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肩鎖關節脫位患者手術治療體會
王軍
目的觀察肩鎖關節脫位患者手術治療方法與效果。方法46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依照手術方式不同將其分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3例。對照組施行鉤鋼板手術;研究組接受Dewar手術。觀察兩組療效并對比分析。結果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美國肩肘外科醫師評分(ASES)、加州大學肩關節評分(UCLA)高,肩關節活動度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肩鎖關節脫位患者Dewar手術治療效果佳,值得推廣。
肩鎖關節脫位;Dewar手術;治療
臨床依照韌帶斷裂及傷力不同程度,將肩鎖關節脫位分為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和Ⅱ型多為保守治療,Ⅰ型患者需注意休息,使用三角巾懸吊;Ⅱ型給予背帶固定;Ⅲ型為全脫位,患者喙鎖韌帶及肩鎖韌帶均撕裂,關節脫位明顯,癥狀嚴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需及時采取手術修復。現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肩鎖關節脫位患者46例,總結手術治療方法與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肩鎖關節脫位患者46例作為研究對象,依照手術方式不同將其分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3例。對照組中女7例,男16例;年齡最大45歲,最小14歲,平均年齡(30.12±4.97)歲;6例勞動致傷,17例車禍傷;2例伴鎖骨骨折,4例伴肋骨骨折。
研究組中女8例,男15例;年齡最大44歲,最小14歲,平均年齡(30.10±4.67)歲;7例勞動致傷,16例車禍傷;2例伴鎖骨骨折,3例伴肋骨骨折。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施行鉤鋼板手術。囑患者擺放沙灘椅位,給予全身麻醉或頸叢麻醉,薄枕墊于肩下。自鎖骨遠端作手術切口,直至肩峰,將皮膚及皮下逐層切開,使肩鎖關節、鎖骨遠端和肩峰顯露。鎖骨鉤鋼板選擇OA/ASIF,緊貼肩峰的下緣將尖鉤插入,并在鎖骨使用螺釘固定鋼板,對喙鎖韌帶、肩鎖韌帶予以修復縫合,對傷口徹底沖洗,止血,于鎖骨縫合斜方肌與三角肌肌膜。切口逐層關閉,皮內縫合。
1.2.2 研究組 研究組接受Dewar手術。抬高患者頭部約60°,頭頸部稍偏。對患側肢體進行消毒和游離,置于體側或胸前。自肩鎖關節的后緣作手術切口,直至喙突外側。給予皮膚逐層切開,使肩鎖關節、鎖骨遠端和肩峰顯露,并使喙鎖韌帶的止點部顯露。于肩鎖關節作一縱向切口,自骨膜下使用剝離器對鎖骨遠端筋膜進行上下分離,肩鎖關節顯露,選擇手術刀,對殘留纖維軟骨板及關節囊作徹底清除,且鎖骨遠端切除0.5 cm。采用手法復位,使喙突、喙鎖韌帶的斷端顯露,并鈍性分離,使肱二頭肌短頭及喙突聯合肌腱充分顯露。沿著喙突方向使用2.8 mm鉆頭鉆入,并使用1.5骨刀對喙突作切除,約0.5 cm,游離,并對鎖骨中外的1/3骨膜進行剝離。按照聯合腱的張力確定具體植骨部位,植骨床面予以清理,鎖骨復位,游離喙突于鎖骨前側,取骨螺釘于植骨床部固定喙突,長度為3.5 mm。對喙鎖韌帶、肩鎖韌帶予以修復縫合,對傷口徹底沖洗,止血,于鎖骨縫合斜方肌與三角肌肌膜。切口逐層關閉,皮內縫合。
1.3 觀察指標 隨訪1年,采用ASES、UCLA評分評定兩組肩關節功能,并比較。測定兩組前屈、外展上舉、中立位內旋及外旋肩關節活動度,并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肩關節功能比較 對照組ASES評分(69.5±3.2)分,UCLA評分(29.3±2.8)分。研究組ASES評分(87.5±2.2)分,UCLA評分(32.7±2.9)分。研究組評分比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對照組前屈(86.0±27.5)°,外展上舉(112.0±24.1)°,中立位內旋及外旋分別(20.0±10.2)°、(25.0±13.1)°。研究組前屈(136.0±28.3)°,外展上舉(145.0± 15.3)°,中立位內旋及外旋分別(65.0±15.4)°、(35.0±11.7)°。研究組活動度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肩鎖關節脫位為肩部常見損傷,發生率4%~6%,多于肩部直接遭受撞擊或著地時發生[1]?;颊哂型鈧?皮下肩鎖關節局部高起,且雙側對比非常明顯,伴有腫脹、疼痛和壓痛。研究顯示,肩鎖關節為上肢運動的主要支點,肩胛帶動力學及功能較為重要,為上肢上舉外展的主要關節,并參與肩關節后伸及前屈,脫位后,傷肢上舉及外展較困難,后伸及前屈運動受限,疼痛加劇,檢查時可觸到凹陷,且關節松動。手術方式較多,通過外科手術將脫位處血凝塊及瘢痕組織清除,解剖復位[2];使鎖骨外側端的肩關節水平及垂直穩定得到重建;給予可靠固定,韌帶修復牢固。報道指出,早期內固定為治療關鍵,對促進關節穩定、肩鎖韌帶修復有重要意義。鉤鋼板手術為傳統術式,療效良好,但并發癥多,鋼板鎖骨不匹配、術中復位不佳、鉤尖放置不妥等均可影響關節面及軟組織清理,延長肩關節制動,引起肩峰下粘連、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部疼痛等并發癥。Dewar手術為動力學與靜力學重建相互結合形成的術式,肩鎖關節在肱二頭肌短頭、上肢及喙肱肌收縮重力下復位及有效固定,此為動力學;重建喙鎖韌帶及修復肩鎖關節囊為靜力學。Dewar手術較鉤鋼板手術經濟、簡便、效果佳,術后患者康復迅速,身體恢復快,住院日短,效果可靠。
本研究中,研究組經Dewar手術,對照組經鉤鋼板手術,研究組ASES和UCL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Dewar手術下,肩關節功能恢復較好。研究組前屈(136.0±28.3)°,外展上舉(145.0±15.3)°,中立位內旋及外旋分別(65.0±15.4)°、(35.0±11.7)°,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Dewar手術效果佳。
綜上所述,Dewar手術治療肩鎖關節脫位效果較好,可臨床推廣。
[1]王鳳彥.肩鎖關節脫位患者的手術治療體會.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2):113-114.
[2]崔晏君,李楠.肩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中醫正骨,2012,24 (3):36-39,4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4.030
2015-08-25]
114001 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