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霞
腦梗死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
盧霞
目的探討腦梗死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方法6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60例健康體檢者為參考組, 對其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進行檢測分析, 并將兩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3.02±14.11)μmmol/L明顯高于參考組(10.22±3.96)μmmol/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60%顯著大于參考組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腦梗死發生中, 高同型半胱氨酸為重要的致病因素, 通過對其水平的監測能夠對患者病情進行有效控制。
腦梗死;高同型半胱氨酸;相關性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推進, 腦梗死患者發病率呈現出上升趨勢。隨著人們對腦梗死研究的深入, 人們發現除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吸煙、急慢性炎癥疾病可引起腦梗死外,幽門螺桿菌(Hp)感染亦能夠對高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謝產生影響, 進而導致腦梗死的發生[1]。高同型半胱氨酸能夠誘導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 是引起阻塞性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為對腦梗死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相關性進行觀察, 作者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60例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 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 男33例, 女27例, 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61.32±4.33)歲, 所有患者均經MRI及顱部CT確診, 符合我國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同期在本院接受體檢的60例健康者作為參考組,男35例, 女25例, 年齡51~77歲, 平均年齡(63.77±3.96)歲,兩組患者均無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兩組患者均無心臟疾病、高血壓、高血糖病史,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受檢者清晨空腹狀態下取靜脈血4 ml, 血液采集1 h內離心分離血清(3000 r/min), 分離出的血清放置在-20℃保存。使用Olympus AU27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Olympus公司), 使用高同型半胱氨酸檢測試劑盒和配套校準品(北京九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循環酶法, 經零點的三點定標, 具體操作步驟及試驗參數設定嚴格按照試劑廠家操作說明書進行。
1.3 判定標準 高同型半胱氨酸參考值5~15 μmmol/L, 參考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判斷標準進行, >15 μmmol/L則為高同型半胱氨酸, 程度可分為三型。輕度:16~30 μmmol/L;中度:31~100 μmmol/L;重度:>100 μmmol/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3.02±14.11)μmmol/L,參考組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為(10.22±3.96)μmmol/L,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觀察組60例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36例(60%),參考組60例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3例(5%), 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后, 對血管造成不同程度損害,同時腦動脈管腔狹窄, 血管彈性減弱, 極易誘發局部血栓的發生, 動脈狹窄病癥病情進展, 嚴重時可完全閉塞, 腦組織缺氧、缺血及壞死, 進而導致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2]。腦梗死是45~70歲老年人常見病癥, 患者多合并高脂血癥、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癥。近年來有研究發現,腦梗死患者亦常出現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并發癥。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主要受到非遺傳因素、遺傳因素的影響, 非遺傳因素主要為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 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在人體代謝中有著重要作用, 當人體內上述物質含量減少時,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顯升高;遺傳性因素主要為甲硫氨酸合成酶、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等基因出現突變, 酶活性明顯下降, 高同型半胱氨酸代謝受到阻滯, 血漿內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顯升高, 進而導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出現, 腦卒中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升高[3]。
高同型半胱氨酸在人體內極易被氧化, 釋放出活性氧離子, 與一氧化氮結合, 從而生成過氧亞硝酸鹽。高同型半胱氨酸導致疾病發生發病機制如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夠促進密度脂蛋白氧化及體內氧肌細胞增生, 泡沫細胞加速, 促進血小板聚集及黏附, 泡沫細胞生成加速, 血小板聚集及黏附, 誘導腦栓塞及動脈粥樣硬化, 同時能夠對血管內皮細胞內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產生抑制作用, 誘導血管痙攣的發生, 細胞壞死及變形明顯增加, 體內氧肌細胞增生能夠選擇性對血栓調節素產生抑制作用, 內皮蛋白C調節受到干擾, 抗血栓形成因子的活性被抑制, 血凝亢進, 進而導致血栓的發生[4]。
國外學者Brattstrom在對142例腦卒中患者及66例健康者進行研究時發現, 二者出現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幾率分別為40%、6%。國內學者亦對高同型半胱氨酸與腦梗死相關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李寶華等在對120例腦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者進行研究時發現, 腦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相較對照組明顯較高, 作者由此推斷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導致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 而作者同時發現所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均為輕度及中度患者, 由此推斷, 重度患者較少,然而即使是輕度及中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亦可發生腦梗死, 因此臨床要加強對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監測, 及時給予患者治療, 從而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參考組,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亦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
綜上所述, 在腦梗死的發生中, 高同型半胱氨酸有著較大的相關性。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 人們發現高同型半胱氨酸雖然為腦梗死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然而其與遺傳、環境、營養等亦有著密切關系, 因此在腎病、糖尿病、消化系統等疾病的診斷中亦有著顯著的價值, 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1]汪香君.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尿酸水平與頭頸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和狹窄的關系.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4(5):692.
[2]李雁.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空腹血糖、脂蛋白、血尿酸之間的關系.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4):258.
[3]孫慶利.高齡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特征分析.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11):1005.
[4]高娟.青年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5,10-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多態性檢測.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43(3):57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42
2015-01-20]
454150 河南省焦作市同仁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