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云鵬
骨科手術引流管道感染及預防
焦云鵬
目的分析研究骨科手術引流管感染發生原因, 并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改善。方法32例接受骨科手術治療的患者, 共有40根骨科手術出現引流管感染, 分析感染發生的原因, 并提出有效的預防措施改善。結果所選取的病例均康復,28根引流管在出現感染后立即將其拔除,12根引流管因引流物較多而在5~7 d將其拔除。2例有瘺管形成,30 d后將瘺管切除。結論骨科手術中若引流管放置不當極易誘發感染發生, 因此應嚴格保證無菌操作, 選擇合適的引流管, 最好留置24~48 h內, 并結合采用抗生素。一旦有炎癥發生, 應及時將引流管拔出, 換藥或實施支持治療。一旦有瘺管形成, 需對患者采用手術實施瘺管切除治療。
骨科手術;引流管道;預防
骨科手術為外科手術治療的一種常用方法, 為了保證骨科手術順利進行, 需采用引流管手術切口治療。但研究表明,骨科手術中感染發生率較高, 嚴重影響著患者生命健康。本次研究中, 分析研究本院32例骨科手術引流管感染發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治療措施,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分析研究本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32例接受骨科手術治療的患者, 男19例, 女13例, 年齡5~71歲, 平均年齡(38±6.1)歲。
1.2 引流管部位以及引流管感染部位 選取直徑3~7 mm的硅膠引流管。骨盆手術6例10根, 上肢手術7例9根, 下肢手術8例10根, 脊柱手術11例11根。
1.3 臨床表現27例33道置管后2~4 d患者有引流口皮膚紅腫熱痛,5例7道置管后5~7 d出現引流口皮膚紅腫熱痛。2例全身發熱,2道瘺管,10道出現膿性分泌物,16道有淡黃色滲液。
1.4 細菌培及細胞計數17例22道分泌物病例接受藥敏實驗以及細菌培養, 陽性者10例12道。細菌種類:糞鏈球菌5處, 大腸埃希氏菌4處, 大腸桿菌3處, 金黃色葡萄球菌2處。白細胞計數以及分類:6例白細胞數量高于正常數量,且多核白細胞有明顯增加, 其他病例白細胞分類以及計數顯示正常。
所選取的患者均順利接受治療且康復, 其中28根引流管在出現感染后立即將其拔除, 實施換藥、敏感抗生素用藥治療, 感染情況得到有效控制;12根引流管因引流物較多而在5~7 d將其拔除, 未拔管期間可增強局部換藥, 實施膿液培養, 并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療, 拔管后繼續增強換藥, 敏感抗生素用藥后可康復。2例2道耐藥金黃色葡菌球菌出現感染, 引流管出現瘺管后經久不愈,30 d后將瘺管切除患者康復。統計患者均無肌肉萎縮、化膿性關節炎、無骨髓炎等并發癥發生。
在骨科手術后置管引流為常用的治療方法, 其主要是將人體組織間或體腔中積聚的血、液體、膿等導引到體外, 可有效防止壓迫以及對周邊皮膚的刺激, 有利于患者手術切口的早日恢復。但在引流期間, 若引流管放置不當, 或引流操作不當, 極易發生引流道感染發生。若感染處理不當, 輕微者會導致切口愈合時間延長, 若感染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手術失敗, 甚至可能會誘發骨髓炎發生。
分析引流管道感染發生的原因, 是受到多方面的影響。①對于人體組織結構來說, 引流管為一種異物, 將其放入到人體組織, 會與皮膚之間發生摩擦, 壓迫筋膜、肌肉、皮膚,這是主要導致引流到無菌性炎癥發生的主要原因。無菌性炎癥為一種物理性炎癥, 引流口可能會出現淡黃色滲液、紅腫熱痛, 實施培養無細菌生長, 白細胞計數多數顯示比較正常[1]。②在手術中經切開、牽拉、壓迫、復位等, 會傷及術野以及周圍組織損傷, 引流管引流管不僅受到外壓影響,同時還會受到機械壓迫以及摩擦影響, 出現周圍無菌性炎癥,導致皮膚防御機制下降, 在細菌污染影響下會加重局部感染發生。③手術中所采用引流管、器械消毒措施不當, 術野極易被污染, 導致細菌大量生長, 可能會導致感染發生。④引流管引流時間的長短, 會影響感染發生。隨著引流時間的不斷延長, 局部感染發生可能性越大, 留置時間>3 d, 感染率發生率明顯高于較短的留置時間。⑤引流口周圍皮膚未處理干凈, 在實施骨盆、大腿等手術因靠近肛門會陰部, 因受到尿液、糞便污染可能性會更大, 護理不當, 會導致引流管道感染發生率更高[2]。尤其是手術治療時, 兒童、年齡大、身體抵抗力差者, 更易發生引流管道感染發生。臨床可通過細菌培養以及涂片檢查診斷具體的感染情況, 同時結合引流道分泌物增多、周圍紅腫熱痛較重明確感染情況。一旦感染確診后, 應給予患者對癥治療, 或采取措施防治感染發生。首先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防治將細菌帶入到手術中。規范具體的手術操作, 醫護人員以及術者需嚴格按照規范要求, 實施無菌操作, 醫護人員術前需做好必要的病房清理工作, 保證病房環境的干凈整潔。其次, 選擇合適的引流管, 引流管的粗細及硬度要適中, 過硬或過粗會對周圍軟組織造成損傷或導致感染發生, 而粗細、硬度適中的引流管便于順利實施引流, 同時有減少對周邊組織造成的壓迫以及傷害。同時引流管放置時, 應預留出足夠的空間, 放置對皮膚、肌肉、筋膜過度壓迫, 但不能過松, 這樣不利于順利實施引流。置管后要注意采取措施保護引流口皮膚, 并做好引流管清潔, 嚴格采取措施防止感染發生, 同時應盡量將引流管留置時間控制在24~48 h[3]。一旦引流管道有炎癥發生, 應及時拔出引流管,并采用廣譜抗生素實施預防性治療。出現膿液或滲液時, 需實施藥敏實驗, 選擇敏感抗生素, 增強局部換藥。若瘺管有經久不愈, 應在感染得到控制后切除。同時, 為了保證患者身體健康的早日恢復, 有必要采取護理措施, 增強患者身體免疫力, 采取措施防治感染發生。
[1]洪濤, 孟凌新, 劉齊, 等.中度等容性血液稀釋聯合術中血液回收對骨科手術術中術后凝血功能的影響.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4,24(17):79-82.
[2]嚴雪忠, 黎高明, 留成勝.骨科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2):2913-2915.
[3]楊群英, 楊園園, 陶樹平, 等.骨科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與預防對策.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7):1711-171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035
2014-10-29]
453200 河南省延津縣人民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