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銀芝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護理
韓銀芝
目的探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護理。方法對30例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所有患者經臨床治療及護理痊愈29例, 死亡1例。結論密切觀察患者呼吸窘迫、氣促、發紺以及常伴有煩躁、焦慮、出汗甚至神志不清、血壓下降、休克等癥狀;做好一切急救器材、藥品準備;積極配合搶救護理。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護理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 通常的吸氧療法往往難以糾正, 必須通過機械通氣和呼氣末正壓通氣治療, 才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對臨床預見性護理、時機護理、特色護理及健康教育方法進行分析, 現選取2012~2013年收治的30例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臨床護理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2013年收治的30例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 其中男22例, 女8例, 年齡32~75歲, 平均年齡55歲。病因:慢性阻塞性肺炎17例, 多發復合傷6例,急性胰腺炎4例, 中毒休克3例。
1.2 方法 氧療, 迅速糾正缺氧是搶救ARDS的中心環節。機械通氣是治療ARDS的主要方法。采取有效抗感染措施。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消除肺水腫控制液體輸入量、使用利尿藥等。積極治療病因。
所有患者經臨床治療及護理痊愈29例, 死亡1例。
3.1 護理評估 病因評估有無導致急性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 如嚴重感染、創傷、休克等肺外或肺內嚴重疾病。臨床表現評估, 呼吸系統癥狀。患者突發性、進行性呼吸窘迫、氣促, 發紺。神經精神癥狀。患者有無煩躁不安、表情焦慮、出汗甚至神志不清等缺氧表現。患者是否有血壓下降、休克等癥狀。評估是否有足夠的支持力量, 有無恐懼以及恐懼的程度。密切觀察呼吸窘迫、氣促、發紺以及常伴有煩躁、焦慮、出汗甚至神志不清、血壓下降、休克等癥狀;做好一切急救器材、藥品準備;積極配合搶救護理。
3.2 急性發作時護理 患者應取半臥位, 絕對臥床休息, 避免不必要的講話, 保持病室安靜。糾正缺氧為刻不容緩的重要措施, 一般均需吸高濃度氧(>50%)。①儲氧袋面罩給氧。應用儲氧袋面罩以較低流量氧達到很高的吸氧濃度, 從而提高患者血氧飽和度。注意要選擇合適面罩, 防止面部局部皮膚受損[1]。②脈氧飽和度監測。根據脈氧飽和度調整給氧濃度。只要使血氧飽和度(SaO2)>90%, 應盡可能吸入較低濃度氧, 防止發生氧中毒。保持呼吸道通暢, 通過濕化、叩背、霧化、有效咳嗽、經口鼻吸痰等手段排出痰液, 清理呼吸道。嚴密觀察病情, 給予生命體征監護, 監測動脈血氣分析;嚴密觀察呼吸頻率、節律、深度, 呼吸困難等情況。備好氣管插管, 氣管切開, 吸引器等用物。根據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控制感染, 控制補液量及速度, 防止加重心臟負荷。準確記錄出入液量, 觀察痰液性狀、量, 觀察藥物的副作用。
3.3 特色護理
3.3.1 經鼻纖維支氣管鏡氣管插管配合護理 纖支鏡引導下氣管插管技術是一種安全、準確、迅速建立人工氣道的新技術。檢查纖支鏡、冷光源是否正常, 氣管導管注射空氣后觀察氣囊壓力及是否漏氣。持續心電血壓監護, 建立靜脈通路。患者平臥位, 必要時約束雙手。配合局部麻醉。選擇較暢通的一側鼻腔, 先用1%丁卡因或用2%利多卡因噴霧麻醉鼻腔及咽部黏膜3次;必要時環甲膜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2~3 ml, 再用1%麻黃堿液噴霧鼻腔。注射器抽取地西泮1支,若患者煩躁不安, 插管前即刻靜脈滴注地西泮2.5~5.0 mg。配合插管, 纖支鏡及導管內均涂以無菌硅油或液狀石蠟, 將無菌氣管導管套于纖支鏡外, 以減少導管與纖支鏡的摩擦, 避免損傷纖支鏡;按纖支鏡常規操作方法, 由鼻腔插入, 當纖支鏡前段達氣管隆突上約3 cm時, 打開吸引器, 以清除氣管內的分泌物。助手將氣管導管沿纖支鏡插入氣管內, 然后退出纖支鏡。根據患者的身高情況進一步調整導管;一般可插入25~28 cm(距鼻孔), 外露4~5 cm。固定導管, 注射8~15 ml氣體進入氣囊;剪一條長10 cm, 寬2.5 cm的膠布, 從中間剪開2/3, 寬的一端貼在鼻翼上, 將另一端兩條細長的膠布分別環繞在氣管插管的外露部分, 連接呼吸機, 進行機械通氣[2]。用聽診器對比聽診兩肺, 觀察呼吸音強弱及是否對稱。
3.3.2 機械通氣鎮靜藥、肌松藥應用護理 ARDS患者使用鎮靜藥、肌松藥主要目的是實現患者與呼吸機之間呼吸同步。最好的方式為持續靜脈泵入注射。主要護理措施有以下幾點。
3.3.2.1 加強人工氣道管理 鎮靜藥的使用使患者咳嗽反射中樞受到抑制, 咳嗽咳痰運動減弱, 分泌物排出不暢, 易導致氣道阻塞, 引起肺不張和下呼吸道感染, 因此必須加強呼吸道護理, 有效吸痰, 加強氣道濕化。
3.3.2.2 預防誤吸 鎮靜治療后患者容易發生口腔分泌物誤吸和胃液反流。導管氣囊應用飽和技術充氣;鼻飼前翻身、叩背、吸痰, 鼻飼時抬高床頭30~45°, 以免發生嘔吐或反流。
3.3.2.3 加強基礎護理, 預防并發癥發生 應用鎮靜藥的患者睡眠多, 主動翻動、肢體活動少, 定時翻身, 保持床鋪清潔干燥, 以防皮膚長期受壓發生壓瘡;被動活動肢體, 進行關節功能鍛煉并保持功能位, 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直、靜脈栓塞等并發癥。
對患者介紹ARDS搶救成功的病例, 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減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負擔。并說明呼吸機可以幫助患者度過難關, 使患者能逐漸適應機械通氣引起的不適,對清醒患者說明配合方法。應告知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所改善, 有要呼吸的能力, 漸進撤機, 防止精神壓力增加造成撤機困難。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 可以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勤翻身, 保證充足的睡眠, 緩解可以坐在床邊的活性逐漸增加, 活動范圍。注意勞逸結合, 勿過勞;注意預防并及時治療感冒;1個月后復查胸片。如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紺,應立即就醫。
[1]張巧玲.21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急救護理.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9(2):212-213.
[2]劉敏, 楊麗敏, 歐海英.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管理.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6):614-61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126
2014-12-08]
154252 黑龍江省蘿北縣團結鎮中心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