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澤生
中醫中藥
古方活用治療疑難雜癥舉隅
曾澤生
作者臨床活用古方治療疑難雜癥, 收效頗佳。文中列舉烏梅丸加減治愈頑固性腹瀉, 補中益氣湯加減治愈重癥肌無力, 丹梔逍遙散加減治愈頑固性失眠, 大柴胡湯合一貫煎加減治愈病毒性肝炎諸案以佐證。
古方;疑難雜癥;活用
作者在多年臨床實踐中深感中醫古方組方嚴密, 用藥精湛, 若茍領其旨, 則能法、方活用, 左右適宜, 一方多用, 而無不獲效。作者在臨床中活用古方治療疑難雜癥, 收效頗佳,舉隅介紹如下。
患者, 女,60歲。因間斷腹瀉30余年, 加重15 d, 于2012年3月29日入院,30年來患者因“頑固性腹瀉”曾多次在市內各大醫院經中西醫治療但效果不佳。入院前2周因食羊肉而腹瀉加重, 見稀水樣便, 混有不清化食物殘渣,5~6次/d, 甚則10余次, 伴小腹墜痛拒按, 乏力, 不思飲食, 口干不欲飲,舌略紅, 苔白膩, 脈沉細。查:左下腹壓痛明顯, 腸鳴音活躍, 大便常規+潛血:紅細胞(+), 膿細胞(+), 潛血(+++)。入院西醫診斷為慢性結腸炎。中醫診斷為泄瀉;證屬陰陽兩傷,脾腎虛衰。治以滋陰泄熱, 溫陽止痛。方用烏梅丸加減:烏梅18 g、細辛6 g、干姜6 g、黃連9 g、當歸12 g、黃柏9 g、肉桂3 g、黨參30 g、炒白術15 g、茯苓12 g、粟殼15 g、升麻6 g、地榆12 g、炙甘草6 g,1劑/d, 水煎分服。服20劑后大便成形,1~2次/d, 余癥基本消失。查:左下腹壓痛消失,腸鳴音如常。為鞏固療效, 避免復發, 繼守前法不變, 調整處方:烏梅18 g、細辛6 g、干姜6 g、黃連6 g、當歸12 g、黃柏6 g、肉桂3 g、黨參30 g、炒白術15 g、茯苓10 g、升麻6 g、炙甘草6 g。繼服30劑后患者大便恢復正常,1次/d,連續3 d復查大便常規均正常。
按:慢性結腸炎引起的腹瀉在臨床上多為頑固性, 病程較長, 少則數年, 多則幾十年, 纏綿難愈, 而致陰陽俱傷、脾腎虛衰, 在治療上相當棘手。烏梅丸見于《傷寒論》第338條“傷寒脈微而厥……烏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本方能滋陰泄熱, 溫陽止痛, 以重用烏梅為特點。烏梅既能滋肝, 又能泄肝, 酸與甘合則滋陰, 酸與苦合則泄熱, 用于久利而見寒熱錯雜之證。本患者用烏梅丸加減治療可謂藥證相符, 故獲痊愈。
患者, 女,58歲。2013年5月18日因左上眼瞼下垂2個月余入院, 患者2個月前勞累后感眼周圍肌肉抽動, 經針灸、休息等治療后無效。入院時見左上眼瞼下垂, 局部有不適感, 伴乏力, 精神差, 不思飲食, 二便自調。舌淡紅, 苔白膩,脈沉細。查:右上眼瞼下垂, 眼珠各方向活動自如, 雙瞳等大等圓, 對光反射靈敏, 疲勞試驗陽性, 新斯的明試驗陽性。入院西醫診斷為重癥肌無力(眼型)。中醫診斷為上胞下垂;證屬脾胃虛弱, 中氣下陷。治以健脾益氣, 升陽舉陷, 佐以理氣和血。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60 g、當歸12 g、升麻6 g、柴胡6 g、白術12 g、黨參15 g、陳皮9 g、木香6 g、豬苓15 g、補骨脂12 g、炙甘草6 g、小茴香12 g,1劑/d, 水煎分服。15 d后左眼左上眼瞼能抬起, 但局部有不適感。2個月后左眼局部不適感消失。查疲勞試驗給陰性, 痊愈出院。
按:“結束”為肌肉之精, 脾主肌肉。今脾虛中氣下陷,脾陽不升, 瞼肌無力而上胞下垂。治當健脾益氣, 升陽舉陷。方中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補中;當歸補血, 陳皮、木香健脾行氣;補骨脂, 小茴香溫腎助脾, 豬苓利濕而助健脾;升麻, 柴胡升陽舉陷, 使中宮得補、中陽得運, 則瞼肌自升, 啟閉自如。
患者, 男,57歲。因失眠2個月余于2013年9月22日入院。患者2個月前無何原因出現失眠、逐漸伴發心慌、氣短、胸悶、煩躁易怒, 經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來本院收住。入院時見失眠, 或入睡困難, 或睡后易醒, 伴心慌、氣短、胸悶、煩躁不安、口苦咽干、口唇干裂, 不思飲食、精神差、小便短赤, 大便調、舌紅、苔白而少津, 脈細數。查體無陽性體征。西醫診斷為神經癥癥候群。中醫診斷為不寐;辨證屬心肝火旺。治以清肝瀉火, 鎮靜安神。方用丹梔逍遙散合導赤散加減:丹皮9 g、梔子12 g、當歸15 g、杭芍12 g、柴胡9 g、茯苓12 g、薄荷6 g(后下)、炒白術12 g、生地18 g、木通6 g、川芎12 g、酸棗仁30 g(打碎)、鉤藤30 g(后下)、砂仁6 g (后下)、炙甘草6 g,1劑/d, 水煎分服。服上方1周后失眠稍好轉, 每晚能睡3 h左右, 精神轉佳, 仍口苦咽干, 口唇干燥, 小便轉清。火旺津傷, 口干唇燥, 導赤散利下而傷陰, 故進一步治療應顧護津液, 改用丹梔逍遙散合生脈飲加減:丹皮9 g、梔子10 g、當歸15 g、杭芍12 g、柴胡9 g、茯苓12 g、薄荷6 g、炒白術12 g、生地18 g、太子參30 g、麥冬15 g、五味子9 g、夜交藤30 g、酸棗仁30 g (打碎)、炙甘草6 g。繼服15 d而諸癥盡除, 痊愈出院。
按:頑固性失眠在臨床上治之極為棘手。本例先用丹梔逍遙散合導赤散化裁, 丹梔逍遙散源出《校注婦人良方》, 取其疏肝健脾、清肝瀉炎之功, 合用導赤散, 使心火從小便而解。后因火旺津傷, 改用丹梔逍遙散合生脈飲化裁而獲痊愈。
患者, 男,24歲。因右脅下不適1年、加重2周入院。2年前開始無何原因覺右脅下不適, 當時未引起注意。以后逐漸出現乏力, 食欲不振, 右脅下疼痛, 未予全面檢查、診治。入院前2周因勞累生產而諸癥加重。入院癥見右脅下疼痛,乏力, 精神差, 不思飲食, 厭油膩, 失眠多夢, 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質紅, 苔白膩, 脈弦數。查:右脅下壓痛明顯。入院后查肝功中, 轉氨酶182 U/L, 乙肝三系統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陽性, 抗-HBC陽性。西醫診斷為病毒性肝炎。中醫診斷為脅痛;證屬肝郁脾虛,熱毒壅滯。治以疏肝健脾, 清熱解毒, 佐以活血止痛。方用大柴胡湯加減:柴胡15 g、黃芩10 g、清半夏12 g、枳實12 g、茯苓12 g、茵陳18 g、板藍根30 g、炒白術15 g、丹參30 g、焦三仙各15 g、黃芪30 g、虎杖18 g、五味子12 g、炙甘草6 g,1劑/d, 水煎分服。上方治療2個月后, 患者病情明顯好轉, 右脅下疼痛消失, 精神轉佳、納食如常, 失眠多夢消失,二便調, 唯感乏力, 厭油膩, 舌質紅, 苔白, 脈弦。查:右脅下壓痛消失。考慮熱毒漸清, 目前表現以本虛為主, 主要為肝腎陰虛、瘀熱未清, 而又見脾胃虛弱、濕熱留戀之證, 故治以滋肝補腎, 佐以清熱活血, 健脾利濕。方用一貫煎加減:生地30 g、沙參18 g、當歸15 g、枸杞子12 g、麥冬18 g、川楝子9 g、虎杖18 g、板藍根30 g、赤芍12 g、茯苓15 g、茵陳18 g、炙甘草6 g,1劑/d, 水煎分服。上方繼續治療1個月后乏力消失, 能進食油膩。復查肝功:谷丙轉氨酶(GPT)6 U、乙肝三系統中除抗-HBC陽性外, 余均轉陰而出院善其后。
按:病毒性肝炎為臨床常見、多發病, 患者是感受濕熱疫毒之邪, 蘊結日久, 由氣及血, 內著于肝, 加之正虛而發本病。首診用大柴胡湯加減, 本方出自《傷寒論》第103條,原為治療少陽陽明合病, 用于本病取其疏肝健脾之功。方中柴胡疏肝升陽, 解郁泄熱, 配伍白芍補血養陰, 得丹參相助,祛瘀止痛, 軟化肝脾, 促進肝功能恢復正常;黃芩、茵陳、板藍根、虎杖解毒化瘀助前藥使機體氣血調暢, 抑制體液免疫反應和肝炎病毒, 促其澳抗轉陰;茯苓、炒白術、黃芪、炙甘草、焦三仙、清半夏、枳實益虛扶正, 補脾益氣, 取其“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增強抗體或改善機體機能;五味子補肝養陰、柔肝降酶。后根據病情變化用一貫煎加減,取其滋補肝腎之陰, 方中生地、沙參、當歸、枸杞、麥冬養肝腎之陰, 取其“體陰而用陽”;少佐川楝子瀉肝氣;茵陳、茯苓清熱利濕;虎杖、板藍根、赤芍解毒化瘀;甘草和中。合用之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促進本病的進一步康復。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178
2014-12-29]
401520 重慶市合川區中西醫結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