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慶 張鵬 李雪山
骨科髖膝關節置換術臨床路徑實施分析
王建慶 張鵬 李雪山
目的探討骨科髖膝關節置換術中實施臨床路徑方法與成效。方法86例行髖關節置換療法的患者依據治療模式的差異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6例), 對照組采用常規模式, 觀察組采用臨床路徑, 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并發癥、住院時間、術后首次功能鍛煉和下床的時間。結果兩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模式治療后, 觀察組在以上觀察指標上優于對照組, 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上對行髖膝關節置換的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具有很好的成效, 值得推廣應用。
骨科;髖膝關節置換術;臨床路徑
目前臨床上行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的目的是提升行走能力、修復關節功能, 消除髖關節疼痛, 并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 選擇該手段解決髖關節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 進而也就對臨床護理工作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院針對該類患者實施了臨床護理路徑, 與常規治療模式相比較具有明顯優勢。本文將進行詳細的介紹, 為后期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86例于2013年6月1日~2014年6月1日在本院骨科行髖膝關節置換療法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依據治療模式的差異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6例), 對照組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齡54~78歲, 平均年齡 (65.2±3.1)歲,5例患者行的是單側股骨頭置換,35例行的單側髖關節置換;而觀察組中男29例, 女17例, 年齡50~78歲, 平均年齡 (69.5±3.2)歲,其中行單側股骨頭置換10例和單側髖關節置換36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的40例患者采用的是常規模式, 主要包括了一般治療、護理。觀察組的46例患者則采用臨床路徑,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了出院計劃、健康教育、活動指導、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各項常規或特殊檢查、接診診斷及其入院指導等。具體如下: ①術前, 包括計劃制訂、心理護理、術前準備和抗生素應用, 也就是依據患者的入院評估進行針對性治療模式的制定, 并對患者進行多方面的心理護理干預,使患者積極地配合治療, 并樹立信心。②術后, 主要包括體位護理、疼痛護理、引流管護理、飲食護理、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肺炎、泌尿系統感染和褥瘡預防。③康復訓練, 如離床活動、下肢功能鍛煉。④出院指導, 主要包括了下肢功能繼續鍛煉, 避免盤腿、交叉腿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并發癥、住院時間、術后首次功能鍛煉和下床的時間。
1.4 評價標準[2]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調查, 并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 非常滿意和滿意記為滿意, 于患者出院時由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填寫;住院時間是指入院第1天到出院當天;住院費用主要為治療期間的所有費用, 排除生活費。
1.5 統計學方法 對調查的兩組患者的情況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16.0進行處理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在接受不同模式的治療之后, 觀察組在滿意度上, 評價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分別為20例、26例和0例, 而對照組在則分別為15例、21例和4例, 在滿意率上分別為100%(46/46)、90%(36/40),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 通常情況下, 行髖膝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臨床并發癥就是下肢靜脈血栓、壓瘡、肺部感染、尿潴留、便秘等, 在以上的研究對象中, 觀察組有1例發生了便秘和壓瘡, 而對照組則有2例發生了下肢靜脈血栓、1例發生了肺部感染、1例發生了壓瘡, 并發癥幾率分別為2.17%(1/46)、10.00%(4/40),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12.9±1.5)d、(20.4±2.4)d,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術后首次功能鍛煉和下床的時間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術后首次功能鍛煉時間上分別為(13.2±2.1)d、(35.6±2.1)d;在術后首次下床時間上分別為(3.3±1.1)d、(8.1±1.0)d,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當患者發生髖膝關節疾病的情況下, 就會產生疼痛, 嚴重的甚至對生活及其工作產生嚴重的影響。目前我國的骨科髖膝關節置換術已經相當成熟, 有效的解決了廣大功能障礙、關節疼痛和晚期膝關節患者的病痛。通過本次研究可知, 對該類患者的治療采用臨床路徑, 與常規模式相比較之下, 無論是在滿意度, 還是在并發癥、住院時間、術后首次功能鍛煉和下床的時間上, 前者都具有顯著優勢, 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以上的調查研究結果與王鍇等[3]的研究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見, 對髖膝關節疾病患者在實施髖膝關節置換術的過程中行臨床路徑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綜上所述, 在對髖膝關節疾病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賦予臨床路徑模式這種新型的醫療模式, 并通過服務的目的性和預見性, 將診療流程規范化、合理化、流程化、程序化,同時保證護理行為的可控性和規范性, 將隨意性工作行為減少, 將專業性護理行為展現, 就能為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奠定基礎, 促進診療效率提升的同時, 也促進患者的治療和康復, 并將生活質量大大提升。
[1]閆興德. 骨科髖膝關節置換術臨床路徑實施體會. 藥物與人,2014,27(7):130.
[2]黃海舟. 骨科髖膝關節置換術臨床路徑實施體會. 中外醫療,2011,30(24):2-3.
[3]王鍇, 彭丹丹, 林劍浩. 實施臨床路徑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住院費用的影響分析. 中國衛生經濟,2013(11):30-3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66
2014-12-24]
276100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