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文
不久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提出“2015年將是中國世紀元年”的論斷,引起國外經濟界一些附和。國人則少數興奮,多數不以為然。斯氏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說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14年中國GDP已經超過美國。他還援引歷史數據,說美國GDP同樣按照購買力平價超過英國是1872年,從那時算起美國當了142年老大,現在老大變成中國了。因此2015年是中國元年,以后相應地應該是中國二年、中國三年,等等。
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沒有多大價值。我國GDP總量超過美國尚需一定時間。購買力評價只是實驗室里繼續試驗的產品,不能作為各國GDP的衡量標準。而國際通行的衡量一國經濟總量的指標,還是按匯率法計算。按照這種算法,中國GDP總量約合10.36萬億美元,只相當于第一位美國(初估17.3萬億美元)的60%左右。因此,以購買力評價算出中國GDP第一,并無現實意義。
美國當年也是一樣。雖然按購買力平價,1872年GDP就超過英國,但1870年英國工業生產占世界32%,美國只占23%。更不論貿易、金融上的巨大差距。美國工業總量超過英國是1894年,即22年后。那時美國經濟總量達到了世界第一。
但美國元年仍然沒有到來。相反美國承認英國的領導地位。這在世界貿易和金融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直至二戰期間,因為實力較英國實在領先太多,美國才成為世界主導者。二戰結束前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是以美國規則而不是英國規則為基礎建立的。
進一步講,即便中國按匯率計算的GDP總量超過了美國,也不能說是中國元年的開始。中國貿易總量已在2013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不能說世界貿易領域中國元年從2014年開始,因為世界貿易體制仍然是美國主導。中國汽車產銷量在2010年已經超過美國,但不能說2011年是中國汽車元年。中國鋼產量在20年前就成為世界第一,但鋼鐵業的中國元年在哪里呢?
美國不僅經濟總量仍然明顯大于中國,而且在世界金融體系內具有更明顯的主導地位。美元迄今仍占世界儲備貨幣總量的63%左右。美國資本市場的規模超過了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世界貿易規則仍然更多地由美國在主導。
2015年的中國經濟繼續面臨眾多下行壓力和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今年經濟增長速度比2014年還要略低。在此階段,我們的核心追求不是什么“中國元年”,而是扎扎實實保持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以中高速穩定而持續地增長,并在增長中實現向高端化的轉型。中國經濟總量遲早要超過美國。中國也將逐漸在世界金融、貿易、投資和國際合作廣泛領域不斷起到更大作用,共同引導世界規則制定。到那時,一個和平、強大而繁榮的中國,不但是中國人民的幸福,也是世界和平與繁榮的有力保障。▲
(作者是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環球時報201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