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宇
(三亞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市場應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創新、增效率促公平的內在動力。不可否認,世界經濟形勢客觀上影響著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這是因為,中國是全球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休戚相關。想改變傳統的依賴出口的增長模式,走內需和消費驅動的增長之路,客觀上要求世界經濟保持穩定增長以及有競爭力的匯率。自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衰退,目前來看,全面復蘇的不確定性尚存,基于此,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面臨著來自世界市場的阻力。一方面,世界市場需求不足,出口行業淘汰部分勞動力,由于不同行業對勞動力素質有著不同的要求,他們不能輕易地流向其它行業,比如服務業。另一方面,產能過剩產業要淘汰資本,同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求新資本流向新興產業,金融業必然要挑起融資的重擔。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一定要經歷一個“先苦后甜”的過程,經濟學家稱之為“J曲線效應”:改革進程中,許多經濟領域、行業、企業,都不可避免地經歷昂貴的“修正”,伴隨著的是經濟效益損失的陣痛。目前,污染企業關停并轉、產能過剩行業產品滯銷,減產限產,都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代價,并且不能因噎廢食。世界經濟自2008年以來走弱,世界經濟增長不足3%,必然將進一步地壓縮對中國傳統制造業產品的需求。
經濟體制改革面臨著三種外部阻力,分別是收入效應、價格效應及成本效應。收入效應的原因在于,世界經濟自08年以來走弱,世界經濟增長不足3%,必然將進一步地壓縮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圖1-1顯示自十八大以來,中國月份出口額呈現非穩定增長趨勢,經歷過3次較大幅度的下跌,截至2015年2月,出口額尚未恢復到2013年1月份的水平。來自出口的收入下降,直接影響到出口企業從業者的收入,進而影響到消費,畢竟出口自本世紀以來一直是中國強勁增長的最主要驅動力,袁富華(2007)指出制造業部分就業基本維持在0.8億人的規模,占全國就業總量的11%和第二產業就業的50%,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合計數的22%~23%。

圖1 -1中國月度出口額
除了收入效應之外,價格效應也很明顯,其表現為,近幾年,國內勞動力價格上漲,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與越南、孟加拉國等國相比,已不復存在,奧林巴斯、諾基亞、三星、阿迪達斯等企業的中國廠已經或者打算遷往其他東南亞國家。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所做的調查數據指出,上海普通工人的月基本工資為495美元,分別是吉隆坡、雅加達、馬尼拉、曼谷、河內、金邊、仰光、達卡、新德里、孟買、卡拉奇、科隆坡的1.15倍、2.05倍、1.88倍、1.35倍、3.19倍、4.9倍、6.97倍、5.76倍、2.2倍、2.38倍、3.21倍、3.8倍。價格效應對于經濟體制改革的不利是:一方面,就業出現困難,從國外企業中國廠被淘汰掉的勞動力,尚不能自由流向其它行業,他們的收入會經歷一個不確定時期;另一方面,由于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在,外資流入將放緩,中國新興行業的融資將考驗國內金融業。
第三個阻力是成本效應,或許該種阻力已經隱約顯現,它將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帶來負面影響。一些知名經濟學家,如保羅·克魯格曼、勞倫斯·薩默斯、巴里·艾肯格林等,持有世界經濟將進入長期增長疲軟的時期的觀點,如果該觀點得到實證,它意味著,世界原材料價格將不會強勢。一個上述觀點的證據是,美國NYMEX 2月原油期貨價格2014年12月31日收跌0.85美元至53.27美元/桶,使得2014年累計下跌46%,創六年來最大年度跌幅,并落得連續第四個年頭下跌,主要還是因在全球供應過剩的緣故;ICE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年跌48%至57.33美元/桶,也創六年來最大年度跌幅。那么中國企業將由于過往以較高價格簽訂的原材料期貨合約遭受成本(相對)上升的打擊,進而他們的利潤也相對下降。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應不懼險阻。因此,思考如何應對來自世界市場的阻力,尤為重要。顯然,收入效應是中國無法改變的,世界經濟遭受著多種形式的不穩定,例如,政府債務危機(歐洲五國),地區危機(烏克蘭東部),極端恐怖主義(中東),軍國主義復蘇(日本),等。種種不確定性導致資本停滯,即投資意愿不足,世界經濟缺少新的熱點,市場需求不足,對中國來說,出口不會也不應該成為經濟增長的支柱。
為了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國應積極地應對價格效應。勞動力成本上升影響出口,一種消極應對的措施是人民幣名義貶值,通過人民幣名義貶值來維持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然而,這種方式,在國際大環境下,必然授人以操縱匯率的口實,另一方面,也違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初衷。積極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出口不暢,制造業失業的問題,應該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人員、智慧、管理、勤勞等一切活力的創造性,推動中國向創新型國家發展。當然,鼓勵創業,推動創新,政府要充當裁判員,合理制定規則,完善激勵機制,提供資金支持,構建風險保護網。
來自外部的阻力,絕對不是唯一的給中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制造逆風的鼓風機。中國的金融體系改革也會遇到阻力,可以遇見,中國的金融體系必將謹慎地、小步伐地進行,并將歷經一個較長的時期。改革的最終結果,首先惠及儲蓄者,金融市場會提供給他們有吸引力的金融產品;其次,小企業及私人將從金融體系改革中獲利,資本不再偏愛國有企業或者地方政府,而是由市場決定最終的流向;最后,金融市場的所有參與者面臨預算硬約束,過度舉債的主體,包括銀行,地方政府以及國有企業,都將面臨著破產。
[1]袁富華.中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出口和就業狀況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4).
[2]普利策.[原油收盤]2014年累跌近50%,創六年最大跌幅 [ol],:http://www.fx678.com/C/20150101/201501010341111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