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野
多排螺旋CT后處理技術在骨關節創傷診斷中的應用研究
張野
目的 評價分析多排螺旋CT后處理技術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蓋法重建(SSD)和容積重建(VR)在診斷骨關節創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分析214例骨關節創傷患者的數字化X射線攝影(DR)平片檢查結果(對照組)和多排螺旋CT掃描并進行MPR、SSD和VR三種后處理技術的檢查結果(試驗組), 比較兩種方法的骨關節骨折檢出率。結果 所有214例患者均經臨床確定骨折診斷286處, 其中應用DR平片檢查的對照組檢出骨關節骨折201處, 骨折檢出率為70.3%;應用多排螺旋CT掃描并進行后處理的試驗組檢出骨關節骨折278例, 骨折檢出率為97.2%,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應用多排螺旋CT掃描并進行MPR、SSD和VR三種后處理較DR平片檢查更能夠多方位、多角度的觀察骨關節改變, 能夠清晰的顯示骨折部位的三維立體關系, 有助于直觀高效的發現微小骨折改變, 顯著的提高影像學檢查診斷的準確性, 為臨床治療提供幫助, 大大的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 是目前最有效的診斷骨關節創傷的無創技術手段, 應用前景廣泛。
多排螺旋CT;圖像后處理;骨關節創傷
骨關節創傷是外科系統的常見疾病, 準確的影像學診斷可為臨床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可靠的依據。傳統的DR平片檢查作為骨關節創傷的最常用檢查診斷方法, 但是發生漏診的幾率、造成病情延誤和導致醫患糾紛的風險較高, 成為目前影像診斷中有待解決的難題之一[1]。相關的國內文獻報道,多排螺旋CT成像技術的發展和后處理技術的應用, 通過其薄層掃描、高分辨率掃描和后處理技術應用的優勢, 使得其在骨關節創傷的診斷中應用越來越廣泛, 顯著的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 減少漏診以及誤診的發生, 已經替代DR平片檢查成為診斷骨關節創傷的首選檢查方法[2]。現回顧分析并比較2011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214例骨關節創傷患者應用DR平片和多排螺旋CT掃描并進行后處理診斷的準確性, 總結歸納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以2011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214例骨關節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12例、女102例,年齡24~70歲, 平均年齡(41.6±20.4)歲;病因:肇事傷64例, 墜落傷78例, 暴力擊打傷52例, 跌倒傷20例;部位:四肢82例, 肋骨61例, 脊柱30例, 骨盆29例, 頜面部12例,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疼痛、腫脹以及畸形改變。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首先行DR平片檢查(對照組), 然后行多排螺旋CT掃描和圖像后處理(試驗組)。
1.2 研究方法 應用16排螺旋CT機(德國SIEMENS公司生產)進行常規容積掃描, 掃描參數為:管電流220 mAs, 管電壓120 kV, 層厚2.4 mm、層間距5 mm, 螺距0.9。將得到的原始橫斷面數據傳至后處理工作站進行重建, 層厚為0.75 mm、間距為0.5 mm, 再進行MPR、SSD和VR三種后處理,由兩名經驗豐富的影像診斷醫師進行診斷, 并與DR平片診斷結果相比較。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214例患者均經臨床確定骨折診斷286處。其中應用DR平片檢查的對照組檢出骨關節骨折201處:四肢86處,肋骨58處, 脊柱25處, 骨盆21處, 頜面部11處;發生漏診85處骨折:下頜骨6處, 踝關節骨折5處, 鼻骨骨折12處,肋骨骨折6處, 篩竇骨折9處, 恥骨骨折5處, 寰樞椎骨折5處, 腕骨骨折7處, 髁間嵴骨折6處, 肩胛骨骨折4處, 脊椎橫突骨折7處, 鎖骨骨折5處, 髖臼骨折8處;骨折檢出率為70.3%。應用多排螺旋CT掃描并進行后處理的試驗組檢出骨關節骨折278處:四肢98處, 肋骨76處, 脊柱45處,骨盆42處, 頜面部17處;發生漏診8處骨折:肋骨骨折2處,鼻骨骨折2處, 篩竇骨折2處, 髖臼骨折1處, 寰樞椎骨折1處;骨折檢出率為97.2%。兩組的骨折檢出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傳統的DR平片檢查對解剖結構復雜部位存在的細小骨折或者隱匿性骨折往往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 而多排螺旋CT能夠在一次掃描中得到不同層面的圖像, 從而明顯的增強了空間分辨率和容積分辨率[3]。后處理技術是一種通過將掃描得到的原始圖像數據進行剪薄處理再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重建的技術, 其具有顯示三維解剖圖像或者所選平面的二維解剖圖像, 從而立體的顯示骨關節的影像, 有利于從不同角度和方位來判定骨關節創傷的情況, 清晰的顯示骨折線的走行、移位程度和分離程度, 有助于發現軟組織損傷狀況和細小的骨折碎片[4]。相關的研究表明[5], MPR是一種從矢狀位、冠狀位以及斜位的二維平面圖像顯現骨折細節方面的變化,卻缺乏立體觀察的重建方法;SSD是一種將容積數據中的表面數據進行處理實現立體感較強的三維圖像, 尤其在關節面的結構顯示中最為突出, 但其受閾值高低的影響較為明顯,對未發生移位的細小骨折片容易遺漏;VR是一種可以將三維立體圖像進行隨意分割和旋轉的方法, 能夠清晰顯示骨折的空間立體變化, 在復雜骨折的診斷中作用較大。通過將不同重建圖像的特點相結合, 具有豐富影像診斷經驗的醫師能夠準確的診斷各種復雜的、隱匿性骨折, 減少了遺漏診斷和誤診的發生, 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在本組試驗比較中, 試驗組應用多排螺旋CT掃描和重建后處理技術骨折的檢出率97.2%顯著高于對照組應用DR平片70.3%的骨折檢出率, 獲得與姚國龍等[6]相同的結論,表明多排螺旋CT掃描和MPR、SSD以及VR三種后處理技術在復合骨折以及隱匿性骨折的影像學診斷中應用價值較高, 能夠減少漏診和誤診的發生, 顯著的提高診斷準確性。
綜上所述, 應用多排螺旋CT掃描并進行MPR、SSD和VR三種后處理較DR平片檢查更能夠多方位、多角度的觀察骨關節改變, 能夠清晰的顯示骨折部位的三維立體關系,有助于直觀高效的發現微小骨折改變, 顯著的提高影像學檢查診斷的準確性, 為臨床治療提供幫助, 大大的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 是目前最有效的診斷骨關節創傷的無創技術手段,應用前景廣泛。
[1] 王益茹, 路萍, 裴正華.多排螺旋CT與圖像后處理技術在外傷骨折中的診斷價值.中國臨床研究, 2012, 25(11):1103-1104.
[2] 席建平, 樊建平.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骨關節創傷性骨折中的應用價值.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3, 22(3):220-221.
[3] 何菱, 李國暉, 楊燕, 等.多排螺旋CT后處理技術在骨關節創傷中的診斷價值.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36):517-518.
[4] 謝志駿, 任永祥, 區攜樂.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在創傷性骨折診斷中的應用.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35):95-96.
[5] 姚昆琛, 劉星博, 邊雪峰.螺旋 CT 三維重建技術在骨關節創傷中的應用價值.中國現代醫生, 2012, 50(34):79-80.
[6] 姚國龍, 鄭睿龍.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和DR在骨、關節創傷中的對比體會.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2, 21(4):227-2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021
2014-10-11]
113008 撫順礦務局總醫院醫學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