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磊
盧溝橋事變的炮聲,震撼了中華大地,國共兩黨共赴國難,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展開殊死搏戰。八年全民族抗戰,贏得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在廣西抗日戰場,中國軍民浴血鏖戰,氣壯山河的昆侖關大捷,堪稱中國抗日戰爭第一攻堅戰,譜寫了中華民族解放戰爭史上的千古篇章。
日軍圖謀
切斷中國抗戰國際交通線
巍巍昆侖關,始建于秦漢之際,唐時曰“南雄關”,宋時易名“昆侖關”,是中國十大歷史名關,有“雄關獨峙鎮南天”之譽。昆侖關位于桂中南大明山東向余脈的賓陽與邕寧交界處,群山環拱,層巒疊嶂,是距南寧百里的東北門戶。
1938年10月,日軍占領武漢和廣州,沒有達到迫使中國政府投降的目的。于是,日軍謀劃發動桂南戰役,淪陷昆侖關,目的是徹底切斷桂越國際交通線,迫使國民黨政府投降。當年日本情報稱,中國獲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線即法屬印度支那線(南寧至憑樣、龍州至越南),1939年9月運進中國總噸位14700噸,其中有12500噸經此路線,達85%。
1939年初,日本軍部“南進”派最早提出:必須切斷中國對外最后的交通線,以期實現一舉解決“中國事變”的計劃。1939年4月15日,日本海軍部提出攻占南寧,切斷中國對外貿易路線,并開辟海軍攻擊中國內陸的航空基地。
6月,日本參謀本部強調“南寧一旦占領,以該地為基地,則交通四通八達,遠可通往廣東、湖南、貴州、云南。所以南寧——諒山的道路,形成了蔣政權聯絡西南的大動脈。為了直接切斷它,首先必須奪取南寧。南寧一旦占領,無須置重兵于東京灣附近即可以完成作戰目的。還可將飛機場往前推進,縮短由海南島起飛的距離,更有效地轟炸蔣政權在西南的兩大補給線——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達到切斷的目的,并可直接威脅法屬印度支那”。
同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兩國已無力顧及遠東。日本內閣首相、陸軍大將阿部信行發表聲明:“值此歐洲戰爭爆發之際,帝國不予介入,決定專向解決中國事變邁進。”一是逼迫蔣介石政權投降,二是搶占西方列強在亞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實現獨霸亞洲的美夢。日軍作戰部長富永恭次狂稱:“這是中國事變的最后一戰。”
10月16日,日本大本營發出《大陸命令第375號》:“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應以一部協同海軍迅速切斷沿南寧至龍州之敵補給路線。”同日,還發出《大陸指第582號》規定:“本作戰之目的,在于直接切斷沿南寧——龍州敵補給聯絡路線,并強化切斷沿滇越鐵路及滇緬公路敵補給聯絡路線之海軍航空作戰。”
狼煙將至,蔣介石誤判敵情
狼煙將至,中國最高軍事當局和蔣介石卻沒料到日軍在欽州、防城登陸。蔣介石誤判短時期內日軍不至于進攻桂南,估計日軍欲要進犯桂南,最有可能是由廣東南路沿海登陸并經玉林、貴縣向賓陽、南寧進攻。軍事委員長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和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在廣東南路到欽防四屬千里海防,僅有第四十六軍2個師又2個獨立團駐防。1940年2月蔣介石在柳州主持召開桂南會戰檢討會議上,公開承擔誤判責任。
10月19日,日本侵華派遣軍總司令官西尾壽造下達廣西作戰命令,命令第二十一軍司令官安藤利吉指揮第五師團(今村均中將師團長),臺灣混成旅團,其他配合部隊、第五艦隊(11月中旬改稱第二派遣支艦隊)、海軍第三聯合航空隊參加作戰,總兵力共約3萬多人,軍艦70多艘,航母2艘,飛機約100架,登陸欽防,占領南寧。
日軍第五師團從10月27日到11月3日陸續從大連、旅順南運,11月7日集結海南三亞灣;臺灣混成旅團于9日由廣州運至三亞灣。10日第二十一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到達三亞。
中國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受桂林行營指揮,擔負兩廣抗戰任務。以第十六集團軍夏威部第三十一、第四十六軍6個師又4個團,守備桂南及陽江千里防線,防御兵力極為單薄。更為要命的是蔣介石、白崇禧、張發奎關于日軍不可能在欽、防登陸的誤判,必將喪失御敵戰機。
倉促應戰,痛失重鎮南寧
1939年11月至1940年11月,桂南大會戰經過南寧失守、爭奪昆侖關、賓陽上林潰敗、收復桂南4個階段。是中國正面戰場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
1939年11月15、16兩日,日軍第5師團、臺灣混成旅團及海軍陸戰隊共3萬多人在欽州灣多處登陸。16日敵攻占防城,17日陷欽州,接著日軍在飛機的配合下,沖破中國守軍第四十六軍第十九師的防線,沿邕欽公路向南寧進犯。
日軍登陸欽防,逼近南寧。蔣介石極為焦慮,19日令白崇禧由重慶飛桂林指揮桂南會戰,還派陳誠、李濟深為監軍。21日白崇禧率部抵達遷江,設立行營指揮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急調徐庭瑤第三十八集團軍(轄李延年第二軍、杜聿明笫五軍、甘麗初第六軍、傅仲芳第九十九軍、姚純第三十六軍),蔡廷鍇第二十六集團軍,鄧龍光第三十五集團軍,葉肇第三十七集團軍及地方部隊、炮兵、空軍。空軍第二路軍飛機百架,連同廣西第十六集團軍共約15多萬人,一舉反攻昆侖關,收復桂南。
蔣介石飭令第五軍由湖南衡山由火車運至永福,在賓陽集中馳援南寧;又令第九十九軍從湘潭和貴陽向柳州集結;第三十六軍由重慶、湖北向宜山集結。但一切為時已晚。
22日,日軍第五師團兩個旅團已推進到邕江南岸,加緊準備從東南面和西南進攻南寧。22日,國軍第四十六軍一七○師抵達邕寧,第三十一軍第一三五師兩個團到達南寧城區,第五軍第二○○師第六○○團于24日下午抵達南寧東北的二塘。另外6個軍還在從外省向柳州、賓陽集結途中。由于原來的防衛方向錯誤,這次集結實在過于匆忙,屬亡羊補牢之舉。
23日,日軍第五師團在飛機掩護下開始強渡邕江,夜晚,國軍第一三五師四○五團團長伍宗駿擅自撤退,南寧城防洞開。24日拂曉,第一七○師在邕寧與日軍激戰。日軍第五師團中村正雄旅團第二十一聯隊渡江攻占南寧。
25日晨,剛到南寧郊區的國軍第五軍第二○○師第六○○團協同第一三五師、第一七○師在二塘頑強阻擊日軍第二十一、四十二兩個聯隊。日軍在飛機掩護下,猛攻一七○師和二○○師兩個團陣地,國軍拼死抵抗。六○○團團長邵一之、團副吳其升陣亡。鑒于戰況不利,第一七○師師長黎行恕與二○○師師長戴安瀾決定黃昏后撤退至高峰隘,據險阻擊兩天兩夜,這是日軍自欽、防登陸后遇到的最激烈抵抗。
26日,日本第二十一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宣布編組邕欽兵團,由第五師團長官今村均指揮。安藤利吉認為穩操勝局,于27日離開南寧回廣州。日軍于26日起,在飛機掩護下猛攻高峰隘。12月1日,國軍失守高峰隘。
第五軍戴安瀾第二○○師和第十六集團軍,扼守昆侖關及武鳴至賓陽一線陣地,阻敵北進。12月2日晨,第十六集團軍一部1500多人在4輛戰車和強大炮火配合下攻擊八塘以北地區的日軍。3日,敵中村正雄旅團一部增援八塘,對中國軍隊反擊。4日,日軍占領邕北天險昆侖關。
日軍決定將昆侖關作為踞守重點,組建笫五師團直轄松本大隊,并配屬速射炮1個小隊,山炮1個中隊,迫擊炮1個中隊,工兵1個小隊,無線電2個分隊,衛生隊一部,擬長期固守昆侖關。
日軍據守邕賓路昆侖關和邕武路高峰隘兩個戰略據點,不僅切斷了桂越(南寧至越南)交通線,而且嚴重危害中國抗戰大后方西南各省,對國民黨政府造成了嚴重威脅。
將士浴血,鏖戰昆侖關
12月15日,國軍各部隊調整基本完畢,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頒令反攻。第五軍以鄭洞國榮譽第一師、戴安瀾二○○師為正面主攻部隊;邱清泉新編第二十二師為右翼迂回敵后至五塘、六塘,切斷南寧至昆侖關的交通,堵擊敵增援部隊北上;二○○師副師長彭壁生指揮兩個補充團為左翼迂回敵后至七塘、八塘,策應正面主攻部隊對昆侖關的攻擊。
18日,第五軍隊向昆侖關發起反攻,各集團軍在邕欽、邕龍、邕武路上,阻擊與牽制日軍的增援部隊,策應昆侖關主戰場。
日軍第五師團中村旅團一部踞守昆侖關。第五師團長以前是坂垣征四郎,故稱坂垣師團。在侵華戰爭中參加過長城南口、山西忻中、太原、臺兒莊、廣州等戰役,剛從東北急調來到桂南,今村均為師團長,是這次入侵桂南的主力。日軍占領昆侖關后,以該師團的第二十一旅團松本大隊扼守,在關北的仙女山、老毛嶺、四四一、六五三、六○○、羅塘等高地,以及立別嶺、枯桃嶺、同興嶺、界首等地,均筑有據戰式的堡壘工事。周圍以數重鐵絲網和鹿砦,并附有機械化部隊及炮兵協助,構成了昆侖關的堅固防線。
最早投入桂南會戰的第五軍第二○○師,在昆侖關攻堅戰正式打響之前,就已經與日軍展開激烈的交鋒。1939年11月25日,第六○○團邵團長在二塘的激戰中身負重傷,拒絕撤離戰場,繼續指揮戰斗,再次中彈,壯烈犧牲。在這場戰斗中犧牲的還有團副吳其升等300多名官兵。戰斗異常慘烈,敵我傷亡慘重,第五軍經15天血戰,至31日攻破天險昆侖關。全殲日軍第二十一旅團4000多人,擊斃日軍少將中村正雄旅團長,取得了抗戰以來中國軍隊攻堅戰的重大勝利。
血戰昆侖關,據軍科院專家統計:中國軍隊在昆侖關戰役傷亡共約2.4萬人(笫五軍傷11000人,陣亡5600多人,失蹤800多人。最壯烈的是鄭洞國榮譽第一師1.3萬人,最后撤下戰場的只剩700多名戰斗兵)。
昆侖烽火,全國主要報紙雜志和電臺廣播作了空前規模的宣傳,中央社、中國新聞社、廣西日報社、救亡日報等新聞記者的戰地釆訪報道數以百計,彰顯將士捐軀昆侖關的殺敵豪情,代表著中華民族不屈的意志!
《掃蕩報》在1939年12月21至22日連載《昆侖血花》后,又發了《三克昆侖關》 《昆侖關血戰成功寇軍俘虜審訊記》 《訪古戰場——奪回昆侖關前后》 《桂南戰局新階段》 《一頁炫耀世界的戰史,昆侖關前血戰紀詳》《昆侖關大捷之追述》等文。
《救亡日報》先后發表了《在杜軍最前線的一日間——杜聿明將軍印象記》 《日本人民反戰同盟在前線——訪昆侖關歸來的鹿地亙先生》《敵第五師團桂南潰滅記》《戰后的昆侖關巡歷》等。
《廣西日報》載有《昆侖關上戰死的敵炮兵隊長日記》《昆侖關殲滅戰》 《縱目昆侖關》 《南路戰場的點與面》等。
廣西第三屆學生軍參加了昆侖關前敵戰地宣傳和發動組織民眾的支前救護斗爭,也留下了八桂學子經受殘酷的戰火洗禮的戰地紀實:《克復昆侖關的激烈戰斗》《昆侖關活躍的女兵們》……
1940年1月18日,上海《申報》發表《昆侖關鏖戰記》,堪稱戰地通訊的佳作:第五軍榮譽笫一師:“全由傷愈官兵編成,既富有作戰經驗,又有勇氣,上下精神更能一貫!且受過八個月的整訓,其素質的優良,自無疑。十二月十七日,該師接到命令,由思隴出發,向昆侖關搜索前進,十八日晨五時踏著疏朗晨星展開了正面攻擊。先是炮攻,續之以步兵仰攻……終以兩連極少的兵力,攻占了山峰,和該處重要的道路。這是我們光榮的第一次克復昆侖關!然而,由于兩翼殘敵沒有全部肅清,加之后續部隊未能及時趕到,在日軍的瘋狂反撲下,我軍首建克復昆侖關奇功的兩連官兵全部壯烈犧牲。他們的血,使昆侖關的戰斗平添了無限光榮!我軍攻克六五三高地、仙女峰、老毛嶺與枯桃嶺等處之后,上峰對該師的一萬五千元犒賞送到,士兵興奮異常。所余關隘的殘敵,一舉被我軍殲滅。”接著,第二次、第三次攻克昆侖關激戰場面,也寫得栩栩如生,真實性、生動性與思想性熔為一爐。
又如《掃蕩報》發表的《三克昆侖關》,真實地描寫肉搏戰中幾個壯烈的“血的故事”——新編二十二師鄧團杜超然連長在進攻時被擊斷了一只手,依然用另一只手來擲手榴彈……真實感人的戰地報道,寫出了國軍將士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和軍民同仇敵愾的抗日壯舉。
最為撼動民心的是笫五軍軍長杜聿明在三克昆侖關前的一首絕句詩《昆侖關》:“北海風迷騎士道,昆侖月葬大和魂。扶桑萬里櫻花節,夜雨千家數淚痕。”
還有第五軍新編二十二師師長邱清泉率部攻克昆侖關后,賦詩曰:“歲暮奪昆侖,旌旗沖不翻。天開交陸地,氣奪大和魂。烽火連山樹,刀光照彈痕。但憑鐵和血,胡虜安足論。”
在昆侖關攻堅戰中,第二○○師擔任主攻部隊,英勇搏殺;同時與友軍緊密配合,為了掩護友軍側翼,第二○○師強攻三○○高地。1940年1月4日,當看到友軍攻占九塘后,戴安瀾師長口占一首七絕:“仙女山頭豎將旗,南來頑寇盡披靡。等閑試向云端望,倩影翩翩舞繡衣。”
抗日名將的詩篇,嘲諷了侵華日軍窮兵黷武的狂妄殘暴,表現了我軍將士舍生忘死、沖鋒陷陣的英雄氣概和戰斗精神,反映出我軍裝甲部隊攻堅作戰、地空配合的戰斗實情,也寫出了我軍軍紀嚴明、贏得民眾支持的感人場景。
日軍戰史如此評價昆侖關戰役:“通觀中國事變以來全部時期,這是陸軍最為暗淡的年代。”“中國軍隊攻勢的規模很大,其戰斗意志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在歷來的攻勢中少見其匹。我軍戰果雖大,但損失亦為之不少。”據日本戰后公布的材料說,此役日軍第二十一旅團班長及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多人。
日軍第二十一旅團長中村正雄,在昆侖關南5公里的九塘被鄭洞國師第三團擊斃。中村正雄臨死前在日記本上寫道:“帝國皇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昆侖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
1940年1月中旬,國軍向南寧進攻,日軍在八塘、七塘間拼死抵抗。日軍又從廣東抽調近衛旅團和第十八師團增援南寧,總兵力達到5萬多人。2月上旬日軍反攻昆侖關,淪陷賓陽、武鳴、上林、永淳等桂南十八縣。
2月2日,日軍經永淳繞道攻占賓陽。2月3日,日軍重陷昆侖關。2月4日淪陷上林縣城,日軍第二十一軍司令官安藤吉利進駐賓陽城,2月8日淪陷武鳴縣城。9日,日軍縮短戰線,放棄賓陽、上林、武鳴、昆侖關等地,長期退守南寧及邕欽、邕龍公路線。1940年10月30日,中國軍隊收復南寧,11月17日收復欽州,日軍退守越南北部。
日軍第一次入侵廣西歷時1年,淪陷桂南和欽廉四屬共23個縣,日軍制造了慘絕人寰的“賓陽慘案”“上林慘案”和邕寧蒲廟“萬人墳慘案”,屠殺中國軍民數萬人。侵桂日軍犯下了慘無人道的罪行。
巍巍昆侖,永銘抗日將士英魂
桂南會戰的愛國將士和支前民兵群眾為了捍衛祖國和民族,同仇敵愾,精忠報國,他們以壓倒一切敵人的英勇氣概鏖戰昆侖關,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意義,在中華民族解放史上譜寫了重要篇章。中國國軍將士的抗敵勛績和愛國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崇敬和懷念。
第一,昆侖關戰役是中國抗日正面戰場打得最為英勇的戰役。中國軍隊以空軍、炮兵、坦克、步兵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痛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日軍企圖切斷中國西南桂越國際物資援助交通線,并在南寧開辟其向中國內陸作戰之基地的戰略陰謀。
第二,昆侖關戰役是中國抗戰以來大兵團山地攻堅戰役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全殲日軍第二十一旅團,極大地堅定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成為了與平型關、臺兒莊等戰役同享盛譽的抗戰名篇。
第三,昆侖關戰役是最為慘烈的重大戰役,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國魂。國軍將士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鑄就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抵抗外敵的民族氣節和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昆侖抗日精神。
第四,昆侖關戰役是中國正面戰場軍民團結、浴血殺敵的典范,具有人民戰爭的性質。廣西不愧為全國抗日模范省。在桂南會戰期間,廣西當局高舉“焦土抗戰”的旗幟,“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全省各族民眾堅壁清野,奮勇支前,為昆侖關大捷和桂南會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昆侖關戰役,國軍慘重犧牲,第五軍就有3400多名官兵長眠于此。杜聿明將軍為此在巍峨的昆侖山上建立“陸軍第五軍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墓園”。杜聿明于1940年春調遣工兵連建園立碑,后因遠征緬甸、防守昆明,至1944年5月,“陸軍第五軍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墓園”始告落成。遺址現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南門牌坊、北門牌坊、331級臺階、紀念塔、紀戰碑亭、陣亡將士公墓及日軍少將中村正雄墳墓。
為緬懷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英靈,蔣介石、杜聿明、李宗仁、徐永昌、于右任、顧祝同、張發奎、余漢謀、何應欽、白崇禧、李濟深、陳誠、林蔚、張治中、黃旭初等15位國民黨軍政要員的題詞、題聯,褒揚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的英勇戰績和不朽精神。昆侖英烈當之無愧!
墓園南牌坊外柱聯為杜聿明將軍題寫:“血花飛舞,苦戰兼旬,攻克昆侖寒敵膽;華表巍峨,揚威萬里,待清倭寇慰忠魂。”這副對聯表達了將軍的肺腑之情。
山頂上,杜聿明題寫塔名的“陸軍第五軍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猶如一把寶劍直指蒼穹,塔身正面刻有蔣介石的題詞“碧血千秋”,側面分別刻有參謀總長何應欽題詞“氣塞蒼冥”。軍事參議院院長李濟深、昆侖關戰役總指揮白崇禧撰寫了紀戰碑文、紀戰碑銘。還有杜聿明撰寫的《陸軍第五軍陣亡將士紀念碑亭碑文》,從不同角度記述戰役進程,彰顯我軍將士的英雄業績。
我們永遠銘記《紀戰碑銘》:“關山無恙,壯士不歸。自古有死,死得其所。氣薄云天,血熱后土。英靈赫赫,芳草萋萋。千秋萬世,視此豐碑。”
昆侖關戰役博物館建筑設計者是著名抗日英雄戴安瀾將軍長子、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復東先生。昆侖關戰役博物館占地面積40畝,建筑總面積3354平方米,于2007年7月18日動工,2008年11月27日竣工,總投資2500萬。博物館分地上地下兩層,設有序廳、浴血昆侖廳、前廳與緬懷廳4個展廳。全館展示文物實物500多件,圖片史料200多張,場景復原有白巖洞前線指揮部等3個。館前廣場設置方尖碑陣,記載著陣亡將士的220個姓氏。館外的5幅淺浮雕畫像用大理青石制成,描繪了昆侖關戰役的主題場景畫面。博物館通過陳列布展,全面反映愛國軍民于1939年底在昆侖關浴血奮戰的抗日場景;收藏著大批極為寶貴的歷史文物書刊報紙,永遠展示著日本侵略中國的滔天罪證。
昆侖嶺上的關帝廟更具神奇色彩,在當年中日兩軍血戰昆侖關中,空軍、炮兵數萬發炸彈和炮彈竟然沒有被炸中。今日前來祭拜的香火頗為旺盛,蘊涵著后人對抗日先輩的無限景仰!
昆侖關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唯一一個戰勝日軍并建立碑園的地方。陸軍第五軍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墓園,昆侖關戰役博物館,昆侖關門遺址,都是抗日將士的豐功偉績和不朽精神的歷史見證。
偉大的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史為鑒,團結一心的中華民族是打不倒、壓不垮的,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歷史。全國各族人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全面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必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