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守凡
研究臨床路徑在擇期剖宮產產婦中應用的效果
馮守凡
目的研究腹膜內剖宮產與腹膜外剖宮產的臨床效果差異。方法137例擇期剖宮產產婦,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70例)和對照組(67例)。對照組采用腹膜內剖宮產, 實驗組產婦采用腹膜外剖宮產。觀察兩組產婦的手術情況﹑術后情況以及新生兒Apgar評分。結果實驗組胎兒娩出時間﹑手術時間﹑切口甲級愈合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抗生素使用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產后患病率﹑住院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膜外剖宮產術具有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剖宮產;腹膜外;腹膜內
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 在提倡陰道分娩的今天, 剖宮產率依然居高不下, 而近些年來一些新興的剖宮產術因操作方法簡單﹑術后恢復快﹑切口美觀等優點, 受到人們的歡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剖宮產率的上升[1,2]。在剖宮產術中, 腹膜外剖宮產術和腹膜內剖宮產術是較為常用的兩種術式, 現對本院采用這兩種剖宮產術的產婦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對比二者的差異,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行剖宮產的產婦137例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70例)和對照組(67例)。實驗組產婦年齡24~32歲, 平均年齡(26.8±2.7)歲, 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38.9±1.1)周;對照組產婦年齡23~32歲, 平均年齡(26.5±2.8)歲, 孕周36~41周, 平均孕周(39.0±1.1)周。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用腹膜內剖宮產術式, 切﹑撕開腹壁各層至腹腔, 行腹膜內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實驗組產婦采用腹膜外剖宮產術, 具體方法為:切開腹壁, 撕開皮下脂肪,打開腹直肌前鞘筋膜, 分離腹直肌;接著將左側腹直肌向外側拉開, 直至距離膀胱頂緣下的1.5~2.0 cm處, 分離膀胱筋膜到膀胱側緣, 接著重復上述操作直到將膀胱肌層暴露出來;游離膀胱的頂部, 下推3~4 cm, 接著分離膀胱筋膜, 將膀胱左側的脂肪和結締組織剪開分離開來, 推向左側, 將宮頸左前臂徹底暴露出來, 接著將腹膜與膀胱脂肪墊處分離開來, 暴露出子宮下段, 取其橫切口, 取出胎兒, 縫合子宮, 確定子宮下段切開沒有活動性出血﹑血腫等情況時用可吸收線將膀胱前筋膜縫合起來, 逐層關腹。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的手術指標對比 實驗組的胎兒娩出時間﹑手術時間分別為(8.2±2.3)min﹑(34.2±7.9)min;對照組分別為(8.7±2.0)min﹑(35.9±8.1)min, 兩組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231.0±15.9)ml]明顯少于對照組[(258.2±19.8)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術后情況對比 實驗組切口甲級愈合62例,對照組為60例,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抗生素使用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產后患病率和住院時間分別為(2.2±0.2)d﹑(8.9±2.9)h﹑1.4%(1/70)﹑(11.5±2.5)d;對照組分別為(4.3±0.4)d﹑(15.7±3.4)h﹑9.0%(6/67)﹑(19.8±4.3)d;兩組對比, 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對比 實驗組新生兒Apgar評分8~10分69例, 有1例出現新生兒窒息, 占1.4%;對照組新生兒Apgar評分8~10分65例, 有2例出現新生兒窒息, 占3.0%;兩組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243, P=0.072>0.05)。
腹膜外剖宮產術[3]是將環繞著膀胱的腹膜與膀胱分離,無需進入腹腔就暴露出子宮下段, 從而切開子宮取出胎兒和附屬物, 對于存在宮腔感染且需要剖宮產的患者而言, 腹膜外剖宮產的安全性較高, 但是該術式操作較為復雜, 且手術中由于子宮下段暴露范圍較小, 故而胎兒娩出存在一定的難度, 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該術式不是臨床剖宮產中的主要術式[4,5]。同時, 由于腹膜外剖宮產無需進入腹腔操作, 對腹腔沒有感染, 不存在術后腹脹等問題, 腸蠕動恢復快﹑術后恢復快﹑切口美觀等, 使得臨床醫生對該術式棄之不舍。作者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認為, 要保證腹膜外剖宮產術的成功, 應掌握以下幾點:①順利打開腹橫筋膜和膀胱前筋膜,做好膀胱間隙的分離工作, 這是暴露子宮下段的基礎。②找尋膀胱三角區域, 操作過程中避免干擾反折腹膜以下的脂肪堆, 以免形成血腫, 導致術后發熱﹑膀胱側窩炎等不良反應。③形成腹膜橋的過程中用手指緩慢插入到三角區域中膀胱后方的分離間隙, 保護輸尿管﹑膀胱。
在本次研究中, 實驗組產婦采用腹膜外剖宮產, 其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等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 運用腹膜外剖宮產能更好促進產婦的術后恢復, 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1]李瑞琴.改良簡易腹膜外剖宮產120例分析.山東醫藥, 2010, 50(46):101.
[2]楊華光,李怡,何玉榮, 等.簡易腹膜外剖宮產術應用于再次剖宮產療效觀察.中國醫藥導報, 2011, 8(18):21-22.
[3]謝玲.改良式腹膜外剖宮產和新式子宮下段剖宮產的臨床應用體會.西部醫學, 2009, 21(9):1558-1559.
[4]歐海蔚,肖淑.改良側入式腹膜外剖宮產與子宮下段剖宮產的療效對比分析.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1, 34(27):48-49.
[5]李玉波.改良式腹膜外剖宮產的臨床應用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3(11):2430-243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066
2015-08-17]
122300 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