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健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1)
雙向轉診是指輕微疾病可進入社區醫院進行治療,嚴重的疾病則進入大、中型醫院治療.積極地發揮大醫院的技術、設備以及人才等多方面的優勢,并對各個社區的網點資源以及服務功能進行充分的利用,促進基礎醫療逐漸融入到社區,但社區居民在患有較嚴重的疾病時則需要轉入大、中型醫院進行救治.
從2011年開始,我院與烏市一二級醫院及各地、州100多家協作醫院作為雙向轉診后療基地,簽訂了雙向轉診協議.上轉人數占我院每年出院人數的60%,但下轉人數僅占年出院人數的2%,2011年整個縣級醫療機構的門診人數大約為25萬,住院人數達4萬.我院門診的人數為150萬左右,住院人數為12萬.由此可見,此項制度在城鄉衛生院并沒有被有效實行,三級醫院車水馬龍,縣級醫療機構無人問津的現象依舊沒有得到任何改觀[1].
在醫療服務實施的過程中,縣級醫院常常會忽視鄉鎮醫院的利益,患者出院以后就不再留意,經常讓雙線診治演變為單向轉診,且轉上簡單轉下困難.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的干擾,大多數鄉鎮醫院不愿意把患者轉給上級機構,存在一種“要走自己走”的心態,使得雙向診治很難被推廣和實行,具體如下.
2.1 縣級醫院接診能力不強 縣級醫院不管是在硬件還是軟件方面都沒有辦法和地、州、市級醫院相提并論,因此絕大部分患者會選擇地、州、市級醫院,甚至還有小部分患者懷有寧可自己在家調理也不想去縣級醫院治療的心理.
2.2 市場利益的作用 即使醫改不斷促進、醫療機構水平不斷提高,還是有一些醫院因為效益和生存的原因不想把患者讓給其他醫院.
2.3 相關的監管體制不足 盡管各級醫院都隸屬政府管理,但由于政府管理有限,自行為政的現象普遍存在;相關的監管體制以及轉診的標準存在欠缺.這是造成雙向轉診不能被有效實行的主要因素.
3.1 知曉各自的職業能力,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
縣級以及社區醫療機構是以衛生服務為核心,主要處理居民防范保健的問題;地、州、市醫院的核心則是醫療服務,主要是處理一些較為嚴重的疾病、疑難雜癥等.雙向轉診的目的在于為兩者建立優勢互補的橋梁,而不是為其提供彼此搶奪的醫療市場[2].
3.2 指引患者正當流動,增進衛生資源的正當利用
輕微病癥不出鎮,嚴重病癥需及時轉院診治.縣級和社區醫療機構主要是處理一些比較常見、多發和慢性的疾病,而三級醫療機構則比較適合治療較為復雜的病癥.三級醫療機構看病需要排隊、掛號且病床緊張、費用較高等,但許多患有常見、多發病的患者也前去診治,造成看病困難且費用昂貴的問題.使用雙線轉診不僅能使患者正當的流動,還能使衛生資源被正當的使用.
3.3 減少醫療費用,融洽醫患關系 實施了雙向轉診制度以后,常見、多發以及慢性疾病均在縣級和社區醫療機構進行診治,醫療保險的報賬比例也在逐漸升高.以作者身處的縣城為例,根據醫療保險規定,城鎮鄉村的患者在三級醫療機構住院后只能報銷65%,但若是在縣級和社區醫療機構則能報銷90%,減少了患者的治療費用,并緩解了“看病昂貴”的問題,有利于緩解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
4.1 建設雙向轉診的監督管理機構 在政府的衛生執法部門建設雙向轉診的監督管理辦公室,此機構可以將原先統一籌劃的城鎮鄉村衛生部門合并管理.由此機構站在政府和患者的利益之上,在縣級及社區醫療機構與三級醫院之間建設橋梁,成立雙向轉診的體系,完善此項轉診的標準,并肩負起監督管理此項制度實行的責任.
4.2 設立系統,保存完整的居民健康資料 由縣級和社區醫療機構承擔采集管轄內居民信息的責任,其中包括個人資料、以往疾病、家族史以及健康情況等,并在整個縣城范圍內設立健康信息系統,保存完整的居民健康資料.以便居民患病以后可以準確查看其有關的資料,同時診治的醫師需將其資料登記并儲存,為轉院診治的患者提供方便,也為雙向診治制度提供有利的條件[3].
4.3 加強基層醫院服務能力的建造 基層醫院的創立分為硬件和軟件兩種.近些年以來,有些鄉鎮醫療機構的院房修建地很漂亮,在設備方面也投入了不少資金,但醫療服務的質量仍然沒有提高,所以增強軟件建設,加強醫生和護士的培訓力度是提升基層醫院服務水準的關鍵所在[4].
4.4 對城市鄉村居民的醫保進行適當的調整 為了充分發揮基層醫院的醫療保險作用,指引居民去就診,可以將基層醫院歸入城鎮鄉村居民報銷醫保的范圍,提升基層醫院的報銷比例,給予轉院診治的患者以優惠.
[1]陶紅兵,郭石林.雙向轉診面臨的問題及患者合理分流機制的設想[J].中國醫院管理,2007,27(9):50-51.
[2]鄭大喜.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分工協作的難點及其突破[J].現代醫院管理,2011,9(1):21-24.
[3]殷立敏,馬應忠,顧莉清.SWOT分析方法在胃腸腫瘤雙向轉診中的意義[J].社區醫學雜志,2014,12(10):42-45.
[4]許志紅,周 侃,張 玲,等.三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雙向轉診的實踐與體會[J].臨床醫藥實踐,2013,22(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