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青
“這個項鏈是我自己繡的,你喜歡嗎?”見我特別注意她胸口的花鎖,她很自然地走過來,輕輕介紹。花鎖是棉麻材質,圖案為純手工刺繡,清雅的羊角花在小小鎖片中盛放,活靈活現。
這個手巧的姑娘叫王丹青,最善于制作這種手繡首飾。在她的工作室中,我見到了這些精致的飾品:萌萌的“幸福馬”車掛、可愛的“羊丟丟”項鏈……經她的手,羊會害羞,馬會賣萌,各種圖案生動活潑。喜歡小動物的她,將它們卡通化,做成飾品貼身跟隨。
細看之下,發現刺繡風格很像苗繡。“應該說有各個民族刺繡的成分。”她說,“小時候看電視,每每見到少數民族姑娘,都挪不開眼,她們的衣服真漂亮。”后來,她考到貴州民族大學,得以學習專業的民族文化,更是有機會見到各種少數民族衣裙。接觸得多了,她發現少數民族服裝大多是刺繡的,且造型奇特,想象豐富,色調強烈,這不就是自己一直追尋的東西嗎。
為了深入了解民族刺繡,她去貴州苗寨看苗繡、去臺江看破線繡、去三都看馬尾繡、去肇興看侗族刺繡……直到2012年,無意間和朋友聊起將傳統民族刺繡與現代首飾相結合,才想到可以用民族刺繡做點什么。
說干就干,她立刻成立“王的手創”工作室。工作室就她一個人,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完成,作品大多是民族刺繡首飾。“就是用繡線在麻布上刺繡,創作出可以佩戴、適合年輕人審美的飾品。”王丹青說。
刺繡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沉淀的是心血和光陰,枯燥在所難免,王丹青卻很享受:“我喜歡這種全身心靜止下來的感覺,一盞臺燈,一杯清茶,一段樂曲,加上我喜歡的刺繡,這樣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