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留江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外科手術治療臨床分析
王留江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外科手術治療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36例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的臨床資料, 分析本組患者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結果 經治療, 本組出現死亡、腎功能衰竭、低心排綜合征以及術后感染各1例;隨訪調查期間未出現復發, 心功能恢復至Ⅰ級25例, Ⅱ級11例。結論外科手術治療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效果顯著, 做好術前準備工作、把握手術時機、遵照手術原則以及完善的術后處理, 可有效提升手術的成功率。
感染性心內膜炎;外科手術;臨床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由細菌、真菌等直接感染, 導致心瓣膜、心室壁內膜發生炎癥而引起, 臨床表現以發熱、貧血、皮膚損害以及血培養陽性為主, 多見于需要長期接受靜脈治療或者靜脈注射麻醉藥物成癮者[1]。單純的藥物治療難以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由此,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36例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應用外科手術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36例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4例,女12例, 年齡19~76歲, 平均年齡(35.63±10.78)歲;術前心功能分級:Ⅱ級5例, Ⅲ級20例, Ⅳ級11例。血培養陽性者共10例, 其中2例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草綠色鏈球菌、2例枯草芽胞桿菌。資料選取患者的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均不會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 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1.2 方法 本組患者均于術前采用抗生素治療, 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術治療, 提示手術需在低溫體外循環下進行。①主動脈瓣感染患者, 行升主動脈切開, 以顯露主動脈瓣, 在炎性贅生物、毀損瓣膜直至正常瓣環兩處均行仔細清除處理;其后, 瓣環鄰近壞死組織予以切除, 并清除瓣周膿腫。②二尖瓣感染者, 待炎性贅生物清除后予以二尖瓣前葉切除, 且需保留后瓣葉及附屬腱索;其后, 予以碘伏溶液擦拭以及生理鹽水沖洗處理。③肺動脈瓣感染者, 待炎性贅生物以及瓣葉感染組織清除后, 行穿孔直接縫合、修補;其后在生理鹽水加入抗生素, 浸泡心腔, 將大量的生理鹽水行反復沖洗處理, 注意心內吸引在清洗過程中需停止。人工瓣植入前均在抗生素溶液中浸泡濕透瓣環縫線;采用帶墊片間斷褥式縫合固定人工瓣。④均于術后行抗生素治療, 注意藥物經藥敏感試驗, 用藥治療4~6周。⑤本組患者中7例行主動脈瓣+二尖瓣雙瓣膜置換術,10例行主動脈瓣置換術,12例行二尖瓣置換術,5例行肺動脈瓣修補成形+主動脈瓣置換術,2例房間隔缺損修補+主動脈瓣置換術。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并統計本組患者的死亡率、腎功能衰竭率、感染率情況。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調查, 觀察并統計其復發率以及心功能分級情況, 其中心功能分級以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分級方案為標準, 將其分為Ⅰ級(活動量不受限, 一般活動不會引起心悸、疲乏、呼吸困難或心絞痛)、Ⅱ級(體力活動受輕微限制, 休息時無自覺癥狀, 一般活動可出現疲乏等癥)、Ⅲ級(體力活動明顯受限, 低于一般活動便可出現疲乏等癥)、Ⅳ級(不能從事體力活動, 休息時出現心力衰竭癥狀, 且在體力活動后加重)[2]。
2.1 本組相關指標情況 經治療, 本組患者死亡率2.78% (1/36), 腎功能衰竭率2.78%(1/36), 低心排綜合征發生率2.78% (1/36), 術后感染率2.78%(1/36)。
2.2 本組隨訪調查情況 隨訪調查期間本組患者均未復發,心功能恢復至Ⅰ級25例(69.44%), Ⅱ級11例(30.56%)。
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以及體征主要可分為兩種:①發熱, 且熱型多變, 其中以不規則患者居多, 可表現為間歇型、弛張型發熱, 患者常伴有出汗、怕冷, 其體溫維持在37.5~39℃, 少部分患者會出現>40℃體溫;②貧血,多表現為進展性貧血, 有時會出現嚴重性貧血, 甚至可成為本病征的突出臨床癥狀[3]。伴隨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外科手術、圍術期處理的進步, 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行外科手術的成功率不斷提高, 故本研究針對36例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行外科手術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
有學者認為, 對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需采取積極態度, 以患者病情特點為依據, 采取及時、果斷的手術是治療成功的關鍵[4]。本研究發現經治療本組死亡、腎功能衰竭、低心排綜合征以及術后感染發生率均較低, 均僅為2.78%;另外, 分析術后隨訪調查結果發現復發率為0,心功能恢復至Ⅰ級25例, Ⅱ級11例, 心功能恢復效果較好。上述研究結果可證實:以患者的病情為手術方案選擇的依據,果斷且及時地實施外科手術治療, 嚴格遵照手術原則以及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工作, 具有臨床意義。
本研究在全身麻醉低溫體外循環下實施心內直視手術治療, 且手術治療需要在患者炎性靜止期, 即患者的炎性得到控制期間, 可保障手術的時效性。若患者采取內科治療方式無效時, 經檢測以及醫師的臨床經驗可知患者心功能處于可承受手術狀態下, 便應及早進行手術治療, 以充分掌握手術時機。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 醫師應注意仔細清除炎性贅生物、毀損瓣膜直至正常瓣環處病灶, 不僅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 還可有效預防術后復發。此外, 對患者進行術后處理具有重要價值, 其可達到降低術后并發癥和提高治愈率的目的。提示醫師在進行手術時動作應輕柔, 切勿損傷患者正常心肌組織。本研究尚未對本組患者外科手術治療后的住院時間情況進行分析, 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綜上所述, 感染性心內膜炎若已符合手術指征可在全身麻醉、低溫體外循環下進行心內直視手術, 外科手術治療的死亡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均較低, 因此外科手術可以作為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常規治療方法。
[1]韓冬. 外科手術治療感染性心內膜炎45例臨床分析.當代醫學,2012,18(14):35-36.
[2]張偉, 趙雄飛, 羅昭全, 等.42例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外科治療.四川醫學,2012,33(2):274-275.
[3]李洪利.外科手術治療原發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療效觀察.疑難病雜志,2014,13(3):236-237.
[4]楊岷.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外科手術治療34例臨床觀察.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3,36(14):59-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65
2015-01-09]
467000 解放軍第152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