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濕地是地球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森林、海洋共同構成極其重要的三大自然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美化環境,調節氣候和保護海岸等巨大的生態功能。同時,濕地并具有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的特點,與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不僅能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生態系統功能
1.專家把濕地譽為“地球之腎”,其理由是濕地具有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作用。許多自然濕地生長的濕地植物、微生物通過物理過濾、生物吸收和化學合成與分解等把人類排入湖泊、河流等濕地的有毒有害物質降解和轉化為無毒無害甚至有益的物質。濕地因為在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方面具有強大功能,所以被譽為“地球之腎”。
2.說濕地是“生物超市”、“物種基因庫”的原因是濕地保護了生物和遺傳多樣性。濕地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濕地植被具有種類多,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點,許多自然濕地為水生動物、水生植物、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特別是水禽提供了必須的棲息、遷徙、越冬和繁殖場所。據初步統計,全國濕地中有高等植物2276 種,野生動物2000多種,濕地中的鳥類約占全國已知鳥類總數的1/3,濕地魚類1040種,占全國已知魚類的1/3。沼澤中還有許多珍稀、瀕危的動物和植物(國家林業局,2001)。對物種保存和保護物種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維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存續,篩選和改良具有商品價值的物種,均具有重要意義。濕地是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如以濕地植物密度表示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則濕地植物密度為0.0056種/km2,是我國植物密度0.0028種/km2的2倍(呂憲國等,2004)。
3.濕地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水庫”,就是因為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濕地植被還可以抵御海浪、臺風和風暴的沖擊力,防止對海岸的侵蝕。濕地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多水。一部分水積存在濕地地表,還有大量的水儲存在植物體內、土壤的泥炭層和草根層中,因此人們把濕地稱之為“天然蓄水池”或“生物蓄水庫”。
沼澤濕地土壤具有特殊的水文物理性質,土壤中草根層和泥炭層孔隙度達72%~93%,飽和持水量達 500~10000g/kg,甚至更高,每公頃沼澤濕地可蓄存2000~15000m3水量。
湖泊、沼澤濕地能夠暫時蓄納洪水,爾后緩慢泄出,從而減輕洪水威脅。濕地作為一種長期存在、有著豐富水資源的自然生態系統,往往與區域地下水含水層有直接水文聯系,當濕地水位低于周圍陸地潛水面時,就會產生地下水入流,如果濕地的水位高于周圍潛水面,地下水就會流出
濕地。
4.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因為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逐水而居,依賴濕地從事生產生活活動,孕育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即使是在發達的工業化社會,人類仍然離不開濕地。濕地為人類提供食物來源、工業原料、藥材、燃料等多種產品,還能夠提供旅游、航運等服務。濕地還為無數文人、墨客提供了創作靈感和藝術素材,濕地也是許多傳統文化和宗教的圣地。
濕地為人類提供了集聚場所、娛樂場所、科研和教育場所,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游、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觀價值。長期以來,由于濕地特有的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一直以來是人類居住的理想場所,是人類社會文明和進步的發祥地。中國有許多重要的旅游風景區都分布在濕地地區,壯觀秀麗的自然景色使其成為生態旅游和療養的勝地。城市中的水體在美化環境、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有些濕地還保留了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場所。濕地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和遺傳基因等為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對象和實驗基地。濕地保留的過去和現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進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獨特的價值。
二、內蒙古自治區濕地資源現狀
濕地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濕地生態系統的資源現狀又是如何呢?客觀地說從我國總體情況來看,自然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的趨勢仍在繼續,濕地生態系統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內蒙古自治區濕地生態系統維護現狀也是如此,自治區濕地資源豐富,總面積42450.48平方千米,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7%,列全國濕地資源第三位。在全區四大濕地類型中,河流濕地面積46.37萬公頃,湖泊濕地面積56.62萬公頃,沼澤濕地面積484.89萬公頃,人工濕地面積13.18萬公頃。
據現有資料分析,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已有147.6萬公頃濕地納入濕地保護體系,占全區濕地總面積的24.6%,部分重點濕地實施了國家濕地保護工程和濕地保護補助項目。但是,全區濕地也面臨河流、湖泊濕地沼澤化嚴重,濕地受到污染、過度捕撈、圍墾以及基建占用威脅程度加大等嚴峻形勢。
三、 內蒙古自治區濕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
內蒙古自治區濕地資源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目前,當務之急的是切實加強對濕地保護工作的領導。濕地保護是一項涉及范圍很廣的系統工程,各級政府要從法規制度、政策措施、資金投入、管理體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對這一工作的領導,搞好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廣泛宣傳濕地的生態功能與保護濕地的重要意義,宣傳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提高全社會保護濕地的意識,共同促進自治區濕地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
濕地的保護性利用,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生態系統工程,應遵循自然規律,根據自治區濕地功能類型,因地制宜進行綜合開發,把經濟活動與可更新的自然資源之間聯系起來。同時,還應把治理、保護和利用緊密結合起來,本著“誰開發誰保護、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健全對自然資源開發的法制管理,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切實維護好濕地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濕地恢復與重建
由于濕地資源遭到破壞性開發,致使許多濕地生態系統喪失其固有的結構與功能。因此,要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不同區域濕地資源的保護現狀,采取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綜合措施,如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清淤擴濕和控制污染等措施,減緩人為因素造成的濕地退化,盡可能地恢復與重建已被破壞的濕地生態系統,使濕地重新發揮其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本著統籌規劃、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的原則,建立濕地恢復與重建示范工程。
2.恢復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植被可以防止雨水對土壤沖刷和侵蝕,植物根系可直接固結土壤、盤結泥沙、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河流、湖泊、水庫不致淤塞,減緩洪水泛濫。此外,植被對湖泊的演變、沼澤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
提高植被覆蓋率是水土保持、生態重建與植被恢復的關鍵措施。根據自治區各地不同的生態條件按照生態與經濟相結和的原則,規劃防護、水源涵養、用材、經濟、薪炭等不同喬灌林種,以植樹造林、飛播造林與封山(沙)育林(草)相結合的方式增加植被覆蓋率,加強水土保持。根據自治區東西部區域差異明顯的特點,分別進行荒漠化草原、典型草原等類型的草場改良,建立以林牧結合、農牧結合為主的立體林業和立體農業。
3.改造棲息地
由于許多濕地生物物種的生境遭到破壞,其生境破碎化和島嶼化現象較為嚴重,應采取有力措施進行生態環境改造工程,以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野生生物的生存、繁衍條件。著力打造空氣清新、水質優美、可供多種生物棲息的優良生態環境,改善濕地現有容貌,提升濕地品質,增強濕地內涵。如控制水庫圈養面積, 保護水草資源;建立水禽水草保護區, 確保珍稀水禽安全越冬等。
4.防治污染
內蒙古自治區濕地的水污染較為嚴重,對濕地環境構成較大威脅。因此,一方面要采取預防措施,完善環境立法和加大執法力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那些嚴重污染環境的單位,堅決實行關閉、合并、停產、轉型、搬遷。如烏梁素海遭受農灌退水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形成烏梁素海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日積月累,烏梁素海自然環境不堪重負的歷史再不能重演;再如騰格里沙漠聚集著眾多的化工企業,這些企業不斷的向沙漠排污、處理污水,導致污水池里充滿了烏黑的化學廢水,到處充滿著刺鼻的氣味。必須下大力氣來化解這些環境問題和污染隱患;進一步加強環境監察執法,加大對重點污染案件的查處力度。對已查實的污染問題,必須要采取強硬措施和手段進行處理,特別是對一些污染問題嚴重、社會影響大的典型案件要堅決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動態監測機制,隨時掌握動態,調整措施,切實做好水土流失治理的宏觀控制工作。建立“測水灌溉”制度,對流域內要嚴格禁止排放有毒有害有機物和重金屬、農藥等污染物。必須保護灌溉水質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在農業用水季節,實行“灌時監測、測水用水”的制度,使超過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水不得灌溉農田,以保護耕地質量。
另一方面要采取積極的治理措施,對已受到污染的濕地,實施綜合治理。許多水生植物能夠在其組織中富集重金屬,從而參與金屬解毒過程,如蘆葦已被成功地用來處理污水;通過技術革新、種植業調整,改變依靠化肥、農藥和除草劑來增加農業收入的狀況,以減輕農業水源對濕地的污染。
5.加快濕地保護區建設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是保護濕地資源的最有效途徑,要加大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力度,根據自治區濕地資源狀況,盡快分區建立一批濕地保護區。對其中面積較大、物種較為豐富的濕地要抓緊劃建國家級、自治區和盟市級濕地保護區。對已建立的濕地保護區應提高保護水平,積極創造條件申報國家級自然濕地保護區和爭取列入國際重要濕地。
除此而外,還應該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不具備條件劃建自然保護區的,也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濕地保護小區、各種類型濕地公園、濕地多用途管理區或劃定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等多種形式加強保護管理”。自治區已有很多地方在興建濕地公園,為濕地的動植物重建濕地生境。由于可以從旅游活動中獲益,濕地公園的建設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和投資者保護城市及其周邊濕地的積極性。
6.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
政策和法制體系是有效保護濕地和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建立行之有效的濕地管理的經濟政策體系對保護自治區濕地和促進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根據濕地資源保護的實際需要,建立濕地保護區和合理利用示范試驗區,使濕地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以及濕地獨特的生態系統受到有效保護;建立起完善的濕地自然保護區網絡體系和管理機制;使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具備完善的保護和管理設施,有效保護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
通過調查、評價和專家論證,科學評估內蒙古自治區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潛力,確定每類濕地可承受的最大開發利用限度,確定可優先利用的重要經濟類型的濕地資源、劃定利用類別、確定濕地合理利用開發強度及方法,對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作出相應規劃;試行天然濕地資源開發許可制度。
選擇不同類型濕地,因地制宜進行合理利用示范區建設,開展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優化模式的試驗示范,提供資源有效利用的途徑、優化利用模式、應用技術和管理技術,為不同生態類型的濕地合理利用提供可資借鑒、推廣的示范模式。
建立完善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技術推廣管理機制和組織體系,廣泛開展濕地保護、濕地資源合理利用、濕地綜合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推廣與交流。
積極拓寬濕地保護資金投入渠道。積極爭取中央對自治區濕地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投入,各級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也要盡其所能地增加對濕地資源保護和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投入。推進濕地旅游資源合理利用的健康發展,同時,還要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爭取國際組織援助,強化濕地保護區建設。
(本文作者單位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