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國有企業破產改制接踵而來。企業破產改制后,許多遺留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們,它對社區穩定造成了負面影響。本文就其問題產生的原由和影響進行探討和分析,并對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建議與思考,希望它能對和諧穩定社區的建設及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破產改制企業;遺留問題;影響與思考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企業改制破產性工作在不同行業展開,隨之而來,相關行業一批礦山企業相繼進行破產改制。通過幾年的破產改制,一些行業甩掉了沉重包袱,提高了企業的竟爭力,為行業的后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此,必須予以充分肯定。但在破產改制過程乃至工作結束后,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也引發了一些矛盾,隨之而產生的遺留問題也開始凸顯出來,而且,有些矛盾還十分突出,它對社區和諧穩定造成了負面影響。這些遺留問題若長期得不到重視解決,勢必會影響社區的穩定與發展,應當引起各級組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一、破產改制企業遺留問題的主要方面
破產改制企業遺留問題的產生在所難免,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礦山企業一直以來產業比較單一封閉,思想保守,企業破產改制后職工身份轉變,由“企業人”轉變為“社會人”,有的人因一時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依靠,很難容入社會,即是再就業因技術單一待遇也比較低。這部分人員家庭結構比較特殊,多為半工半農家庭,因社會物價上漲過快,經濟負擔都比較重,生活壓力大。因此他們會有較強的失落感和被拋棄的心結。(2)因歷史原因,這部分人員養老待遇相對比較低,沒有行業統籌,與某些行業相比收入有一定差距,這直接影響到他們退休后的生活質量。(3)破產改制后的企業由于卸下了包袱,產品價格上調,效益比較好,這與改制前形成反差,被分流出來的職工群體和退休人員與企業現崗職工存在利益上的分化,成果與效益不能共同分享,心里產生不平衡的思想。(4)由于宣傳解釋工作不到位,對一些事情的誤解和誤讀形成時間較長,一時難以消除。如“林業韶關”、“搬遷費”、特殊行業補貼等問題。某些遺留問題因各種原因仍遲遲得不到解決。(5)部分人員缺乏依法解決問題的觀念,信訪不信法的現象比較突出。遇事無論是否合規合理,總想以群體上訪和圍堵制造影響,以求解決問題;少數人甚至利用“問題”尋釁鬧事。如曾發生在省局的圍堵、打砸事件。(6)企業破產改制后,礦山集體企業職工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養老和醫療保險問題不在解決之列;同在企業從事生產勞動,他們覺得不公平,吃了虧,失衡心理和不滿情緒隨時潛在。
二、破產改制企業遺留問題形成的原因、特點
(1)國家長期以來形成的固有經濟體制模式與現行開放的市場經濟相觸碰,必然會促使企業自覺和不自覺的進行適應性改制調整,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竟爭,這個過程,必然會對過去計劃經濟管理模式下所沉積的諸多問題被揭示和釋放出來。(2)經濟體制改革政策法規的不完善、不配套,操作細則欠科學合理;國家和行業對改革投入不足,責任分擔不合理,缺乏科學合理的公允和公平原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欠規范和嚴謹。破產改制企業職工的經濟補償和待遇,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所獲得的利益,由于政策差異,都有所不同,有的相差還比較大。因此,造成補償較低的企業職工產生失衡心理,相互攀比。它與行業單位所占有和壟斷的國家資源的多少也有很大關系。(3)在人的主觀因素方面,現在人的思想意識、民主意識和價值觀念多元化復雜化,與現行的社會管理思維方式已不相適應。破產改制企業對職工群眾的思想狀況認識不足,分析不充分、疏導工作不夠扎實,形成鬧事有理,有理就鬧事的循環局面。(4)社會因素方面,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存在干群關系緊張,管理中的弊端和官僚主義作風以及腐敗行為積累民怨,相當一部分企業社會責任感意識淡薄。
破產改制企業遺留問題的特點是:現實矛盾與歷史問題交織,問題具有多樣性、群體性和歷史階段性的特點。問題的產生原因和矛盾表現形式主要在企業內部,但深層原因也觸及到國家政策法規的各個方面;其中,這類人的心里失衡會因少數人的鼓動不滿而爆發群眾事件,正當利益訴求以違法行為模式表達普遍存在。它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及黨和政府的執政根基造成損害。
三、這些問題對構建和諧穩定社區的影響
它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區構建中的體現。它破壞了社區穩定和諧發展的政治環境,會造成無政府主義狀態,給人們正常的心理造成陰影,并且影響正常企業生產經營,使企業和社會經濟受損。它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會形成社區不同利益和群體間的矛盾,影響社會穩定,增加了社會不和諧因素。對社區維穩造成壓力,大大小小的上訪甚至圍堵,加重了單位和各級地方政府和黨組織的維穩責任和維穩成本。
四、就遺留問題對社區和諧穩定所產生的影響的建議與思考
在解決問題時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1)對待問題不回避、不退縮,敢于直面矛盾。處理問題時要有社會發展的眼光、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依法辦事的思想。同時在化解一些復雜糾結問題時,既離不開人文關懷又要講究處理問題的技巧和方法。(2)掌握政策,掌握大局的方向;深入人群和問題的核心,認真調查分析;深諳企業歷史發展的情形,了解問題的實質所在;疏通職工利益訴求渠道,聯系實際看問題。(3)竭盡所能,協調好當地相關部門和單位,對合理的訴求和遺留問題要有解決的決心和行動。注重早期調解,避免單位內部矛盾的過早外部化。(4)瓦解和揭露以訴求為名,混入其中扇動鬧事的少數人員,必要時可動用法律行政手段,予以懲治。對一些被誤解和政策性比較確定的事情,要以說服力強的證據材料宣傳貫徹到位。(5)結合節假日和紀念日,普遍且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社區文化娛樂活動,增進社區群體間的交流互動,活躍氣氛,凝聚人心。(6)做好安置人員的穩定工作,加強對其法規宣傳和教育工作。充分發揮社區辦事機構的職能作用,強化社區責任意識,切實做好社區參保、醫療、低保、下崗再就業的指導及物業管理等方面的服務工作。(7)規范軍品公司和社區管理,加強制度建設,增效創利,反哺社區,緩和他們的失衡心態,以促進社區和諧穩定。(8)經常深入基層,到群眾中去,尋查暗訪,了解輿情和思想動向,掌握情況,做到及早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破產改制企業遺留問題的產生,是國家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運行中與舊的經濟體制碰撞的必然結果,由于經濟體制改革所處的歷史時期各不相同,法律法規仍不完善不配套,難免產生這樣和那樣的遺留問題,這類問題產生于特定的歷史階段,其訴求有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種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對構建和諧穩定社區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解決問題要以人為本,實現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人與人的和諧共處。在處置問題時,要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維護職工權益,促進企業發展,在發展中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尋求解決問題,達到社會和諧穩定的目的和要求。
總之,這類問題是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階段性矛盾,其解決的根本途徑是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向前推進。
作者簡介:鄧啟軍(1963-),男,漢族,籍貫:湖南省桂陽縣,學歷:大專,職稱:政工師,現任職務:韶關蓮花山礦冶區管委會副主任,研究方向:政治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