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翠
(貴港市人民醫院眼科,廣西 貴港 537100)
新生兒眼病主要包括新生兒眼炎、視網膜病變、眼底出血、眼部腫瘤、青光眼、白內障、先天發育異常等。由于在出生時新生兒的視覺功能發育尚不成熟,視力損傷往往不易被察覺,需要在特殊儀器輔助檢查下才能被發現。如新生兒眼病不能及時被發現,可能錯過最佳的矯治和康復治療時機,嚴重影響其視力發育,對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就業造成不利影響[1]。因為新生兒無法用語言表達身體的不適和疼痛,因此,對新生兒眼病疾病的篩查成為重中之重[2]。為進一步提高篩查準確率,為進行眼底廣域成像系統的新生兒實施合理的護理措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期間在我院接受眼底篩查的200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100 例。其中男嬰126例,女嬰74例,孕周情況為最小28周,最大為40周。平均為(33.5±2.5)周;體重區間為1.4~3.9kg,平均體重(2.1±0.5)kg。
1.2.1 檢查方法
兩組患者均應用眼底廣域成像系統對新生兒進行眼底檢查:(1)護士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對新生兒眼部進行散瞳,檢查前半個小時每5min滴一次,每次一滴,共滴6次,滴完6次檢查散瞳情況。(2)散瞳后,將新生兒安置于檢查床上,并取新生兒仰臥位,用約束帶綁住肘關節至肩部;使用專用開瞼器使眼球暴露出來,依次檢查新生兒晶狀體、虹膜、結 膜、瞳孔、角膜、眼瞼等病變情況。(3)將透明的左氧氟沙星凝膠填充于結膜囊內,使用眼底廣域成像系統按照先后極部再順時針的順序檢查眼底周邊部情況。(4)檢查完畢后,將檢查情況詳細記錄并保存檢查圖片。
1.2.2 護理配合
1.2.2.1 檢查前的準備工作
(1)用物準備:面紙、干棉球、75%酒精棉球、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無菌開瞼器、左氧氟沙星凝膠、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氧氣袋、常用的搶救藥品。(2)合理安排哺乳時間:護理人員告知家屬檢查前半小時禁飲禁食,新生兒檢查前半小時禁止喂奶,以免在檢查過程中新生兒因哭鬧而出現溢奶、嘔吐等情況發生,導致呼吸不暢或窒息等。(3)散瞳: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對新生兒眼部進行散瞳,檢查前半個小時每5min滴一次,每次一滴,共滴6次。滴眼前,嚴格遵守并執行查對制度和消毒隔離制度,護理人員使用快速消毒液對雙手皮膚進行消毒處理,避免交叉感染。護理人員用食指和拇指將新生兒上下眼瞼撐開,緩慢將眼藥水滴入新生兒眼結膜下穹隆部,隨后使用無菌干棉球擦拭流出的眼藥水。(4)開瞼器:小兒專用開瞼器經高壓蒸汽滅菌,執行“一人一物”原則,禁止重復使用,防止交叉感染。(5)臨床信息收集 收集并記錄新生兒姓名、出生日期、孕周、體重等資料,做好隨訪工作。
1.2.2.2 檢查中的護理配合
(1)瞳孔檢查:拍攝效果與新生兒瞳孔大小有較大關聯。待瞳孔散大至7~8mm后對眼底進行拍攝,仔細核對以免漏拍眼底病變區域。(2)表麻:將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滴入新生兒眼結膜,1滴/眼,以緩解新生兒因檢查所造成的疼痛。(3)預防感染:使用75%酒精棉球擦拭鏡頭并消毒兩遍,隨后安裝開瞼器。檢查前,將左氧氟沙星凝膠作為檢查介質滴入新生兒結膜囊內,以達到消毒殺菌的目的。(4)監測變化:護理人員密切注意新生兒呼吸、口唇、面色、意識等情況的變化。若新生兒在檢查過程中出現嘔吐現象,應立即停止檢查,對新生兒進行緊急處理。
1.2.2.3 檢查后的護理配合
(1)檢查結束后,護理人員擦凈新生兒眼部外的藥膏,解除對新生兒的約束。再次核查新生兒的情況,確保無誤后移交家屬。(2)護理人員做好儀器保養工作,并規范處置檢查用物。同時,護理人員協助主治醫師整理記錄檢查資料。
1.2.2.4 心理護理配合
護理人員對家屬詳細介紹檢查的目的、方法、過程和意義,使家屬充分認識到檢查的必要性,消除家屬緊張焦慮的情緒。同時,告知家屬開瞼器、散瞳劑等使用的安全性,耐心解答家 屬提出的疑問,消除家屬不安心理,樹立治療信心,取得家屬的全面配合。
1.2.3 注意事項
1.2.3.1 檢查注意事項
(1)檢查后先觀察患兒身體狀況,哭鬧停止后再喂奶,以免出現嗆咳;(2)散瞳后會出現畏光、揉眼等現象,避免麻藥后注意患兒指甲過長,揉眼損傷角膜上皮;(3)散瞳后患兒會出現口干、出汗、心跳加速、煩躁等癥狀,告知家屬不必驚慌,屬于正常現象,一般4~6h癥狀會消失,可給患兒多飲水,及時擦汗,更換衣服,避免患兒感冒著涼;(4)開瞼器產生眼瞼壓痕會很快自然消失,不需要特殊處理。
1.2.3.2 儀器探頭消毒隔離注意事項
臨床探頭消毒方法:做完檢查首先是用滅菌干棉球把凝膠擦拭干凈,然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兩遍,放置晾干備用;做檢查之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兩遍,再擦拭的棉球不宜太濕。
兩組患者在接受眼底篩查后,有效檢查率顯著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滿意度(93.00%)顯著高于對照組(64.00%)(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視網膜疾病可影響患兒的視力發育,如未及時發現及治療,可出現視力下降、斜視、弱視,嚴重者可導致盲病的發生。近年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放開,高齡孕產婦增多,生育高峰涌現,早產兒及足月小于胎齡兒發生率逐年上升,新生兒期眼底疾病發生率隨之增加,加強早期篩查尤為重要。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水平的提高和眼底疾病篩查設備的發展,新生兒期眼底疾病檢出率也逐漸提高[3]。
臨床顯示,眼底廣域成像系統對新生兒眼部疾病的篩查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安全性、特異性和準確性,操作簡便,在臨床中具有較廣的應用前景[4]。大量文獻證實,眼底廣域成像系統具有及時成像、寬視野、圖像清晰等特點[5]。因此,眼底廣域成像系統是一種篩查新生兒眼部疾病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由于新生兒眼部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無法表達自身痛苦,為此,對新生兒眼部疾病的早期篩查顯得尤為重要[6]。隨著眼底廣域成像系統在臨床中的不斷推廣,如何做好篩查過程中的護理配合成為眼科護理的一個新課題,成為目前研究熱點。
眼底廣域成像系統分辨率較高,可以準確記錄篩查圖像并判斷眼部疾病類型,便于分析病變程度。這是因為,眼底廣域成像系統具有寬視野、即時成像、直觀清晰、易保存的特點,可采集圖片,可錄取動態視頻,檢查方法安全、有效、可靠[7]。檢查前,護理醫師對新生兒充分散瞳,增大拍攝范圍,減小漏診誤診的概率。同時,良好的護理配合可減少新生兒疼痛、難受等不適感,提高篩查的真實全面性,在較短時間內發現新生兒眼部疾病,抑制病情發展,提高檢查效率[8]。
綜上所述,良好的護理配合能順利安全地完成眼底廣域成像系統對新生兒眼病的篩查,為及時發現及預防眼部疾病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