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馬克思正義觀的闡釋方式

2015-01-23 05:17:47林進平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馬克思

林進平

論馬克思正義觀的闡釋方式

林進平

不滿意于伍德式的“馬克思正義觀”,英美學者提出了三種不同的闡釋方式:(1)馬克思不僅有唯物史觀上的正義觀,而且有價值觀上的正義觀;(2)馬克思批評的是意識形態的正義,信奉的是非意識形態的正義;(3)從人的需要的視角來探索馬克思的正義觀,乃至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這三種不同的詮釋方式雖然都具有各自的解釋力,但也各自存在著一些理論難點:第一種在正義問題上陷馬克思于“似是而非”的理論境地;第二種指認馬克思具有非意識形態的正義觀缺乏有力的文本支持;第三種已有的論者語焉不詳,文本支持也不是特別充足。不過,相比較而言,第三種卻是富有理論前景的闡釋方式,它不僅合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理路,而且創造性地吸納了其他闡釋方式的優點。

馬克思;正義;道德;需要;歷史唯物主義;意識形態

是否可以把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所剖析的“正義”視為馬克思的正義觀,甚至是視為價值觀意義的馬克思的正義觀?

這對于伍德來說,也許是可行的。因為伍德并沒有對唯物史觀意義上的馬克思正義觀與價值觀意義上的馬克思正義觀進行界分,他只是把馬克思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對正義的剖析所發現的視為馬克思對正義的看法,認為“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表述了馬克思的正義思想[1](P14),但馬克思這樣的表述并不在于提供一個用以判斷正義的尺度或價值標準,而是要闡明正義相對于生產方式的功能性、派生性和依附性,特別是揭示正義的意識形態特性。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伍德斷言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剝削是正義的。

不過,伍德的解釋對于那些試圖廓清兩種不同意義的馬克思正義觀,特別是想闡明作為價值判斷的馬克思正義觀的學者來說,難以令人滿意。在他們(如胡薩米、柯亨、尼爾森等人)看來,伍德對于正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闡釋,不僅“窒息”了正義,遮蔽了正義的積極意義,而且使正義成為專屬于統治階級的話語,這會使“被壓迫者無法批評其生存狀況的不正義”[2](P50),無產階級無法用自身的正義話語批判資本主義及其剝削。[3](P140 141)

在他們看來,必須讓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做出價值評判或道德評判,相應地,也必須把馬克思用以評判資本主義的正義規范挖掘出來,假如沒有的話,也要為他填補這一“空缺”。因為,在他們把馬克思倫理學化、道德化,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哲學轉向時[4](P122145),已需要這樣的一種“挖掘”或“填補”。正是出于這種“拯救正義”的需要,就有了各種闡釋作為價值觀的馬克思正義觀的努力。

一、馬克思不僅有唯物史觀上的正義觀,而且有價值觀上的正義觀

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那些認為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為不正義的學者,主要有齊雅德·胡薩米、G.A.柯亨、艾倫·布坎南和R.G.佩弗等人,胡薩米是這種觀點的典型代表。胡薩米認為,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審視正義所形成的觀點不等于作為價值判斷意義上的“馬克思的正義觀”,如果像伍德那樣把馬克思所說的“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就是正義的,不相適應的就是不正義的”理解為馬克思的正義觀,那馬克思就成了歷史上統治階級的代言人、資產階級的辯護者,自然容易得出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剝削是正義的論斷。在他看來,理解馬克思的正義思想不僅要意識到正義受制于特定社會的生產方式,還要意識到在同一生產方式之內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對正義有著不同的理解,且馬克思不可能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而只能站在被統治階級的立場上,其所信奉的正義觀就是社會主義的分配正義原則或共產主義的分配正義原則。[5](P47 53)

與胡薩米相似,柯亨、布坎南等人也認為馬克思有意無意地持有一種價值觀意義上的正義觀。柯亨強調要結合馬克思的“發展命題”或“首要性命題”來理解馬克思的思想[6](P163),包括馬克思的正義思想。我們有理由認為,伍德所表述的正義在于合乎其所屬的生產方式的論斷與柯亨關于馬克思的首要性命題——一個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是由其生產力發展水平來解釋的[7](P163)——存在著一致性。它意味著,生產方式,特別是生產力對于解釋大規模的社會變革和社會結構的穩定性是首要的解釋因素。[8](P163)不過,柯亨也有著不同于伍德的觀點,他認為馬克思除了有“首要性命題”的思想,還有“發展命題”的思想。[9](P163)基于“發展命題”的思想,他認為社會主義相對于資本主義是一種巨大的進步[10](P143),不僅在社會結構上,而且在正義、道德觀念上都比資本主義進步。依據這種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正義觀念也必然會被社會主義的正義觀念、共產主義的正義觀念所超越。柯亨認為,有諸多跡象表明馬克思持有一種基于“自我所有”的正義觀[11](P13、141146),他以這一正義觀批判資本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剝削侵犯了人的“自我所有”,是不正義的[12](P138139),又以這一正義觀設想了共產主義社會。[13](P141)不過,他認為,馬克思持有這一正義觀卻使其批判性大打折扣,因為這一基于“自我所有”的正義觀恰恰也是自由至上的自由主義者所持有的[14](P292),更為直接地說,馬克思所持有的正義觀竟然也是資產階級法權的正義觀。無獨有偶,艾倫·布坎南在其處女作《馬克思與正義——對自由主義的激進批判》一書中也表述了類似的觀點。①其觀點可以參看林進平:《拯救正義而又彰顯歷史唯物主義——從艾倫·布坎南對“馬克思與正義”論題的詮釋說起》,載《哲學研究》,2013(8)。他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采取了兩種不同方式的批判:一種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包括對權利、正義等資產階級法權的批判,在此批判中,形成了他關于權利、正義的認識;另一種是運用資產階級的權利、正義觀批判了資本主義,包括資本主義剝削,認為資本主義剝削是不正義的,在此之中,馬克思所持有的是資產階級的正義觀。

誠然,胡薩米、柯亨、布坎南等人的闡釋非常合乎人們的常識和感覺,富有一定的解釋力,不過,這樣的解釋路徑也潛藏著這樣的問題:馬克思一方面對正義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剖析,揭示了正義的意識形態維度;另一方面,馬克思自己所信奉的正義竟然也是具有資產階級法權性質的正義[15](P18),或者說,信奉的也依然是作為意識形態的正義。那么,把馬克思所信奉的正義置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剖析之下,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結果會怎么樣呢?當然,對于這樣的問題,柯亨可以辯稱,這正是馬克思自身的理論“缺陷”,而他所要克服的正是這種理論缺陷。不過,這樣的“缺陷”與其說是馬克思所具有的,不如說是柯亨的分析方法帶給馬克思的,這是問題的一面。問題的另一面是,這些指證馬克思具有資產階級法權意義的正義觀的見解,正如伍德、理查德·米勒等人所說,都缺乏有力的文本支持。[16](P89)看來,馬克思所信奉的正義似乎不應該是作為意識形態的正義。

二、馬克思批評的是意識形態的正義,信奉的是非意識形態的正義

假如說馬克思信奉共產主義的正義,那這樣的正義就是一種非意識形態的正義,因為在共產主義社會,意識形態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說共產主義依然存在正義,且為馬克思所信奉,那馬克思所信奉的就是非意識形態的正義。這是史蒂文·盧克斯、凱·尼爾森、R.G.佩弗、約翰·托倫斯等人的闡釋方式。不過,這種闡釋方式一開始就碰到了這樣的難題:是否存在著作為意識形態的正義(或道德)與作為非意識形態的正義(或道德)的界分?盧克斯的回答是肯定的。在他看來,我們之所以會在“馬克思與正義”問題上存在著似是而非的看法,就在于我們沒有意識到馬克思關于法權的道德與解放的道德的區分。①同胡薩米、尼爾森等人一樣,盧克斯把正義視為屬于道德的范疇,并在“馬克思主義與道德”的框架下來探討“馬克思與正義”的問題。在盧克斯這里,法權的道德相當于作為意識形態的道德(“法權在本質上都是意識形態的”),解放的道德相當于作為非意識形態的道德。參看史蒂文·盧克斯:《馬克思主義與道德》,34~38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他指出:“一旦我們認識到它指責為意識形態和不合時宜的是法權的道德,而采納為它自己的道德的是解放的道德,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態度中似是而非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17](P37)在他看來,馬克思之所以拒斥、批評正義,是因為它“不僅僅在本質上是意識形態的,它固化階級社會,掩蓋階級利益,并標榜能裁定競爭性的要求,限制自由,以普遍公正、客觀互利的方式分配成本和利潤。它還預先假定了一種關于使之得以產生的條件的解釋。而這種解釋是馬克思主義所否定的”[18](P42)。至于馬克思持有一種解放的道德則表現在他既批烏托邦又走向烏托邦的思想之中,不過,由于馬克思及其追隨者的思想過于強調歷史的必然性,且避免對未來做出預測,致使隱含在馬克思思想中的解放的道德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19](PP4557)盧克斯的解釋方式的確給人們留下了相當的理論空間,正如伍德所說:“唯物主義地理解道德的結果將是人們會‘自覺地’、‘充滿人性地’去做之前他們沒有理解其真正原因時所做的同樣的事情。因此,也有理由說(如恩格斯所做的),在將來社會,將存在一種‘真正的人的道德’來取代階級社會虛假的、意識形態的道德。”[20](P158)也許,那時,人們將身在正義、道德之鄉而不知正義、道德為何物。但遺憾的是,馬克思并沒有做出作為意識形態的正義與非意識形態的正義的區分,這種區分更多的是學者們自己的猜測或推斷。

尼爾森對正義、道德的辯護方式與盧克斯有所不同。他一方面承認馬克思認為正義、道德都是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認為不應一概地拒斥正義、道德。②佩弗將其立場歸為“道德是意識形態,但是不必被拒斥”的立場。R.G.佩弗:《馬克思主義、道德與社會正義》,261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他的辯護是通過對馬克思所指的“意識形態”和“道德”③尼爾森基本是把“馬克思與正義”的關系置換為“馬克思與道德”或“馬克思主義與道德”的框架下來談討論的。進行辨析來達致的。在他看來,盡管我們熟知馬克思把道德批為意識形態,但我們還是對馬克思何以批道德為意識形態缺乏足夠的理解。[21](P147148)他認為,談論道德既可以談論道德的性質(或本質),也可以談論道德的作用,馬克思批道德為意識形態,主要是從道德社會學層面來展開的,批的是它具有意識形態的合法化功能等,而不是從認識論層面來批判道德的性質[22](P148156),而且馬克思批道德為意識形態,并不意味著所有的道德信念和評價信念也淪為意識形態。[23](P150153)再者,即便道德如馬克思所說的是意識形態,對意識形態也不宜純作貶義的理解。為此,他“傾向于將意識形態描述為一種關于理念、理論、信念、態度、規范和社會實踐的體系,它們反映了階級社會的特征,或是反映了在階級社會中某個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集團的特征,并且,它們主要是為某個階級(尤其是階級社會中的階級)或某個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集團的利益服務,盡管它們(至少常常)會把自己裝扮成是對社會所有類似成員的利益的不偏不倚的回應”[24](P148)。他認為這樣詮釋意識形態不僅合乎馬克思的本來思想,而且不致使馬克思和列寧在意識形態的理解上發生沖突。[25](P149)不過,他的詮釋雖然試圖從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演繹意識形態概念,但對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本身反而缺乏準確的理解,忽視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與列寧的意識形態的一些異質性。為了在馬克思批判正義、道德的框架下拯救出正義與道德,尼爾森使出渾身解數,從“道德是意識形態但是不必被”的辯護方式到“道德不是意識形態因此不必被拒斥”辯護方式,都有他的理論身影。[26](P261)不過,就“道德不是意識形態因此不必被拒斥”的辯護來說,佩弗的辯護更具有代表性。

佩弗在道德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問題上,不是試圖闡述馬克思關于道德與意識形態關系的本來觀念,而是要闡述一種有別于馬克思的觀點:道德并不是一種否定意義上的意識形態。[27](P259)在他看來,在看待道德與否定意義的意識形態的關系問題上存在著三種主要立場:(1)道德是意識形態,因而必須拒斥;(2)道德是意識形態,但不必拒斥;(3)道德不是意識形態,因而不必拒斥。[28](P259260)在他看來,立場(2)是難以成立的,盡管尼爾森對它有過短暫的辯護,因為它只有在意識形態是非批判性的意義上才可能成立[29](P260261),立場(1)則是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在內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持守的立場[30](P261),而他將站在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面,試圖為立場(3)進行辯護。由是,他的整個論證也基本上是通過批駁立場(1)來確立的。以他之見,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可以表述如下:

(1)X是意識形態的界定性特征,

(2)道德(所有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道德理論、道德規范等)具有X的特征,所以,

(3)道德是意識形態。[31](P261)

他認為,不論是前提(1)還是前提(2),都是難以成立的。不論是福伊爾的“虛假意識”[32](P262),還是艾倫·伍德所表述的意識形態的三個特征[33](P147148),或者其他學者所羅列的意識形態的特征,都難以理由充足地表明自身是意識形態的界定性特征[34](P267274);如果說有,也就是他自己界定的“妨礙人類福祉,或更為寬泛地說,妨礙人類生存條件的優化與改善”的特征。[35](P274)至于道德是否具有他所列舉的這些特征,特別是他所提到的“保守性”和“妨礙人類福祉”的特征,他都加以否證。[36](P276277)在他看來,要否證立場(1),確立立場(3),只需要提出一個反例——他在《馬克思主義道德與社會主義》一書的第一部分中所闡述的馬克思的道德理論——就夠了。佩弗如果要使其論證具有真正的說服力,就必須確保他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及其特征”是本于且合乎馬克思主義的,或者是馬克思主義所能夠接受的。但是,看完佩弗的論證之后,卻難以發現他所說的“意識形態”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他歸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那些意識形態特征也未能有效地證明就是屬于“馬克思的”或“馬克思主義的”。更要緊的是,他對被他歸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那些意識形態的特征的“分別處置”、“獨立考慮”的方法,也很難說是馬克思主義界定意識形態特征的方法,因為馬克思主義指述意識形態的特征一般都是“整體考慮”或“綜合看待”的。而且吊詭的是,他既以立場(1)——“道德是意識形態,因而必須拒斥”為批駁的“靶子”,卻又對“靶子”本身不甚理解——據他自己表述,他又無意于對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做深層次的研究[37](P258),那批駁就難免“無的放矢”。因此,佩弗盡管枚舉了諸多學者對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的特征的理解,還是無法理由充足地通過批駁立場(1)來確立他的立場(3)。

佩弗的論辯盡管乏善可陳,但如果考慮到他的初衷是試圖在馬克思批判正義、道德為意識形態的框架下為正義、道德尋求“立身之地”,那我覺得采用為佩弗所不屑一顧的立場(2)——“道德是意識形態,但不必拒斥”也許是可行的。事實上,佩弗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只有在全局性、非批判的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條件下,立場(2)才似乎可能有意義。”[38](P260)對于立場(2)的辯護就是從對意識形態的辨析入手,不拘泥于馬克思的文本,提出一個能夠涵蓋馬克思思想的意識形態概念。

假如這樣的路徑可行,那我傾向于把意識形態理解為:在實質上是處于統治地位的階級(或階層)的思想、觀念,卻被表述為全社會或全人類的那些思想、觀念。[39](P552)按照這樣的界定,我們至少可以推演出意識形態三個方面的特征: (1)被認為是意識形態的那些思想在實質上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或者說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在思想上的統治。這樣的理解意味著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的統治意志的表露,從經濟的視角來看,是統治階級的利益表露。(2)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并不必然地等同于其他階層的思想,甚或全社會或全人類的思想,卻被表述為是一致的;(3)這種“不知一致與否”卻“被表述為一致”的思想,它或者有利于營造社會共識,或者有利于麻痹、誤導被統治階級把握自身,或者有利于維護統治階級的社會秩序,具有“合法化”的功能。對于這三方面的特征,我認為特征(2)是最為核心的,因為特征(1)可以說是特征(2)的前提。一般來說,能夠把本階級的思想、觀念表述為其他階級,甚至全社會、全人類的,應是統治階級或是處于統治地位的階級或階層。而特征(3)則可以視為特征(2)所帶來的結果或功效。基于這樣的一種見解,我們可以依據特征(2)來界分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一種是“真實一致”的思想、觀念;一種是“虛假一致”的思想、觀念。

在筆者看來,道德屬于意識形態,既可能屬于第一種情形的意識形態,也可能是屬于第二種情形的意識形態,對于第一種情形的意識形態的道德,大可不必拒斥。如果統治階級所謀求的也恰恰是其他階級或階層所謀求的話,對其拒斥就等于對自身的拒斥。[40](P552)對于第二種情形,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虛假一致”不一定就會給意識形態的接受方帶來不利。假如“虛假一致”所營造的“合法秩序”有利于接受方的生存、發展,那也不一定要拒斥。只有“虛假一致”的意識形態妨礙人們更為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我們才要拒斥。馬克思所拒斥、批判的正是這樣的正義、道德,或者說,當時馬克思所看到的正義、道德都已經妨礙了更有希望的生活,蒙蔽了人們的生活前景。

由上述可見,這樣的一種闡釋方式已經透露出對“馬克思的正義觀”質疑與反思,試圖走出馬克思的理論框架,它比第一種闡釋方式表現得更為大膽和不拘泥于馬克思的文本。但是,假如不必拘泥于馬克思的文本來詮釋馬克思的正義觀,那何不依據馬克思思想的內在理路去建構馬克思的正義觀?比如,以馬克思關于人性、人的需要的理論去建構馬克思的正義觀,甚至采取與馬克思既有的論述進行對話的方式來進行馬克思正義觀的思考。

三、從人的需要的視角來探索馬克思的正義觀,乃至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①

考慮到這樣的探索路徑在相當程度上已經無法在馬克思的文中找到直接的依據,只是沿著馬克思所開拓的歷史唯物主義路徑,順著馬克思思想的內在理路去闡釋和構建,且由于一些闡釋已經超出了馬克思的個人觀點,故將其表述為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或馬克思式的正義觀可能更為合適。

對于這樣的闡釋方式,像斯圖亞特·懷特、大衛·米勒等學者都有過探索。②這一闡釋方式可以參看Fabian Schuppert.Freedom,Recognition and Non-Domination:A Republican Theory of(Global) Justice.Springer.2014,pp6468;Bruce A.Arrigo.Encyclopedia of criminal justice ethics.SAGE Publications,Inc.2014,p872、p876中的一個概述和提到的文獻。懷特在《需要、勞動與馬克思的正義概念》一文中就認為:“從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著作中可以看出,馬克思默認了以需要原則作為一種正義原則,且這一默認是基于正義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共產主義的正義原則,它也體現在《資本論》這樣的著作中。為了強化這一觀點,我嘗試在此對需要原則進行重構,并且利用這一重構,展示馬克思對資本家掠奪工人的勞動產品的譴責,是如何基于一種關于收入權利和工作的關系的觀點,這一觀點不僅與需要原則相一致,還內在于需要原則之中。”[41](P416)在他看來,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表述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就是這一原則的表述,“它要求對資源和自由進行分配,以便平等地達致自我實現機制的機會平等以及核心福祉的平等”[42](P436)。在懷特基于馬克思的需要思想對潛在的馬克思正義觀的闡釋中,“自我實現”的需要處于核心的地位,而生存需要雖也提到,卻只是一筆帶過,至于生產需要,則不為其考慮。之后,戴維·米勒在其《社會正義原則》一書中,也基于馬克思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觀點闡發了他關于社會正義的觀點。在他看來,“與嚴格意義上的社會主義者相比,‘社會正義’這一術語更容易被自由主義者和進步分子所采用,這一事實很有趣。無疑,部分原因在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聲貶斥,他們相信談論社會正義就是站到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立場上”[43](P3)。盡管他也熟知馬克思本人認為“每一種正義觀念都是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理想化的表達,都是為確保默認經濟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的利益而服務的”[44](P24),《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表述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依馬克思的本意并不宜作為正義原則來理解[45](P228),但他還是試圖將“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一原則闡釋為馬克思的正義原則,這種需要“指的是使人們在社會中過上一種最低限度的體面生活的那些條件”[46](P234)。這一點使他能夠把阿格妮絲·赫勒等人對基本需要與奢侈需要的區分吸收進來,在相當程度上也吸納了馬克思關于人的生存需要與自我實現的需要的思想,闡釋了一種基于馬克思的需要概念的正義觀。不過,遺憾的是,由于米勒意不在于挖掘、闡發馬克思的需要理論,而在于借用馬克思的需要概念闡發他自己的社會正義觀念,因而米勒對于馬克思關于需要的豐富思想并沒有太多的挖掘與闡發。像諸如生存需要、生產需要與自我實現的需要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在米勒的闡述當中是缺失的,馬克思的需要概念在米勒的闡述中充其量只是一個理論道具。因而,如果把米勒借助馬克思的需要概念所闡發的社會正義觀理解為馬克思的正義觀,就顯得相當勉強。

從表面來看,“正義在于合乎人的需要”不同于伍德式的馬克思的正義觀——“正義在于合乎其所屬的生產方式”,且前者相對于后者來說,更容易讓人接受,畢竟馬克思說過需要即人性。[47](P514)但細加分析就會發現,二者都與“正義在于合乎人性”有著深層的契合性和關聯性。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正義與人性、勞動的關聯很容易看出。在這一手稿中,馬克思認為人性就表現為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因而依據“正義在于合乎人性”的范式,就不難推演出正義在于合乎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這樣的表述幾乎逼近正義在于合乎生產或合乎生產方式的表達方式,但將人性理解為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畢竟具有濃厚的抽象人性論的色彩,還未能擺脫傳統哲學關于人性的形而上學理解,特別是自斯密、黑格爾以來對人性理解的老路。①從“正義在于合乎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也可以進一步推演出“正義要合乎勞動權,合乎財產權”,或正義是立基于財產權的基礎之上,假如按照這樣的邏輯,那也可以得出類似于自由主義的論斷:“沒有財產權的地方就沒有正義”。伴隨著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抽象人性論的揚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性—勞動理解模式轉換為《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現實的人—現實的生產的理解模式。[48](P520)此時,正義與人性、勞動的潛在關聯也轉換為正義與現實的人、現實的生產的潛在關聯。如果說“正義在于合乎人性”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表現為“正義在于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那么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表現為“正義在于合乎生產”。但此時“現實的生產”已經不同于之前的“抽象勞動”,而是一個包括生產前提、生產手段和生產本身的生產系統[49](P519),即伍德所說的:“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個由諸多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因素組成的復雜的歷史過程,盡管人類的需要、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此過程中是決定性的,但它們彼此之間絕非孤立。在既定的歷史階段,這些相互依存的因素形成一個整體,一個具有相對穩定性的人類活動的復雜體系。這個受到歷史條件約束的生產活動體系具備特有的社會與文化生活形式,人們在這種生活中也獲得特有的人類本質;該體系區別于先前在歷史中出現的活動體系,也區別于它今后最終會成為的活動體系。這種受歷史條件制約的社會整體,即被馬克思稱為‘生產方式’。”[50](P8)這樣一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成立的“正義在于合乎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就可以轉換為“正義在于合乎其所屬的生產方式”,即馬克思所說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

關于“正義在于合乎其所屬的生產方式”也可以從黑格爾的“正義在于合乎理性”中推演出。對于法國大革命,黑格爾就曾寫道:“正義思想、正義概念立刻得到了公認,非正義的舊支柱不能對它作任何抵抗。因此,正義思想現在就成了憲法的基礎,今后一切都必須以它為根據。自從太陽照耀在天空而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的時候起,還從來沒有看到人用頭立地,即用思想立地并按照思想去構造現實。阿那克薩哥拉第一個說,N^us即理性支配著世界;可是直到現在人們才認識到思想應當支配精神的現實。”轉引[51](P696)對于黑格爾來說,是理性支配世界;而對于馬克思來說,則成了生產方式支配世界。[52](P911)不過,這樣的一種置換也潛藏著一些問題。如果說“正義在于合乎理性”尚且能夠成立的話,那么“正義在于合乎生產方式”就需要加以理論詮釋和限制。在黑格爾等人的理論視野中,理性不僅與人性較為接近,而且本身就具有價值的正當性,但生產方式并不盡然地體現人性,或人性并不盡然地體現在生產方式中,而且生產方式并不能如理性一樣,本身就具有正當性。生產方式既可以表現為一種具有歷史必然性的生產方式,也可以表現為不具有歷史必然性的生產方式,因而,當說“正義在于合乎生產方式”時,就要給以諸多限制和補充,至少必須表述為“正義在于合乎具有歷史必然性的生產方式”。

相應地,“正義在于合乎人的需要”也可以說是淵源于“正義在于合乎人性”的范式,不僅如此,在“正義在于合乎生產方式”與“正義在于合乎人的需要之間”還存在著一種直接的關聯。

我們知道,生產的需要是人最為核心的需要,而且人性也體現在人的需要之中,我們也可以從正義與人性、人的需要的關聯中把握正義與生產方式之間的關系,并從中豐富對正義與生產的關系的理解。對此,我們不妨將它們之間的關聯表述如下:(1)正義在于合乎人性;(2)人的需要即人性,或人性體現在人的需要之中;(3)人的需要是一個體系,它包括生存需要、生產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產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核心,生存需要是人的基礎,具有優先滿足的地位,自我實現的需要則是人的需要理想訴求,它引領了需要的方向。①這三種需要恰好對應人的三種生存狀況——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自由人的聯合體。不過,盡管當代人所對應的處境是人對物的依賴狀態,似乎所應考慮的正義是要合乎生產方式的需要,但即使是在當代,人類也尚未擺脫“人對人的依賴”的處境,人的生存需要依然是必須優先滿足的需要,是追求正義的最低要求,而沉淪于物欲中的人們也需要以自我實現來規劃需要的方向。

根據(1)、(2),我們可以得出,正義在于合乎人的需要;而結合(3),我們可以得出,正義在于合乎人的需要體系,即在于合乎人的生存需要、生產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在上述三種需要中,生產需要是最為核心、也是最為本質的,生存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都可以從生產或生產方式中得到理解。比如,在人尚處于人對人的依賴的生產方式中,生存需要是人的需要最為集中的表現;在人對物的依賴的生產方式中,生產需要成了現代社會的一個標識;在人的自由狀態的生產方式中,生產表征的也正是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考慮到人的存在狀況在現代社會中是三種狀態并存,正義就必須滿足人的這三種狀態的需要,其中,生存需要是基礎性的需要,是具有優先性的需要②在這一點上,我非常認同R.G.佩弗主張把“每個人的安全和生存權利必須得到尊重”置于“一種充分的馬克思主義道德和社會理論”的優先位置的觀點。參見R.G.佩弗:《馬克思主義、道德與社會正義》,442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自我實現的實現是人的需要的理想訴求,而生產需要表現為人的一種常態的需要,或人的需要的核心表現。因此,作為一種合乎人的需要的正義來說,我們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正義如果從需要的視角來看,就必須在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基礎上滿足人的生產需要,并進一步滿足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

基于這樣的理解,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說,說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是如伍德所說的在于以生產方式為旨歸,在于合乎生產的需要,或在于滿足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都是不夠完善的,而必須意識到人的生存需要相較于生產需要和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的基礎性和優先性地位。

考慮到生產需要已充分體現在現代生產中,而羅爾斯的正義論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表達了現代生產在正義上的訴求,我們也可以把隱含在馬克思思想中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觀闡釋為如下結構:(1)首要原則:滿足人的生存需要; (2)基本原則:現代生產的正義原則;(3)方向性原則: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①共產主義作為一個實現了正義的社會,它當然屬于一個正義社會,但它已經不是一個需要正義規范來協調、規約的社會,因而也是一個超越了“正義條件”的社會,也正是它具有超越“正義條件”的特性,它才為追求正義的社會指明了方向。

將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為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組成部分,可能會有不少學者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背離了馬克思關于自我實現和共產主義社會的理解,但是,正如對“現實的人”也可以被理解為對人性的思考一樣,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可以視為馬克思主義的正義原則。盡管這與馬克思自己的表述相悖,但就構建一種可能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觀來說,我們已經不能拘泥于馬克思的文本,而是必須說馬克思所未說、言馬克思所未盡言。

四、結語

在對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各種闡釋中,存在著這樣的一些傾向:為了闡釋作者各自“自以為是”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觀,都不同程度地放棄了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表述,甚或放棄了一個理論特質——唯物史觀。這使我不禁懷疑:放棄了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述,甚或放棄了唯物史觀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觀,還可以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或者說,是否存在一種可以放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的經典論述,甚或放棄唯物史觀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觀?

也許我們可以離開文本,可以無視馬克思、恩格斯的表述,按照現實的需要來構建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畢竟,正如盧卡奇所說:“正統馬克思主義并不意味著無批判地接受馬克思研究的結果。它不是對這個或那個論點的‘信仰’,也不是對某本‘圣’書的注解。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問題中的正統僅僅是指方法。它是這樣一種科學的信念,即辯證的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只能按其創始人奠定的方向發展、擴大和深化。”[53](P21)不過,話又說回來,假如我們所建構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觀不僅缺乏馬克思的文本依據,而且還剔除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因素與辯證法因素,不知是否還能稱之為馬克思主義正義觀。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談到馬克思一生有兩個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發現,就是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54](P601)而剩余價值理論也可以視為唯物史觀運用于分析市民社會的一大發現,因而在這兩大發現中,唯物史觀比剩余價值理論更為根本,在思維方法意義上,它標識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

也許像一些學者所說的,我們不僅可以在思維方法上堅持馬克思主義,還可以在理論的價值訴求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比如,柯亨就把平等主義視為馬克思主義的訴求,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就是一種平等主義的正義觀。[55](P11)不過,假如,這樣的價值訴求是在漠視馬克思主義經典表述和唯物史觀基礎上推演而來的,那么我們就不免質疑:難道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訴求并不存在于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表述之中?難道這樣的價值訴求竟然與唯物史觀不相容?

的確,盧卡奇也曾說過:“我們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駁倒了馬克思的每一個個別的論點。即使這點得到證明,每個嚴肅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仍然可以毫無保留地接受所有這種新結論,放棄馬克思的所有全部論點,而無須片刻放棄他的馬克思主義正統。”[56](P21)但是,假如我們不僅要放棄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表述,而且還要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法呢?這一點,盧卡奇未必有那么自信。

當然,我不反對從馬克思的價值訴求入手探討某種可能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也反對固守馬克思主義的本本,也認為有必要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必要的反思,我所質疑的只是:那種既背離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述,又置唯物史觀于不顧的所謂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其在何種意義上可以稱為馬克思主義正義觀?

[1][50][52] 艾倫·伍德:《馬克思對正義的批判》,載李惠斌、李義天主編:《馬克思與正義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5] 齊雅德·胡薩米:《馬克思論分配正義》,載李惠斌、李義天主編:《馬克思與正義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20] Allen Wood.Karl Marx.New York:Routledge,2004.

[4]Andrew Levine.A Future for Marxism?London Sterling,VA:Pluto Press,2003.

[6][7][8][9] G.A.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種辯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11][12][13][14][15][55] G.A.柯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16] 艾倫·伍德:《馬克思論權利與正義——對胡薩米的回復》,載李惠斌、李義天主編:《馬克思與正義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7][18[19] 史蒂文·盧克斯:《馬克思主義與道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1][22][23][24][25] 凱·尼爾森:《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 R.G.佩弗:《馬克思主義、道德與社會正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9][40][48][4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1][42] 斯圖亞特·懷特:《需要、勞動與馬克思的正義概念》,載李惠斌、李義天主編:《馬克思與正義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3][44][45][46] 戴維·米勒:《社會正義原則》,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4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3][56]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An Analysis of the Ways of Interpretation of“Marx's Concept of Justice”

LIN Jin-ping
(The Central Compilation&Translation Bureau,Beijing,100032)

Disagreeing with Allen Wood's views on“Marx's concept of justice”,British and American scholars come up with another three types of interpretations:(1)In addition to his concept of justice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Marx also had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s value;(2)Marx criticized the justice as ideology,and uphold non-ideological justice;(3)According to Marx's theory of needs,developing Marx's concept of justice,and even more a theory of justice of Marxism.Though thes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pretation are explanatory in their own way,they all have some theoretical difficulties:the first one puts Marx into a“paradox”on justice issues;the second lacks powerful textual support in asserting that Marx upholds the non-ideological justice;the third one,which has some vagueness in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also lacks in sufficient textual support.Comparatively speaking,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third kind of interpretation is full of theoretical prospect in that it is not only in accordance with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but is also capable of creatively absorbing some advantages of other interpretations.

Marx;justice;morality;needs;historical materialism;ideology

林進平:哲學博士,中央編譯局研究員(北京,100032)

(責任編輯 李 理)

2013年度中央編譯局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歷史唯物主義與正義的關系研究”(13 A01)

猜你喜歡
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哲學的“形式指引”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習近平: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當代陜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0
廣元有條馬克思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成人在线综合|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欧美成一级|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理论一区|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福利视频| 亚洲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a亚洲视频| 国产微拍一区| 欧美区日韩区|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欧美亚洲香蕉|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 久久青草热|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99一级毛片|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青青青草国产|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日本午夜网站| 欧美伦理一区| 91青青草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无码人妻免费|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91无码网站| 亚洲天堂区|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日韩资源站| 一区二区自拍| 欧美区日韩区|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日韩高清一区 | 欧亚日韩Av| 九九视频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