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吳純潔,劉莉,謝凡
·臨床中藥·
現代中藥房建設的實踐與展望
宋英1,吳純潔2,劉莉1,謝凡1
中醫治病以辯證施治為主,因人因地因時節而異,處方千變萬化,中藥飲片仍然是中醫用藥的主流,中藥房仍然是中醫院的重要窗口。本文本著“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針對現今中藥房存在的問題,以中藥飲片為核心,從當前行業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以及網絡技術切入,結合我院現代中藥房建設的實踐與探索,建設現代配方體系、新型質控體系、人性化服務體系和網絡管理體系,力求達到醫、藥、患三者融洽共贏的局面,從而真正實現中藥房的現代化,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現代中藥房;信息;配方;質控;服務
中藥房是醫院集中藥的使用管理、合理用藥、藥學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部門,是醫院中藥流通的中樞環節。單純以配方發藥為主的封閉式被動服務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醫院發展的要求,探索現代中藥房的建設和工作模式,已經成為醫院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之一[1,2]。本文結合我院中藥房建設的實踐,總結經驗,啟迪思維,展望未來,提供參考。
堅持中醫藥特色和創新是中醫醫院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兩大法寶。現代中藥房不僅僅是傳統基礎上的改進,而且是中藥配方形式與服務模式的變革。即當前以普及小包裝中藥飲片為核心,配方顆粒為補充,建立新型的中藥飲片配方體系、質控體系、服務體系、管理體系。
技術的創新,需要集成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提高中藥飲片的外觀、內涵以及中藥配方各環節過程的技術含量,改進服務模式,減輕勞動強度,改善勞動環境,提高信息化程度,擴大煎藥量和控制煎藥質量,推廣中藥壓制飲片及臨方制劑,注重個性化服務,建立中藥配送等,使理論、技術、應用融為一體。
隊伍的建設,需要建立優良的服務隊伍、科研隊伍和教學隊伍,各隊伍之間相互合作,相互滲透,深度推動中藥房在醫教研各方面的發展,醫患服務、質量控制、臨床藥學、科研教學等領域,均需要考慮專業型和復合型人才的培育,考慮人才梯隊的布局,使中藥房人才水平與臨床科室和醫療需求同步,保證中藥房從低技術、低能力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最終使中藥達到醫生運用放心、藥師配方安心、患者使用稱心的和諧統一,保證中醫臨床療效,促進中醫事業健康發展,同時帶動中藥種植產業和飲片行業的發展。
2.1 配方體系建設
2.1.1 制定標準配方操作流程[3]設計標準、合理的操作規程是保證臨床安全用藥的基礎。對此,我們制定了小包裝中藥飲片的標準配方流程,即收處方、審方、調配、復核、發藥5個環節。收處方包括打印配方導航單,核對處方與發票,以及引導患者等候等;審方包括審查是否有配伍禁忌,超劑量用藥,不合理用藥等;調配包括按導航單順序調配與核對等;復核包括按處方核對藥味、劑量等;發藥包括按原處方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繳費金額等基本信息,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項等。每一程序都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特別對處方審方和復核的內容更應一絲不茍,這些環節信息化程度越高,操作的執行力越高,越精確。
2.1.2 中藥飲片形式的改進 小包裝中藥飲片是一種中藥現代化的形式,它解決了長期困擾散裝飲片的衛生問題及稱量問題,同時也帶來了小包裝存在的諸多問題,如包裝體積增大、白色污染增多、患者使用麻煩等,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創新來改變或完
善。最近一種新的定量壓制中藥飲片或中藥材技術[4],不僅解決了花、草、葉類中藥飲片體積較大,外觀難看的問題,而且有利于這些中藥的質量穩定、湯劑煎煮、包裝生產、倉儲運輸等,使小包裝的技術改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2.1.3 配方準確的管理方法探索 配方準確是保證藥品安全、有效的前提。實踐表明,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是防范差錯的關鍵。我院實行小包裝以來,將個人核對、專人復核、小組監督和科室抽查等方法相結合,制定“配方質量獎懲制度”、 “小包裝中藥飲片配方的標準操作流程”,具有詢問、追回的措施。同時,重新設置斗譜序列,分為一般藥、貴重藥、含毒藥分區管理,并定期組織業務培訓學習與考核。達到差錯稀有,有錯可糾,人人重視,管理有序。
2.2 質控體系建設
2.2.1 嚴格進貨 選擇符合GMP生產規范或GSP經營規范的廠家或公司,做好市場調研,分清飲片等級,保證藥品質量。建立中藥材質量標準,完善藥材準入制度,加強藥材質量檢測、驗證,建立藥材質量逆向追溯制度,以確保臨床用藥安全[5]。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培養中藥鑒別專業人才,具備可靠的檢測能力[6]。
2.2.2 認真驗收 加強藥品入庫前的質量檢查是醫院藥房規范化管理的重點。依據國家三級藥品標準和炮制規范進行質量驗收。藥品應當具備能證明其質量合格的相關文件資料。
2.2.3 規范儲藏 根據飲片的品種、性能、季節特點以及貯存設備條件等,分別加以妥善保管。采取必要的冷藏、防潮、防蟲、防鼠等措施,遵循“先進先出,出陳儲新”的原則,科學養護、定期檢查。特殊藥品的管理按藥品管理法的規定,對毒、麻、劇藥品及貴重藥材要專人保管、專柜加鎖,進行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
2.2.4 強化質控 我院采用三級質控管理,即入庫檢驗、在庫抽查、藥房巡查相結合,包括外觀、鑒別、含量等理化檢查,從單一入庫外觀檢查,到醫院流通過程的質量控制。
醫院飲片具有批次多、批量小、周轉快的特點,人工眼看、手摸、口嘗、鼻聞等經驗檢驗手段雖然可行,但短期內技術人員較難大量培養,而各級標準的檢查方法需要較長時間,醫院較難執行。目前有人探索采用電子眼(色彩色差測量系統和機器視覺技術[7])、電子鼻[8](電子嗅覺傳感系統)、電子舌(電子味覺傳感系統)等檢測技術運用于中藥飲片,使中藥飲片的形色氣味數據化,加快檢驗速度。
2.3 服務體系建設
2.3.1 服務形式的多樣性 中藥房已不能再局限于調配處方的單一功能。由此,我院成立了“中藥個體化加工服務中心”,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集中藥煎煮、膏方加工以及顆粒、膠囊、丸、散等劑型生產為一體的加工中心,滿足了醫院臨床治療,為病人提供了一站式的個體化服務,更有利于中醫藥傳統特色的保護和發揚。
2.3.2 開設咨詢窗口 患者不再僅僅滿足于快速取藥,更需要深層次的服務。為此,我院設立了中藥咨詢窗口開展中藥咨詢服務,對患者指導合理用藥、宣傳科普知識,努力做到與患者“零距離”交流溝通,使患者在心理上對藥學服務產生認同感,提升了藥學服務水平,提高了醫院的信譽度和社會效益。
2.3.3 促進合理用藥 加強對中藥處方的臨床評價和規范用藥,每月隨機抽取一定量處方樣本,分析醫師用藥合理性,并將點評意見歸納匯總,反饋給臨床。同時辦好院內藥訊,把最新研究資料、學術動態以及中藥不良反應在藥訊中通報,及時與臨床溝通,為臨床提供咨詢。并開展中藥不良反應監測及療效評價。
2.4 管理體系建設
2.4.1 門診管理 依托醫院現有的HIS系統,設計并開發了一些適合于現代中藥房的計算機程序,如中藥處方計算機審核程序[9,10];飲片調配編碼導航程序;配方后復核發藥的掃描條形碼管理程序[11],及電子顯示屏顯示;飲片流動監測程序;實時自動統計工作量程序;患者追蹤查詢程序等。使門診中藥房管理得到很大程度的優化,飲片發放準確、高效、有序。
2.4.2 住院管理 出院帶藥配方的計算機功能與上述門診管理相同,住院用藥還增加了全方位的患者信息檢索功能;煎藥住院信息調整功能及其信息化研究[12]等。加強了住院藥房與醫護及患者的溝通協調,保證了臨床治療。
2.4.3 服務管理 在為患者進行中藥加工服務的過程中,建立醫院客戶關系管理服務平臺,節約患者時間,是醫院需要解決的問題。有醫院通過條形碼掃描識別患者,并將煎藥進度及時通過短信通知給患者[11];也可對有特殊需求的患者,采用送藥上門的
服務,使中藥房的工作做到服務到家。
3.1 配方體系建設
中藥配方顆粒也稱中藥免煎顆粒,它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經過規范炮制好的飲片作原料,采用先進工藝,經科學提取,低溫濃縮,噴霧干燥等工序精制而成的顆粒。順應醫院中藥房現代化管理的需求。我院經歷了由固定劑量包裝到任意劑量配方,由傳統人工配藥到計算機控制下的自動化配藥,使中藥調配實現高度自動化和現代化。
3.2 質控體系建設——標準建設
建立切實可行的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標準,解決中藥配方顆粒品種的真偽鑒別、質量的優劣評價以及安全性評價等關鍵技術問題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重點內容。廣大研究人員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借助先進的分析技術與方法,建立一套專屬性強、操作簡便、反應快速,并且能夠真正反映配方顆粒內在質量的質控標準,從而為臨床合理用藥保駕護航,進一步增強中藥配方顆粒的市場競爭力,進而推動中醫藥標準化進程。
3.3 以經典方、經驗方為核心處方的配方顆粒辨證用藥展望
中藥顆粒飲片是單味中藥分別提取有效成分,不會產生煎煮過程中的增效相加效應,藥效作用有一定差別[13]。因此加快研究發展中藥復方顆粒已勢在必行,主要以經典方、經驗方加工成復方免煎顆粒為主,單味配方顆粒為輔的中藥配方顆粒。復方中藥顆粒制劑能達到藥力共出的效果,隨癥加減應用也能基本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和配伍原則,同時又能體現中藥飲片現代應用的優勢。
如今的中藥房已不僅僅限于藥品的調配售出,而是一個科研、制備、調配、服務的綜合有機整體,改變了從前那種落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和結構體系。需要我們努力實現中藥房的管理網絡化,硬件現代化、調配自動化、功能多樣化、服務人性化,提高醫院藥學水平,打造一流的現代中藥房。
[1] 劉麗萍,韓晉,劉軍,等.醫院藥房數字化模式探討[J].中國藥房,2013,24(29):2733.
[2] 趙陶麗.藥房自動化是醫院藥房發展的必然趨勢[J].首都醫藥,2009,12(下):31.
[3] 劉國祥.淺談醫院藥劑科的重要管理[J].中醫中藥,2013,11 (12):639.
[4] 宋英,吳純潔,談靜,等.一種壓制中藥飲片或中藥材[P].中國: ZL 2007 20190389.6,2008-10-15.
[5] 李劍.淺談中醫院中藥房的發展之路[J].中醫藥導報,2011,17 (5):142.
[6] 李秀珍.淺談中藥房中藥的質量管理[J].光明中醫,2010,4 (1):65.
[7] 黎江華,吳純潔,孫靈根,等.基于機器視覺技術實現中藥性狀“形色”客觀化表達的展望[J].中成藥,2011,33(10):1781.
[8] 黃學思,李文敏,吳純潔,等.基于色彩色差計和電子鼻的檳郎炒制火候判別及其指標量化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9,34(14):1786.
[9] 范世忠,宋英.計算機輔助優化小包裝中藥飲片的配方[J].華西藥學雜志,2013,28(5):551.
[10] 施慧,張相林,常明.國內幾種合理用藥軟件評價[J].中國藥學雜志,2008,43(13):1033.
[11] 潘曉東,金美娟.醫院醫用消耗品條形碼管理的新嘗試[J].醫療衛生裝備,2009,30(1):90.
[12] 溫川飆,何成詩,宋英,等.中藥湯劑電子碼監管系統的構建[J].中藥與臨床,2012,3(5):9.
[13] 童思木,沈崇德,章伯鳴.中藥發藥窗口數字化管理[J].醫療衛生裝備,2010,31(4):42.
(責任編輯:蔣淼)
R 288
A
1674-926X(2015)02-021-03
1.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2;2.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宋英(1959-),男,本科,主要從事的研究方向:藥房現代化與制劑研發
Tel:18981885821 Email:songying624@163.com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