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婕,唐志強,石貴琴
(河西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甘肅張掖734000)
城市化發展可以有利的降低交易費用,實現生產和服務規模化形成外部經濟。但是隨著城市化的超前發展,交通擁擠、車輛和工業污染排放,極大地增加了城市擁擠的環境成本。研究表明,城市環境惡化的速度似乎快于城市人口規模擴大的速度,導致城市新增居民的邊際環境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上升,城市生態不斷惡化。而且,生態問題不像教育、醫療衛生和預期壽命等經濟社會指標會隨著經濟增長得到改善,相反,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和政府政策失靈問題的存在,生態問題還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惡化。因此建立生態城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把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及利用放在更為重要的戰略地位,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所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張掖是“絲綢之路”上重要商埠,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甘肅省綠化模范城市”。但是隨著張掖城市化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城市生態問題。因此,必須按照“順應自然,建設生態張掖,塑造張掖新形象”的城市發展目標,堅持生態立市。這不僅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張掖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城市是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目前對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的研究,最常見的有兩類,一類將指標體系分為經濟生態指標、社會生態指標和自然生態指標;另一類從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協調度建立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依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生活水平及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張掖市實際情況對指標體系進行合理篩選并剔除掉近幾年來變化幅度不大的指標。具體指標見表1。

表1 張掖生態城市發展指標體系
灰色關聯理論是灰色系統理論內容之一,可用于在不完全的信息條件下,對所要研究的各要素通過一定的數據處理,在隨機因素序列間找出它們的關聯性,發現主要矛盾,找出主要特性和主要影響因素。即所謂灰色關聯分析是基于行為因子序列的微觀或宏觀幾何接近,以分析和確定因子間的影響程度或因子對主行為的貢獻測度而進行的一種分析方法。由于關聯分析是按發展趨勢分析,因而對樣本量的大小沒有太高要求,分析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規律,而分析結果一般與定性分析相吻合,因而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1.搜集基本數據。
2.建立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
3.無量綱化處理。采用初值化像法。
4.計算關聯度。

稱εi(k)為Xi對X0在k期的關聯系數。ρ是為了減少極值對計算的影響而引入的分辨系數,ρ∈[0,1],一般取ρ=0.5。將比較數列Xi與參考數列X0各點的關聯系數加和平均即得關聯度
選取2005-2013年張掖生態城市發展指標體系的25個變量指標作為原始數據,以各指標的最優值構成參考數列(對于正向指標選取最大值最為參考值,負向指標選取最小值最為參考值,共同形成參考數列X0),其余年份作為比較數列Xi(i=1,2,3……n)。統計數據來源于《甘肅發展年鑒》《張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張掖市環境保護局。再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采用初值化像法。處理結果見表2。

表2 無量綱化結果
依據灰色關聯的計算公式,關聯度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2005-2013年生態城市發展指標關
運用灰色關聯法對張掖市生態城市發展進行評價,各年份的關聯度變化趨勢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2005年到2008年張掖生態城市建設基本沒有變化,從2009年開始城市生態化水平依次升高,以2005年為基準年,2009年到2013年,較2005年分別增長了3.7%、4.8%、8.5%、12.3%和18.9%。總的來說,變化是可喜的,但仍存在較大改善空間。

圖1 2005-2013年生態城市發展綜合指標關聯度
就一級指標關聯度而言,除個別年份外,經濟發展指標、社會發展指標、生態環境質量指標每年都有所提升,但只有經濟發展指標關聯度變化幅度最大,說明張掖市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優于社會發展和生態發展。這得益于近幾年來張掖市年人均財政收入、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大幅度提升的結果。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滯后,因此要更加重視社會整體水平的發展,加快自然環境保護的步伐。
一是立足濕地保護,大力發展旅游業。保護濕地對維護城市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建設體現西北獨特生態特色的國家濕地公園為切入點,以生態保護功能為主,配套建設服務、休閑、展覽、新農村產業等功能,使其發展為集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度假休閑、旅游觀光、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綜合生態景觀區。通過發展旅游業,達到完善城市功能、豐富城市內涵、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實現宜居宜游張掖。
二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廣低碳經濟、循環經濟,走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之路。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建設循環經濟型企業、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實現“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三是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要集中力量抓好水、電、暖、氣、通信、路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生態工程技術,加強水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加強水資源的綜合治理:加快污水廠的建設,實施河流綜合整治等措施保護水環境。通過集中供熱、推廣清潔能源、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等措施來保護環境空氣質量。大力提倡垃圾的綜合利用,配套建設生活垃圾處理廠及危險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置系統等措施來對固體廢棄物進行處理。
[1]文宗川.生態城市的發展與評價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
[2]王 拓.陜西省生態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3]李玉龍.石家莊市生態城市評價研究[D].石家莊:石家莊經濟學院,2010.
[4]周振民,喬明葉.鄭州市生態城市建設評價[J].人民黃河,2010,32(5):11-14.
[5]郭珉媛.1999年以來國內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述評[J].前沿,2010:142-145.
[6]馬寨璞,安秋丹.城市生態系統指標相互影響的定量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3(1):68-72.
[7]付麗娜,賀 靈.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低碳生態城市評價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7(3):31-36。
[8]唐志強.水資源約束下西北干旱區生態環境與城市化的響應關系研究——以張掖市為例[J].干旱區地理,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