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獻忠
手法復位配合夾板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療效分析
卜獻忠
目的研究分析中醫手法復位配合小夾板固定在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68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兒,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4例。對照組給予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研究組實施中醫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隨訪6~12個月,評價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研究組療效優23例,良10例,差1例,優良率97.1%(33/34);對照組療效優21例,良12例,差1例,優良率97.1%(33/34)。兩者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及隨訪期間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手法復位配合小夾板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療效滿意,安全性較好。
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復位;夾板固定;療效
肱骨髁上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關節損傷之一,該病多見于6~13歲兒童,發病率較高,占肘部骨折的30%~40%[1,2]。肱骨髁上骨折多合并周圍重要組織如橈動脈、正中神經損傷,伴肘關節畸形,如不及時給予有效處理多可導致前臂缺血性肌肉攣縮和肘內翻畸形,預后不佳。 因此,探討分析正確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對本院部分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采用中醫手法復位并小夾板固定治療,效果優良,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4月收住本院的68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兒的完整臨床資料,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齡5~12歲,平均年齡(7.4±2.6)歲;均為閉合性損傷,經影像學檢查顯示均為伸直型骨折;受傷至入院時間0.5~12.0 h,平均時間(2.3±3.7)h;查體未見明顯神經、血管損傷征象。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將患兒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臂叢麻醉,年齡較小可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患側肘后正中或偏外側取弧形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查找、顯露并保護尺神經。充分暴露骨折端,依據斷端旋轉角度以及移位方向選擇復位術式,復位滿意后以2枚交叉克氏針于肱骨內外髁處將骨折斷端牢靠固定。術畢采用長臂石膏將肘關節與功能位固定3~4周,4~6周后復查X線,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針,逐步進行患側肘關節功能鍛煉。
1.2.2 研究組 實施手法復位并小夾板固定治療:術前依據X線檢查結果明確骨折類型為尺偏型還是橈偏型。囑患兒取仰臥位,局部麻醉,令助手握住患側上臂,肘關節屈曲90~100°,術者雙手握住患兒患側腕部,依據骨折類型將前臂旋后或旋前牽引糾正尺偏或橈偏;然后將患肢伸直牽引,糾正重疊。術者一手繼續握住患側腕部維持牽引,另一手置于骨折處,拇指按壓骨折遠端后側,均勻用力,余四指環抱骨折近端,反方向用力對抗將骨折復位后,屈肘120°。X線透視見骨折復位滿意,屈肘約110°位置以4塊杉樹皮小夾板固定。為防止肘內翻以及遠端移位,可在肱骨外髁上方放置一塔形墊,在后側及肱骨內髁處放置梯形墊,以“8”字繃帶固定,三角巾貼胸懸吊。3周后去除“8”字繃帶,指導患肢鍛煉;4周后復查X線,骨折臨床愈合后可拆除夾板。
1.3 觀察項目 隨訪6~12個月,評價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療效評定標準[3,4]優:患側肘部功能恢復正常,外觀無畸形,肘關節屈伸受限在10°以內;X線檢查示骨折對位對線滿意。良:患側肘部功能基本恢復,外觀無明顯畸形,肘關節屈伸受限在20°以內;X線檢查示骨折對位對線滿意。差:出現肘內翻畸形,肘關節屈伸受限在20°以上,X線檢查見骨折對位對線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療效優23例,良10例,差1例,優良率97.1% (33/34);治療及隨訪期間發生肘內翻2例(5.9%)。對照組療效優21例,良12例,差1例,優良率97.1%(33/34);治療及隨訪期間發生肘內翻1例(2.9%)。兩組優良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由間接暴力所致,根據骨折端的位置可將肱骨髁上骨折分為伸直型和屈曲型,臨床以伸直型為主,可伴有尺偏或橈偏。傷后患側肘關節功能喪失,可伴有局部軟組織明顯腫脹。有時可在肘窩觸到肱骨骨折端。X線正、側位片可明確骨折及移位情況。目前雖然臨床對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方法均有了顯著的提高,早期嚴重的并發癥如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已較前明顯減少,但肘內翻畸形仍不斷發生,因此治療時仍需注意。
切開復位可對骨折進行解剖復位,輔以克氏針固定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但該療法屬于有創操作,局部切開可破壞骨端血運,易損傷骨折周圍軟組織,不利于骨折的愈合。此外,手術治療亦不能避免肘內翻、關節痛等并發癥,且術后遺留瘢痕亦難以被患兒所接受。中醫手法復位具有無創、操作簡便、不損傷局部血運、骨折愈合快的優點,較為容易被患兒接受。配合小夾板固定可對肘內翻畸形進行預防。本研究34例患兒采用中醫療法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其總體優良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與切開復位治療相當,效果滿意,安全性較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兒童患兒肌肉張力較低,進行復位時應手法柔和,切記粗暴;且應盡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復多次復位。對于懷疑合并神經、血管損傷者,應積極考慮切開探查修復,不可勉強行保守治療,防止嚴重并發癥發生。
[1]楊經慧.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療方法與分析.中外醫療,2014,33(9):19-20.
[2]張高耀,江學東,吳赟.中醫手法復位治療肱骨髁上骨折196例臨床療效觀察.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23):73-77.
[3]何正位,陳本華.閉合手法復位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療效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2):2837-2838.
[4]劉江.閉合手法復位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觀察.當代醫學,2014,20(13):4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4.045
2015-04-29]
450044 河南省球類運動管理中心醫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