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敏陳 茹陳 梅秦 夢
【導讀】云南省昭通市蘋果產業在西南果品產區一枝獨秀。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生產成本上漲等原因,昭通蘋果產業進入新世紀以來遭遇了發展瓶頸。對此,為了昭通蘋果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筆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昭通地區蘋果種植面積達2.07萬hm2,產值達21億元。其中,昭陽區種植面積1.83萬hm2,產量達36.5萬t,產值達19.1億元,約占昭通蘋果種植面積的90%,故有“昭通蘋果在昭陽”之說。在昭陽區蘋果主產鄉鎮,眾多果農依靠種植蘋果增收致富。不過,也有相當一部分果農科技種植意識薄弱,果園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蘋果種植效益低。少數果農甚至認為種蘋果樹不如種糧食,進而毀樹種糧。因此,昭通蘋果要可持續發展,應轉變思路,調整產業發展方向。
昭通具有緯度低、海拔高特點,是我國種植蘋果海拔最高的地方,蘋果種植區最低海拔超過1800m,最高則達2140m,具有典型的高原特色。昭陽區灑漁鎮是當地有名的蘋果之鄉,種植面積達0.53萬hm2,果農生產積極性很高,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也很高,同時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如紙箱廠、果袋廠、網套廠等。其他鄉鎮蘋果種植比較零散,規模始終無法突破0.2萬hm2。因此,沒有規模化,產業化就無從談起,蘋果產業發展的拉動效益也就無法真正顯現出來。
近年來,昭通地區不少新植果園盲目追求矮化、脫毒栽培。2010年,一些企業不顧當地矮化蘋果栽培管理水平尚處于探索階段的現實,規模化引進種植矮化苗。事實上,矮化苗栽培要求果園土壤肥沃,排灌良好,而在肥力差、缺乏徹底地培肥與改良的土壤上,矮化苗可能會“未老先衰”。此外,近年來,當地蘋果脫毒苗市場火熱,然而昭通地區目前尚無一家企業具有脫毒苗育苗條件和資質。其實,無論喬化還是矮化,脫毒苗用于大田栽培時,隨著樹齡的增長,其抗性會逐步退化,5年后與常規苗木沒有明顯的差異。因此,今后發展新植果園時,一定要根據土壤肥力和排灌條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脫毒喬、矮并行”。盡快扶持一家以上具有脫毒苗育苗資質的企業,使苗木培育逐步走向脫毒化、本土化;適當引進部分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性栽培,性狀穩定、表現優異的予以擴繁和推廣。
一方面,實施生態化栽培。應減少農藥、化肥用量,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大力推廣果園生草、覆草技術;選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多使用生物配方農藥,如具有異味的花椒水、大蒜浸出液,推廣使用沼液等,既安全、無污染,又能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實施無袋化生產。上世紀90年代后期,昭通引進、推廣蘋果套袋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套袋蘋果只是顏色好看,耐貯性和風味較差,越來越不受消費者歡迎。而日本、美國等國家的蘋果園在上世紀90年代已基本停止使用該項技術。此外,蘋果套袋還存在費工費時,成本較高的弊端。每個蘋果套袋成本約為0.1元,平均每公斤在0.6元以上。事實上,近年來,昭通市場上的套袋蘋果價格反而不及未套袋的蘋果。
果樹整形修剪是一項比較容易掌握的實用技術。但在實際生產中,不少技術人員講得過于煩瑣、教條化,果農反而感到不好掌握。因此,在果樹整形修剪時,應推廣省力化修剪,即以豐產、穩產為核心,而不盲目追求某種樹形,各種樹形各有其優缺點。任何樹形只要通風透光良好,都是高光效樹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蘋果整形修剪必然要走向簡單化、省力化。
蘋果產業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應該從節本增收、提質增效、優質、適產、高效上下功夫。蘋果生產逐步走向無袋化后,節本主要從農藥、化肥的使用上入手。部分果農受一些廣告夸大宣傳的誤導,傾向于選擇一些“洋、大”品牌,結果是花了高價,買來的卻只是非常普通的商品。相關部門及農技人員應做好監管、宣傳、培訓等工作,提高果農的農藥、化肥使用常識。通過農藥、化肥使用方面的節本措施,平均每667m2最低可節約成本300元。加強果樹綜合栽培管理是提質增效的關鍵;加強果樹生產中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提高果農在選擇農藥、化肥使用上的辨別能力,是降低成本的關鍵。
總之,昭通蘋果產業應立足當地實際,走具有高原特色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有效落實 “脫毒喬、矮并行”“生態化栽培”“省力化修剪”“無袋化生產”“節本增收”“提質增效”等技術措施,促進蘋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