能實現社保基金的快速積累、更大程度的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還能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因此,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途徑的探討,對社保基金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我國若要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需做好以下幾點工作:加強對社保基金運營效果的考核與披露;制定社保基金的入市政策,實現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途徑的合法化和規范化;建立健全社保基金的監督管理機制;提高社保基金管理機制的運作效率。相信社保基金在我國政府的大力管轄下,定能實現保值增值,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提供有效保障。(作者單位: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保障事業管理中心)
參考文獻:
[1] 田志榕.關于實現醫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幾點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2(30)
[2] 羅立.淺談如何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J].商.2012(04)
[3] 周碧波.收到醫療保險基金的保值與增值淺探[J].中國城市經濟.2012(02)
[4] 于蘭華.我國城鄉統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設計和運行模式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1(32)
[5] 許海英,魏建翔.我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的風險管理前瞻——基于克魯格曼三角理論分析[J].財務與金融.2011(01)
[6] 周偉,鄧波.基于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問題的思考[J].中國證券期貨.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