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代人每天都要做出許多選擇,這些選擇就是風險決策的具體體現,本文主要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闡述情緒和人格類型對風險決策的影響以及產生這種影響的心理機制。
關鍵詞:正負情緒;主動性人格;風險決策
一、主動性人格
所謂主動性人格即指個體不受情境阻力的制約,不斷探尋新的途徑,善于捕捉機遇,主動采取行動以改變外部環境的行為傾向性,是影響主動性行為的穩定的個體特征。不同的主動性人格個體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典型主動性人格個體在現實環境中更積極地尋求改變,能抓住機遇,主動出擊;非典型主動性人格個體則相反,對于環境是消極應對忍耐,無法識別并抓住機會。
Campben在總結以往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具有主動性人格的個體具有以下五個核心特征:(l)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展現高水平的專業技術和問題解決能力,取得卓越的績效;(2)具有人際勝任力、領導能力和可以信賴性;(3)表現出高水平的組織目標承諾和對組織成功的責任感,具有與組織相一致的價值觀和積極的工作態度:(4)擁有積極進取的品質,如主動性,獨立判斷,高水平的工作投入,勇于說出自己的想法等;(5)展現出正直誠信的品質,并具有更高的價值追求幾。
我國研究者關于主動性人格的研究也有許多。葉蓮花(2007)以Bateman和crant提出的主動性人格量表項目材料為基礎,研究對象為我國的企業職工,研究了主動性人格的結構,發現了“堅韌性”和“主動性”兩個維度;陳美君,凌文栓(2009)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編制了主動性人格問卷,經探索與驗證性因素分析,顯示主動性人格也呈現三維結構:積極性、堅韌性與變革性。
二、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
心理學領域的大量研究都支持了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二維劃分人類大致兩種性質不同的情緒,一種是正性的、積極的,更多具有享樂色調的情緒,像愉快、自豪、激情、希望等,另一種則是負性的、消極的,更多具有痛苦或不快色調的情緒,比如悲傷、害怕、憤怒、焦慮等。這種分類是理論與研究中運用最多的,主要是探討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對決策的不同影響,從而形成基于情緒性質的研究范式。
許多研究者給積極情緒給出過具體的描述或定義,Russell提出“積極情緒就是當事情進展順利時,你想微笑時產生的那種好的感受”。我國學者孟昭蘭(1989)認為“積極情緒是與某種需要想聯系,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并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從分立情緒理論的觀點來看,積極情緒包括快樂、滿意、興趣、自豪、感激和愛等。因此,我們認為積極情緒作為一種情緒類型,必然具備情緒的應有特征,但其核心特征在于這種類型的情緒對于個體而言是愉悅性質的,它能夠強化引起這種愉悅體驗行為發生的頻率。
消極情緒則是與積極情緒相對應的一種關系,從分立情緒理論的觀點來看,它包括憤怒、害怕、悲哀、緊張、焦慮、痛苦等,研究人員大多認為這些情緒對身心健康存在負面影響,因而對消極情緒的理論研究大多是基于積極情緒研究的需要,使得目前有關消極情緒的理論觀點相對較少。
三、風險決策
風險決策( risk - decision making) 是人們生活中常遇到的一種決策類型。不確定性是風險決策的本質特征。關于風險決策的定義,有多種表述方式。Yates 和 Stones提出了風險決策理論,他們認為,所謂風險決策就是在損失或贏利、損失或贏利的權重及損失與贏利聯系的不確定性這三個要素中進行最優化的選擇。Ragnar Rosness提出,風險決策是在一系列不確定損失的情景下進行選擇的過程。謝曉菲認為,風險決策是指決策者在面臨兩個以上不確定的決策后果時的決策,強調從多種備擇方案中做出最優的選擇。而何偉等則將風險決策定義為在給定的概率分布集合中選擇最優分布的過程。風險決策的過程并不完全是理性過程,決策的整個過程都會受到決策者的心理與行為規律的影響,從而使得決策過程表現出種種非理性的特征。不同決策者對待風險的態度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個體對相同的風險情景也會表現出不同的風險反應傾向。風險反應傾向( 或冒險傾向) 是指個體在風險情景中的行為傾向,主要表現為風險尋求 ( risk seeking) 和風險回避(risk averse) 兩種典型的反應模式。
四、理論背景
積極心理學倡導人類要激發每個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主動性人格現在無疑成為了一個新的關注視角。主動性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是大五人格理論里沒有涉及的一種獨特的人格特征,是由Bateman和Crant在研究組織行為中的主動性成分時第一次提出,主動性人格的概念,他們認為主動性人格是個體采取主動行為影響周圍環境的一種穩定的人格傾向。其實現在有不少的實驗研究也將主動性人格與創新和困難決策情境相聯系(陳美君,2009)。但是很少有人從個人風險決策的角度進行研究,另外,大部分人都是從長遠的決策情境(如職業決策等)進行研究,而沒有從風險決策這種短期的、情境性的研究。
從另一個方面看,情緒與決策關系的研究領域在近十年來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實踐上,情緒影響決策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對情緒影響決策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指導實際的決策行為,盡量控制情緒對于決策的消極影響。R.Hastie曾說過:研究決策時的情緒已成為情緒與決策關系研究領域的首要研究主題,相反,對與結果相聯系的預期情緒的研究己退居第二。當前,情緒與決策關系領域研究的熱點就是決策時的情緒在決策中所起的作用。
在積極情緒對決策的相關研究中,有不少國外研究證實了前景理論和框架效應的理論假設,認為積極情緒影響下的風險決策具有風險回避的傾向,但是,近年國內的相關研究顯示,積極情緒下的風險決策具有風險選擇的傾向,關于這個矛盾點,說明有進一步探究和完善前景理論的可能。筆者繼續翻閱對比后,發現這些國內很多研究者將積極情緒的定義都設定為愉快,雖然積極情緒中愉快是一個最為重要的指標,但是自豪、希望、滿足也是積極情緒中的重要部分,這足以說明,其它具體積極情緒對決策的影響也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為了進一步深入探究理論,為豐富其系統的框架,本研究將積極情緒誘發的情緒指標設定為自豪消極情緒的誘發將害怕作為情緒指標,(皮力,2009)相關研究顯示害怕表現為風險規避傾向,這樣選取情緒指標,可以增加本研究結果顯著差異的可能性,提高研究的敏感性。另外,情緒對風險決策的影響大部分都將決策任務設定為問卷收集,或者將概率決策和風險決策分開研究討論,筆者的研究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電腦實驗,圖文并茂,加深被試的配合度,來探討在主動性人格的基礎上,情緒對決策的影響,并且利用E-Prime可以記錄按鍵次數和反應時間,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
五、國內外研究進展
風險決策的理論研究,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發展階段是“理性決策者”時期。當時的學者用“偏好法”來探究個體的風險決策。該方法認為,人們的風險偏好是穩定可遷移的,并且效用函數是一種有效的表示形式。該階段關注決策者對概率和結果的評價與決策行為之間的關系,預期效用理論和主觀預期效用理論是該時期理論的典型代表。1978 年,隨著
Simon“有限理性假說”的提出,決策者的非理性決策受到關注,于是風險決策的理論研究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Kahncman 和Tversky提出前景理論,該理論論證了個體如何運用錨定、可獲得性等啟發式策略來做出風險決策的過程。前景理論包括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兩部分,是關于風險決策的描述性理論。Gigerenzer 等提出了生態理性的觀點,標志著風險決策的研究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即進化論范式階段。在該階段人們將情緒作為關注的焦點,認為風險決策是充分利用環境中的信息獲得具有適應價值的結果的過程。
情緒( emotion) 對風險決策的影響一直是決策研究的重點問題,也是最富有心理學色彩的變量,是至今決策領域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Yuen 和 Lee的研究發現,情緒狀態會影響個體在重要生活決策中的冒險傾向,其中處于悲傷情緒狀態中的決策者更傾向于回避冒險。Yuen 等的研究還對情緒狀態對風險決策影響的不對稱性進行了探討。徐輝的研究表明個體的風險決策與決策時的情緒存在著一致性效應,即當個體處于正性情緒狀態中時,會傾向于冒險尋求,并低估風險,而處于負性情緒狀態中時,會傾向于冒險回避,并高估風險。畢玉芳的研究則得出與之相反的結論。研究者大多將風險決策作為研究情緒與決策關系的任務類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風險決策最能體現情緒的影響。但綜觀以往的研究,研究者大都選擇博弈( gam
bel) 這類具體的風險任務,在啟動被試相應的情緒之后,測查被試是否愿意參加博弈或其具體的行為表現; 也有一些研究是讓不同情緒狀態下的個體評價一些風險事件發生的頻率或者危險程度,從而探究情緒對風險決策的影響。
關于風險決策的心理機制,國內外目前仍舊沒有定論。許多研究者認為,人類在進行風險決策時,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或加工過程。一是決策者在進行風險決策時主要使用直覺系統進行決策,二是決策者在進行風險決策時,主要采用理性決策策略或算法規則進行決策。決策者在進行風險決策時所使用的到底是何種認知加工機制,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遇到重大的災難性事件時,決策者受到災難事件本身以及決策時間、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往往使用啟發式決策策略,使用直覺系統進行決策。而重大災難事件過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進行風險決策往往逐漸趨向理性分析,逐步使用分析式決策系統。
六、研究趨向
目前,對于風險決策的研究成為決策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研究也日益深入和具體化。但綜觀以往的研究,研究者所用的實驗材料往往缺乏生態效度,而且風險決策的評估標準太過于粗糙,有些僅僅是兩選一的迫選。在研究的內容方面,雖然很多研究者關注于情緒和時間限制對風險決策的研究,但缺乏對二者影響的綜合考察。在情緒的基礎上引入時間限制這個變量,兩者的交互作用將會對決策策略施加怎樣的影響,其合力又會將決策行為引導到怎樣的方向上去,上述問題的研究一直沒有定論,也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葉蓮花; 凌文輇. 心理科學進展,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年 03期.
[2] 陳美君.主動性人格與大學生創業意向的關系研究[D].廣州: 暨南大學, 2009.
作者簡介:徐晶穎,女,江西中醫院大學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