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蘭
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發病原因及臨床特點分析
劉曉蘭
目的分析和探討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發病原因及臨床特點。方法收集100例早產兒臨床資料,分析誘發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的因素、臨床特點等。結果100例早產兒中,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發生率為55.00%;產婦胎膜早破、多胎、人工喂養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發病率高于無胎膜早破、單胎、母乳喂養者;使用激素、氣管插管、留置胃管發生率較高,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感染發生率越高。結論早產兒感染性疾病臨床癥狀缺乏一定的特異性,早期診斷與治療有利于降低早產兒死亡率,提供早產兒預后效果,從而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發病原因;臨床特點
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接收的100例早產兒臨床資料,探討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的誘發因素及臨床特點,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接收的100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男64例,女36例,胎齡均<37周,平均胎齡(34.2±1.7)周;出生體重均<2500 g,平均體重(2140±510)g。
1.2 方法 對100例早產兒臨床癥狀及體征進行分析,統計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發生率,探討誘發因素及臨床特點,為疾病診治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1.3 早產兒感染性疾病判定標準[1]結合臨床癥狀和體征,行血常規、血培養、X線胸片、尿便常規檢查,若出現以下情況時提示感染:①體溫<35℃或>38℃;②呼吸增快>50次/min,伴青紫;③心率>150次/min或<90次/min;④24 h內呼吸暫停發作≥3次,持續時間>20 s/次;⑤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⑥24 h內體重增加或丟失>10%;⑦面色蒼白,下臂前方皮膚毛細血管充盈時間>3 s。
1.4 早產兒感染性疾病危險因素 ①產婦因素:多胎、胎膜早破、人工喂養;②自身因素:胎齡、出生體重;③醫源性因素:是否氣管插管、使用激素、留置胃管等[2]。
2.1 早產兒感染性疾病基本情況 本組100例早產兒中,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發生率為55.00%(55/100),其中肺部感染24例(43.64%),臍部感染20例(36.36%),皮膚感染6例(10.91%),口腔感染4例(7.27%),結膜炎1例(1.82%)。經臨床治療后,痊愈51例,死亡4例,死亡率為7.27%。
2.2 產婦因素 胎膜早破31例,感染率為67.74%(21/31),胎膜未早破感染率為49.28%(34/69);多胎18例,感染率為16.67%(3/18),單胎82例,感染率為12.20%(10/82);人工喂養36例,感染率為27.78%(10/36),非人工喂養感染率為12.50%(8/64)。
2.3 自身因素 胎齡<32周,體重1000~1500 g者21例,感染率為80.95%(17/21);胎齡<34周,體重<1600 g者25例,感染率為72.00%(18/25);胎齡<37周,體重<2500 g者54例,感染率為48.15%(26/54)。
2.4 醫源性因素 使用激素15例,感染率為13.33%(2/15),未使用激素感染率為4.71%(4/85);氣管插管8例,感染率為75.00%(6/8),未進行氣管插管感染率為32.61%(30/92);留置胃管17例,感染率為29.41%(5/17),未留置胃管感染率為10.84%(9/83)。
早產兒是指胎齡<37周的活產嬰兒,其出生體重多數<2500 g,器官功能發育不成熟,自身免疫系統發育非常不完善,大大增加了感染風險[3]。早產兒感染性疾病治療不及時或不當,可能導致敗血癥、休克,甚至危及患兒生命健康。隨著醫療護理水平的提高,早產、低體重兒成活率不斷提高,感染是威脅早產兒預后、生存質量的主要問題,探討早產兒發病原因及臨床特點,有利于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進而降低早產兒死亡率,改善預后。
由于早產兒提前分娩,從母體獲得免疫球蛋白G(IgG)較少,免疫能力相對足月兒較差,感染風險較高,且病情危重,預后較差。對早產兒自身因素、產婦因素、醫源性因素進行分析,發現胎齡越小、體重越低的嬰兒,感染性疾病發生率越高。本組研究中,胎齡<32周,體重1000~1500 g早產兒感染率為80.95%,可能與早產兒各器官成熟度相關[4],增大了感染性疾病發生率。因此需要加強早產兒的監護和喂養,有效降低感染率。胎膜早破、多胎易誘發產婦和新生兒感染,人工喂養是導致口腔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需密切觀察嬰兒生命體征,及時給予處理。由于早產兒免疫系統及應急能力較低,往往需要氣管插管、留置胃管等操作,插鼻胃管可存在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徑,氣管插管后空氣未經鼻腔過濾直接吸入氣管,呼吸道黏膜、纖毛運動功能受阻,屏障功能大大減弱,有利于菌群生長,極大程度增加了感染風險,醫護人員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從而降低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5]。
綜上所述,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發生率較高,且誘發因素多,需引起臨床高度重視,加強監護與管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減少感染風險,降低早產兒死亡率。
[1]張愛新.早產兒感染128例臨床分析.中國醫學創新,2011,20(20):150-151.
[2]姜娜,汪盈,王琦,等.超早產兒醫院感染及其危險因素分析.中華兒科雜志,2014,52(2):137-141.
[3]吳金蘭,都鵬飛. 1023例住院早產兒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4):3899-3901.
[4]劉兆娥,朱學梅,楊波,等.早產兒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0):770-772.
[5]王君棪,王愛華,邸春陽. 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分布及藥敏分析. 山東醫藥,2013,53(24):75-7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4.211
2015-09-17]
010020 內蒙古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