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敏媛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人民醫院皮膚科,內蒙古巴彥淖爾015000)
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30例臨床治療分析
金敏媛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人民醫院皮膚科,內蒙古巴彥淖爾015000)
目的:探究對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患者臨床治療方案及其效果.方法:隨機抽取本院2008/2013收治的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患者30例,以隨機數字表方式將其分為A組與B組,且每組均有患者15例.其中A組患者應用阿維A、阿奇霉素治療,B組患者在A組治療基礎上聯合川芎嗪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B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3.3%(14/15),顯著優于A組患者總有效率73.3%(11/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患者在常規西醫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川芎嗪進行治療,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醫治效果,且患者不會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具有高效可靠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治療方法;臨床效果
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在臨床上屬于較為少見的銀屑病病種,且該病病情一般較為嚴重,以出現粟粒大小的無菌性膿皰為主要臨床特征.患者一般伴有高熱及白細胞升高,如沒有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該病誘發因素常見的有藥物、妊娠或者感染.為探究對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患者臨床治療方案及其效果,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此類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2008/2013收治的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患者3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17~59(平均32.5±1.6)歲,病程3 d~20年.患者均存在典型的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臨床表現,如下:原來存在鱗屑性紅斑、丘疹患者,在其原發病上出現密集膿皰,大小范圍在針尖-粟粒之間,部分膿皰出現融合變化,為膿糊,膿糊破潰后出現紅色糜爛面并出現異味.糜爛面干后出現結痂、脫屑情況,有弛張型發熱癥狀.有26例患者存在尋常性銀屑病病史.患者誘因如下:伴急性氣管炎,無尋常性銀屑病病史患者2例;因連續使用靜脈滴注氨芐青霉素引發疾病患者2例;合并紅皮病型銀屑病患者4例;存在不規則糖皮質激素系統治療史患者6例;10例患者由于接受不規范治療引發疾病;4例患者未能找出誘因.經過常規檢查,顯示18例患者有血白細胞計數升高,2例患者尿檢發現膿細胞.通過隨機數字表方式將患者分為A組與B組,且每組均有患者15例.使用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各項資料,顯示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接受常規方案治療,以靜脈補液的給予方式給予高蛋白飲食以達到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目的,如患者體溫超過39℃,進行物理降溫,通過外敷方式應用黃連撲粉.在上述常規治療基礎上,A組患者應用阿維A,劑量為0.75 mg/kg,給藥方式為口服,劑量為0.5 g阿奇霉素,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1次/d.B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基礎上聯合川芎嗪注射液,將其劑量為80 mg溶入500 mL的5%葡萄糖溶液,給藥方式為靜脈點滴,1次/d.
1.3 療效標準 本研究以下列內容為療效判斷標準:以患者治療前后紅斑、鱗屑和浸潤等各項癥狀進行PASI評分,PASI變化百分率超過95%的可判定為基本痊愈;PASI變化百分率范圍在61%~95%之間的判定為顯效;PASI變化百分率范圍在31%~60%之間的判定為有效;PASI變化百分率低于30%的判定為無效[1].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2.0對納入研究對象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x± s形式對計量資料進行統計,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兩組之間是否存在統計學價值使用χ2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B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3.3%(14/15),顯著優于A組患者總有效率73.3%(11/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臨床膿皰型銀屑病屬于難治銀屑病病種,相對于尋常銀屑病具有病情更嚴重、不穩定以及反復性的特點.該病患者出現的系統性感染還有因此誘發的敗血癥對患者生命安全有嚴重影響.當前對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的發病病因還不是太清楚,有學者[2]提出該病與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的使用不當以及在進行期階段使用外用藥物刺激有關,提出和感染可能存在密切聯系.以往常見誘發有水楊酸、磺胺、黃體酮、心得安等,對尋常性銀屑病治療過程中應用糖皮質激素,如果忽然停藥或者減藥則有可能引發該病.對該病的治療盡可能不適用免疫抑制劑,特別是糖皮質激素,強化皮膚的護理還有支持療法[3].
R758.63
A
2095-6894(2015)05-103-02
2015-04-01;接受日期:2015-04-12
金敏媛.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皮膚性病學.E-mail:12457493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