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華,董成麗,皇甫勝利,常立軍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院,河南焦作454000)
髁突骨折的發生率占下頜骨骨折的 25%~52%,兒童可高達40%~67%[1].采用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本研究對我院2012-01/2015-01收治的36例下頜骨髁狀突骨折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6例患者中,男28例,女8例,年齡18~76(平均38)歲,交通事故受傷26例(其中摩托車事故摔傷10例,機動車車禍受傷14例,自行車事故摔傷2例),自己跌倒摔傷或暈倒受傷1例,高空墜落導致受傷3例,拳肘等部位的暴力打斗受傷2例,被硬物打傷或者砸傷4例.單側髁突骨折30例,雙側髁突骨折6例;其中髁突頸骨折28例30側,髁頸以下骨折7例11側,囊內骨折1例,伴有下頜骨其他部位骨折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咬合異常,通過下頜數字成像曲面斷層線片和CT對下頜的檢查顯示,除了1例患者為囊內骨折,其他的都有很明顯的髁突骨折,而且骨折片上顯示出移位或者重疊錯位,而伴髁突脫位的患者則有9例.
1.2 方法 保守治療1例1側(囊內骨折,且患者年齡為4歲),手術治療35例41側,后者包括鈦板內固定33例,固定大骨折片同時去除碎片1例,單純髁突成形1例1側.高位及中位骨折采用耳屏前切口,低位骨折采用頜下切口.
所有患者分別在手術后的一個月,三個月和六個月來院進行復查.評價術前的張口度,平均張口困難度II度,手術之后的三個月進行復診,張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測評咬合關系:其中有35例患者手術后的咬合關系恢復到正常水平,1例手術之后有明顯錯位,通過頜間牽引,將其固定三周之后,咬合關系恢復到正常水平;對影像學進行測評:骨折無錯位,髁突沒有移位現象,其表面并無顯著的吸收出現,鈦板無移位,2例患者伴隨有并發癥,下頜緣支受到損傷,手術之后的三個月病情完全得到恢復.
3.1 方法 髁突骨折一般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手段.患者無髁突移位或者移位角度比較小的髁突骨折一般適用于保守治療方法.任何方向的髁頸和髁頸下骨折的(在CT或者X片上折斷的髁突中線與下頜升支后緣切線的夾角)移動角度>30°,升支垂直的高度(在CT或者X片上健側下頜升支與患側位置的差值)下降超過4 mm,脫位突破關節囊或者髁突頭部移位,髁突骨折片移位至顱中窩位置,采取保守治療的方法兩周,如若咬合關系還是不能復原到正常水平,就可以將其看作手術適應證.病癥治療的目標是疼痛緩解至消除,咬合關系可以恢復到正常,下頜骨固有的對稱性良好,顳下頜關節具有穩定性,在各個方位下頜都可以具有良好的活動度[2-3].
3.2 分類 在國內,髁狀突骨折只是下頜骨骨折的一種,或者直接將其歸于囊內、囊外以及頸部骨折的范疇[4],而國外文獻中的分類方法為:①Meclennan分類(1952),按骨折的遠近關系將其分為:Ⅰ型骨折為無移位,Ⅱ型骨折為骨折段偏斜;Ⅲ型骨折為骨折段移位;Ⅳ型骨折為骨折段脫位.②Lindahl分類(1977),按照髁突骨折的平面分為三類,分別為髁狀突頭骨折,髁突下骨折和髁突頸骨折,其中髁狀突頭骨折又分為壓縮性骨折、縱形性骨折以及粉碎性骨折.按照下頜骨段與髁突段的位置又可分為:偏斜、無移位、移位伴隨前方/后方重疊、移位伴內側/外側重疊以及骨折端無接觸.按照關節窩與髁突頭的位置可以分類為脫位、移位、無移位[5-6].
3.3 手術切口 手后切口處理:30例患者采用耳前切口方式,2例患者使用下頜下切口手段,2例患者運用耳前下頜下結合的切口,僅有1例患者因為伴隨顴骨顴弓骨折則利用半冠狀切口的方式.綜上所述,耳前切口是臨床手術的主要采用方式,關鍵是耳前入路能夠充分的暴露,方便手術操作,而口內切口因視野小,操作較為困難,術中很少使用,與相關報道具有一致性[7].
3.4 術后并發癥 手術后患者出現的主要并發癥有:上頜動脈出血、面神經損傷、錯牙合、顳下頜關節強直引起頜骨畸形、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等.其預防措施主要是切口設計合理,翻瓣時注意層次,盡可能達到解剖復位及早期功能鍛煉等.
總而言之,研究顯示,髁突骨折的主要病因為交通事故,手術治療仍占據主要地位,主要的手術方式為采取耳前或下頜下切口鈦板內固定.
[1]Silvennoinen U,Lizuka T,Oikarinen K,et al.Analysis of possible factors leading to problems after nonsurgicaltreatment of condylar fractures[J].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4,52(8):793-799.
[2]Walker RV.Condylar fractures:nonsurgical management[J].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4,52(11):1185-1188.
[3]Burlini D.Therapeutic objective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man 2 dibular condyle fractures[J].Min Stomatol,2004,53(10):581-590.
[4]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83-189.
[5]Rowe NL,Williams JL.Rowe and William’s maxillofacial injuries[M].London:Churchill Livingston,1985,328-331.
[6]Ramond J,Rovert V,Norman J,et al.Oral and maxillofacial trauma[M].The 2nd edition Philadephia:W.B.Saunders Company,1997,527-530.
[7]Todd Brandt M,Huang RH.Open versus closed reduction of adult mandibular condylar fractur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current thoughts on management[J].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2003,61:1324-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