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媚
摘 要: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我國會計界也越來越重視對環境會計的探索和研究,本文通過對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的現狀梳理,分析我國環境會計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關于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環境會計;問題;對策
環境會計,又稱為綠色會計,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在會計領域中派生出的一個新型分支。[1]“具體地說,它是運用會計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采用多種計量手段和屬性,對企業的環境活動和與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所作的反映和控制”、“是環境學、環境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會計學相結合的產物”[2]
一、我國環境會計目前存在的問題
1、環境會計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雖然,我國已經建立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核心的相對完善的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體系,但是關于企業環境會計的法律法規并不多。目前,大多企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國家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作為建立和推行環境會計的依據,但是仍缺乏建立和推行環境會計的直接法律指導以及相關政策支持。相關法律政策的不健全,在客觀上阻礙了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降低了企業建立、推行環境會計的主動性。
2、環境會計體系不完善,缺乏健全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
到目前為止,我國環境會計仍未建立起完善的體系,沒有統一的準則與制度來規范完善環境會計體系并規定統一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缺乏科學的核算方法和切實可行的理論體系,使得企業在進行有關環境會計成本與收益的計量方面缺乏實際操作的具體方法。會計的目標是向決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環境會計亦不例外,其最終目的是向企業管理者以及社會公眾提供有關企業環境活動方面的信息,這具體體現為環境會計報告的披露。而我國目前并沒有對環境會計所需披露的項目、形式等作出統一的規定,使得各企業更多的是根據有利于企業自身的方法選擇性的披露環境會計信息,這就造成了各企業間所披露的環境信息缺乏一定可比性與完整性的情況出現。
3、社會環保意識薄弱
我國主要通過政績來衡量某一政府官員的執政能力。而在政績中,地方經濟發展又是較為核心的一個因素。這就使得我國一些地方官員,一心追求當地經濟發展,而忽視了由此可能帶來的對環境方面的消極影響。片面的追求經濟的增長而忽視環境,這必然會為環境會計在企業中的具體應用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企業是盈利性的組織,其追求的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這一目標可能會促使某些企業領導片面追求高收益的項目而忽視環境保護,甚至選擇不進行環境會計的核算,這從實踐角度阻礙了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盡管近些年我國政府以及相關組織在積極進行環境保護宣傳,但是環境保護意識在普通民眾心中還未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4、社會監督力量薄弱
企業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組織,在沒有強大外部壓力且又無法看到短期經濟利益流入的情況下,企業一般不能夠做到持續不斷的支持環境保護方面費用的支出。盡管近年來政府部門對于環境會計的審計工作投入了一定的關注,并在各省審計廳下設環境處等進行環境信息的審核工作,但是這些部門的審計范圍并未包含與企業有關的環境活動。企業所對外披露的環境信息僅僅是企業自身對外做出的報告,并沒有獨立的第三方進行審計,也沒有政府的專門部門進行監督。這就使得企業對外披露的環境信息并不完全反應企業環境方面的信息,甚至僅描述了正面的信息,對于可能存在的負面信息或者潛在負面信息提及甚少甚至完全沒有提及。這極大地削弱了企業所披露的環境信息的可靠性。
二、中國環境會計發展的建議
1、建立健全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且要加大執法力度
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緩慢,和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緩慢有很大的關系。雖然截止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對環境保護方面有了整體大致的要求以及相應的懲罰辦法,但是對很多細節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很明確,常常出現模糊的地方,這使得部分企業利用法律中模糊的地方進行有利于其自身的解釋,非常不利于環境保護工作的進行。所以,應該積極完善有關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大有關部門的執法力度,從國家強制力方面迫使企業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和嚴重性,從而能夠迫使企業改變自身對于環境問題的態度,積極進行環境保護、披露環境信息,從實踐方面促進環境會計的發展。
2、補充完善《會計法》與《企業會計準則》
我國目前對于環境會計的基本理論、環境成本的核算、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眾多爭議,并沒有統一的標準,更沒有將環境會計寫入法律準則之中,這使得企業在應用環境會計體系時無法可依,信息的披露也樣式各異,沒有可比性。因此,我國會計界應該借鑒外國現行的環境會計方面的相關法律與準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參考現行的《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會計核算方法、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辦法,補充完善現行的《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明確規定環境會計的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計量方法、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模式,使得企業環境會計的核算操作規范化、統一化,提高企業對外披露的環境信息的質量,使得各個企業所披露的環境信息具有橫向可比性,便于相關利益者的投資以及公眾的監督。
3、加強政府、企業、公眾的環保意識
要杜絕政府官員一味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的政績觀,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和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這也就是要求政府官員不要將眼光局限在短短幾年的任期之內,而是將眼光放遠、放寬,關注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在關注經濟的同時關注環境、人文等各個方面。而任期內所做的政績,也不僅僅要追求一時的好評,要經得起十年、甚至百年的檢驗。同時,也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不僅僅要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在實踐中能夠支持環境保護。企業,作為環境會計實踐的主要主體,也需要意識到,積極進行環境保護,不僅僅能夠使得企業可以避免由于環境污染而導致的罰款等支出,還可以通過環境保護,樹立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好形象,在公眾心中留下良好印象,對于企業來講,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極其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盡管民間有很多的環保機構,公眾也都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但是環保的理念并沒有深入人心,對于公眾來說也沒有意識到環保就在身邊。因此,要加強環境保護理念的普及與深入,培養公眾的環保意識,使公眾意識到,環??梢詮纳磉呅∈伦銎稹淖陨碜銎稹@霉娸浾摰膲毫Γ仁蛊髽I直面自身的環境問題并積極、主動、妥善地加以解決。
4、進一步深化環境會計的研究
環境會計是環境學、環境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同會計學交叉結合形成的學科,其綜合了各門學科的知識。所以在研究環境會計時,我們應關注各學科交叉研究,而不是僅僅關注會計學的知識,而我國學者的研究則更多地局限在了傳統會計學中。我們應該在會計學的理論框架中,結合環境學、環境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學科的特點,建立屬于環境會計學自身特有的理論框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一步的研究,使得環境會計真正的作為會計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而不是會計學內的一部分存在。
我國環境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晚,急需參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來提升自身水平。國外環境會計學的研究已經開始關注環境會計準則與制度等方面,且一些國家已經積極的開展了實務研究,而我國的環境會計學更多的還是集中于理論體系的探討。
所以,我們應積極吸收、借鑒國外環境會計學方面的先進理論與實務經驗,而在借鑒國外先進理論與經驗的同時,也應注意結合我國自身的經濟特點,有針對性的吸收和借鑒其中適用于我國的部分,做到有選擇的借鑒,盡快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作者單位:吉首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苑昕茹.中國環境會計現狀及發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 孟凡利.環境會計的概念與本質[J].經濟研究,1997,12,46
[3] [4]2008年國家環境狀況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2009
[5] 張赫.我國環境會計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6] [7]胡丹.企業環境會計報告概念框架及應用方法研究[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8] 孟凡利.環境會計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