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華 丘新才 梁彩霞 梁永鋒
電子支氣管鏡下氬氣刀治療氣管腫瘤的臨床分析
陳振華 丘新才 梁彩霞 梁永鋒
目的評價電子支氣管鏡下氬氣刀治療氣管腫瘤的臨床療效。方法38例接受電子支氣管鏡下氬氣刀治療的患者, 結合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變化、胸部CT檢查綜合開展臨床療效評價。結果38例患者治愈9例, 占23.68%;有效18例, 占47.37%;部分有效9例, 占23.68%;無效2例, 占5.26%,總有效率為94.74%。結論電子支氣管鏡下氬氣刀治療氣管腫瘤的臨床療效確定, 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電子支氣管鏡;氬氣刀;氣管腫瘤;療效
人體呼吸道氣管內良惡性腫瘤往往導致咳嗽、咯血、呼吸困難、胸悶明顯、反復肺部感染等癥狀, 給患者生存質量帶來損傷;臨床中這類呼吸道癥狀的藥物治療往往療效不顯著, 手術的創傷和術中風險明顯, 很多患者失去治療機會[1];隨著電子支氣管鏡技術發展與應用, 在支氣管鏡下結合氬氣刀切除氣管內腫瘤對改善呼吸道內腫瘤的癥狀有較好療效[2],就此作者采用電子支氣管鏡下氬氣刀治療氣管腫瘤, 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3年9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診并經電子支氣管鏡下氬氣刀治療氣管內腫瘤的患者38例, 其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齡37~62歲, 平均年齡(51.0±11.2)歲, 其中肺癌21例, 胃癌肺轉移11例, 肝癌肺轉移2例, 氣管異物4例;上述病例均經胸CT及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確診并確定為明顯的氣管狹窄。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設備 OlympusBFA260電子支氣管鏡, 德國ERBE300型氬離子凝固治療儀及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APC)導管。
1.2.2 治療前準備 術前患者接受常規心電、肝腎、凝血、CT、血氣檢查, 評估手術耐受狀況。術前半小時給予阿托品0.5 mg, 地西泮10 mg肌內注射。
1.2.3 治療操作 電子支氣管鏡和APC導管滅菌消毒, 電極片于患者手臂一側下與皮膚粘貼, 平臥位, 連APC導管,橡膠電極板;開氬氣瓶, 排氣2次后, 調節控制氬氣流量為0.5~2.0 L/min范圍, 輸出功率40~70 W。患者術前給予咪達唑侖鎮靜, 手術中給予丙泊酚、芬太尼麻醉, 全身麻醉程度以輕微抑制自主呼吸為度, 自主呼吸不完全抑制;麻醉后插入喉罩, 氣管鏡沿喉罩進聲門、氣道, 觀察病變并收集病變圖像。調整支氣管鏡前端距病灶2.0 cm 處, 將APC導管沿支氣管鏡活檢孔導入至病灶上方0.5~1.0 cm, APC導管頭端需保持距離氣管鏡前端1.0 cm以上;腳踏電凝開關, 后退APC導管觀察病灶, 當病灶表面出現白、黃或黑焦炭樣顏色,通過活檢鉗夾取該類組織, 再行APC導管治療, 反復操作至氣管腔通暢或患者不能耐受為止, 操作控制在2~3 h。
1.3 療效評價標準[2]結合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變化、胸部CT檢查綜合開展臨床療效評價。治愈: 呼吸道通暢, 呼吸腔內病灶清除完全;有效: 管腔50%以上暢通, 自覺癥狀緩解;部分有效: 管腔通暢50%以下, 自覺癥狀部分改善;無效:管腔無通暢, 自覺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有效+部分有效)/總例數×100%。
2.1 臨床療效 患者共38例, 其中治愈9例, 占23.68%;有效18例, 占47.37%;部分有效9例, 占23.68%;無效2例, 占5.26%, 總有效率為94.74%。無效患者為肝癌轉移患者,行化療5個周期后無效, 腫瘤侵犯左中間支氣管導致咳嗽、咯血癥狀明顯, 行APC治療操作后癥狀有所緩解, 治療后腫瘤體積增大, 進一步侵襲堵塞管腔后行APC治療氣管腔不通暢, 治療無效。
2.2 治療并發癥 所治療患者38例, 術中9例患者出現低氧血癥, 手術停止和吸氧處理后得以糾正;術中1例患者心率下降, 手術停止和給予腎上腺素后心率恢復;術后5例患者出現發熱, 經抗炎處理癥狀消失;術前3例患者氣急明顯,術后氣急緩解, 但咳嗽加重, 分析其原因為治療后氣管腔部分通暢刺激所致;術后10例患者咽部疼痛, 經對癥處理后緩解。患者術中術后均未出現氣管穿孔、氣胸、死亡等危重并發癥。
腫瘤患者發病率日漸增高, 無論良性惡性腫瘤, 尤其實體瘤等占位性病變, 原發或轉移到肺臟等往往侵犯氣管腔,導致管腔狹窄甚至堵塞, 由此誘發患者劇烈咳嗽、咯血、呼吸困難等癥狀發生, 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該類臨床癥狀越來越多;此外有些患者手術適應證不明顯, 甚至無法接受化放療等, 局部占位性病變無法及時緩解, 這類患者人群采取氣道腔內局部治療需求尤為明顯[3]。
目前臨床上針對患者呼吸道腫瘤治療的方式包括高頻電凝、冷凍、氬氣刀等各種方法, 電子氣管鏡下結合氬氣刀治療呼吸道內腫瘤臨床應用逐步增多;氬氣刀是一種新型的高頻電刀, 通過電離的氬氣將高頻電流輸送至病灶組織, 避免電極與組織直接接觸, 是一種非接觸式高頻電凝技術;該技術避免了因接觸治療而引起探頭粘連, 有限的凝固深度, 不易發生氣管腔道的穿孔, 且能達到迅速止血, 操作時間短的特點;氬氣電弧均勻細密, 形成的結痂均勻, 并且對金屬支架無破壞作用, 適用于氣道支架置入后再治療[4];該技術在消化內鏡應用后逐步引入氣管內鏡治療, 在使用過程中, 作者體會到:治療操作時APC導管要伸出氣管鏡前端1.0 cm之外,看到導管黑色標志為依據, 防止高溫氣流損傷氣管鏡;治療時操作時間每次不超過5 s, 功率控制在70 W以下, 時間或功率過長過大會導致并發癥增加;氬氣刀穿透性有限, 需不斷清除表面碳化壞死組織后繼續治療。
通過臨床應用電子氣管鏡下結合氬氣刀治療, 作者體會到對氣管腔局部姑息治療者受益明顯, 該方法迅速改善癥狀,并且對氣道內腫瘤組織破壞血液供應, 減少出血, 使腫瘤局部生長減緩;一些氣管內良性病變的患者, 通過該方法治療,可迅速幫助異物取出, 達到根治目的。該方法其操作簡單安全, 療效確定, 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1]王強.呼吸內鏡學.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18.
[2]朱麗娟, 呂學東. 經支氣管鏡氬氣刀治療氣道內腫物的分析.臨床肺科雜志,2013,18(1):18-19.
[3]王洪武.大氣道內腫瘤的支氣管鏡介入治療進展.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3):1478.
[4]劉志萍, 王莉君, 劉敏. 內鏡下氬氣刀治療氣道內腫瘤21例臨床分析.吉林醫學,2011,32(27):5783-5784.
Clinical analysis of electronic bronchoscopic argon knife in the treatment of tracheal tumor
CHEN Zhen-hua, QIU Xin-cai, LIANG Cai-xia, et al. Nanha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Foshan528200, 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lectronic bronchoscope argon knife in the treatment of tracheal tumor.MethodsThere were38 patient undergoing electronic bronchoscope argon knife, and their symptom changes and chest CT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taken for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ResultsAmong the38 cases, there were9 cured cases, accounting for23.68%,18 effective cases, accounting for47.37%,9 partial effective cases, accounting for23.68%, and2 ineffective cases, accounting for5.26%.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94.74%.ConclusionElectronic bronchoscope argon knife provides precis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tracheal tumor, and it is worth clinically wide application.
Electronic bronchoscope; Argon knife; Tracheal tumor; Curative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12
2015-01-06]
528200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海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