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 |文
當前,隨著中國周邊互聯互通戰略的逐步實施,緬甸已經成為中國周邊重要的投資目的地之一。而在緬甸投資的機遇與挑戰,也隨之成為中國企業尤其是希望在緬甸投資發展的企業越來越關心的課題。
中石油中緬油氣管道項目:2013年9月30日中緬天然氣管道全線貫通,開始輸氣。該項目緩解了中國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程度,降低海上進口原油的風險,為我國原油進口增添了一條進口線路,有利于增強我國石油供應安全性。
中電投密松水電站項目:該項目是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投資興建的緬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干流流域7個梯級電站中的第一座,由中電投與緬第一電力部及緬亞洲世界公司共同投資開發,涉資36億美元,該電站裝機容量600萬千瓦,是緬甸境內規劃裝機容量最大的電站,總工期8年,原計劃2017年首臺機組發電。
中國有色集團達貢山鎳礦項目:緬甸達貢山鎳礦由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太原鋼鐵集團共同投資開發,由中國有色集團出資企業中色鎳業有限公司負責運營,項目投資超過10億美元,年產鎳鐵8.5萬噸,2012年10月生產出第一批產品。該項目是中緬礦業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是引領國內鎳鐵冶煉技術發展、改變中國鎳鐵冶煉格局的特大型采選冶聯合項目,也是中國諸多在緬項目中第一個建成并且正式運營的重大項目。
中國兵器蒙育瓦銅礦項目:緬甸蒙育瓦銅礦位于緬甸西北部實皆省南部蒙育瓦縣欽敦江邊的薩林基鄉,距離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120公里,項目包括萊比塘銅礦、薩比塘銅礦和七星塘銅礦三個分礦,是在建的亞洲最大濕法煉銅工程。該項目總投資10.65億美元,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下屬萬寶礦產有限公司投資開發。萊比塘銅礦于2012年3月奠基之后,經歷了停工、復工、再停工的反復折騰。2012年11月,萊比塘銅礦項目被迫中止。2014年12月24日,萊比塘銅礦完成圍擋擴建,2015年1月全面復工。
兩國關系友好,后盾強大。近年來,隨著緬甸國內轉型步伐的不斷加快,各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中緬兩國友好合作關系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2011年,中緬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13年,中緬兩國簽署了落實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行動計劃,涉及政治、經濟、人文、安全、國際和地區事務等各領域,成為指導未來關系發展的路線圖。特別是當緬甸接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之后,利用后發優勢,一方面可以跳過部分壁壘和階段,實現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也將同包括中國在內的地區合作伙伴以適應本地區傳統歷史文化和當前發展需求的全新模式開展合作。總的來看,海上絲綢之路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將推動形成跨地區、跨領域的合作體系,有利于促進各國互利共贏和長遠發展,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緬甸無疑將從中受益。
投資環境向好,潛力巨大。現在,緬甸正在建立市場經濟、穩妥推行經濟改革的軌道上快速前進,近20年來經濟發展速度驚人。1992年至1995年,GDP年均增長率達7.5%;1996年至2001年,GDP年均增長率達8.5%;2001年至2006年,GDP年均增長率達到12%以上;在2009年至2010年,國內經濟增長10.4%;2010至2011財年,外貿總額達152.78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增長29.8%。
緬甸經濟之所以迎來大好局面,歸根結底還是市場經濟改革取得了較大成效。為了推動國民經濟更好地發展,緬甸政府在農業、基建、出口、投資等8個方面進行改革試點并取得實效。正如緬甸總統吳登盛所說,緬甸的經濟發展目標已從“以農業為基礎,全面發展其他領域經濟”轉變為“進一步發展農業、建立現代化工業國家、全面發展其他領域的經濟”。在此發展目標的基礎上,緬甸政府制定了新的5年發展規劃,從2011至2012財年開始,計劃在“五五”期間將年均經濟增長率提升至10.5%。
自然資源豐富,亟待開發。緬甸農林業、礦業、旅游業及漁業等自然資源豐富,素有“亞洲最為豐富的生物資源庫”、“寶石王國”等美譽,二戰前被譽為“亞洲的糧倉”。
緬甸有大量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主要的礦藏有銅、鉛、鋅、銀、金、鐵、鎳、寶石、玉石等,部分已得到大面積開采。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緬甸中部和沿海地區,石油開采有百余年歷史,已探明儲量為20.21億桶,天然氣主要蘊藏在近海,儲量達2.54萬億立方米。緬甸森林覆蓋率為51%,達13萬平方英里,世界60%的柚木儲量和國際市場上75%的柚木均產自緬甸。緬甸國內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親敦江和湄公河,支流遍布全國。緬甸利用水力發電潛力很大,緬甸蘊藏水力裝機容量約5000萬千瓦。緬甸海岸線漫長,內陸湖泊眾多,漁業資源豐富,因受資金、技術、捕撈、加工、養殖水平等條件限制,對外合作開發潛力大,成為僅次于農業、工業的第三大經濟產業。
中緬山水相鄰,文化相近。中緬兩國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有著長達20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地緣相近、文化相通、血脈相融,兩國傳統友好源遠流長。自古以來,緬甸人民就習慣地稱中國人民為“胞波”,緬語意為“同胞兄弟”。
鄧小平同志1978年1月訪問緬甸時曾在大金塔的紀念冊上寫下了“中緬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題詞。近年來,中緬兩國社會文化教育等友好交流成果豐碩,文化相通、文化交流營造了良好的合作發展氛圍,佛牙舍利幾次赴緬供奉受到各方歡迎。緬甸成功舉辦第27屆東南亞運動會和第7屆東盟殘運會成為兩國文體合作的一大亮點。
緬甸國內政治轉型。2011年啟動的緬甸政治轉型對中緬此前20余年的特殊關系構成了重大的沖擊,導致緬甸民間對華不滿情緒急劇上升、中緬經貿合作趨于停滯、雙邊關系發展的變數增加。在全面和深入反思中緬關系所存在問題的同時,中國也從推動中緬不同規模國家間關系構建的角度作出了重大政策調整,特別是加大與緬甸民間交往的力度、督促中國企業更好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創造性地介入緬北民地武與緬政府之間的和談以及加強與反對黨民盟和昂山素季的溝通,加強各種外交策略的綜合運用。

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緬甸達貢山鎳礦項目
大國平衡策略影響。緬甸新政府自上臺之后實施了一系列政治與民主改革,美國也宣布解除部分對緬經濟制裁,并重新建立兩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此外,日本與緬甸的外交關系也趨于改善。日本政府將通過提供政府開發援助等方式,官民并舉支持緬甸經濟發展,并追加免除緬甸日元債務。
緬甸新政府履職之后,緬甸的外交發生了較大變化,中國、美國、日本成為緬甸對外關系中三個最主要的考量因素,雖然中國的影響力有所下降,但總體上緬甸對中美日保持了平衡。從長遠來看,緬甸的對華政策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是,中緬關系正在逐步走向現實化,緬甸政府的外交政策對中國企業投資緬甸會造成一定影響,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存在地方武裝沖突。2012年1月以來,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的沖突次數在減少,規模也比以前小,但仍給沖突地區尤其是靠近緬中邊境地區的緬甸百姓生活帶來較大影響。
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近年來,緬甸大力修筑公路、鐵路,陸路運輸有了較大發展。但是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總體上講,與外資的投資熱度相比基礎設施還非常落后。此外,電力供應不足,燃料短缺,給外資帶來諸多不利因素。緬甸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電信基礎設計建設取得進展,但金融服務仍然十分落后。雖然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很大,但由于交通不便,旅游簽證限制,緬甸旅游業一直呈現不發達狀態。
總的來說,中國企業投資緬甸雖面臨一些挑戰,但同時也面臨較多機遇。中國企業在緬甸開展投資活動時,應該更加尊重當地的法律法規和社會習俗,也要注意避開緬甸的內部沖突,和各利益相關方均保持良好的關系,加強與有關各方、民間團體、普通民眾的友好交流,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樹立合作共贏的良好形象,為在緬投資營造良好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