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勝
(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失眠,又稱“不寐”,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失眠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和心理負擔。在臨床實踐中筆者發現,失眠患者多在心俞、肝俞穴位附近有病理反應點,通過解結針法進行治療,取得顯著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患者某,女,25歲。因反復失眠1年余來診。患者1年多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入寐困難,當時患者未予以重視,失眠癥狀時有反復,進行性加重。現癥見:神清,精神較差,心煩易怒,夜寐差,常于凌晨3點后方能入睡,納一般,二便調,舌紅,苔黃膩,脈弦細數。既往體健。查體:背部雙側豎脊肌第5、9胸椎棘突下水平處可觸及條索狀結節,壓之有酸脹感。心肺聽診未見異常。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西醫診斷為神經衰弱癥,中醫診斷為不寐(肝火擾心證)。
采用華佗牌0.35mm×50mm毫針,取穴:心俞、肝俞,行解結針法。解結針法具體操作方法:局部嚴格消毒,戴無菌手套,右手持針,左手觸摸背部,尋找條索狀結節,在其中間及起止處各取一點進針,進針后針尖穿刺到該結節對側,針尖下無觸電感及血管搏動感時,將肌纖維縱向分離,然后把針退到肌肉中層,橫行挑斷部分肌纖維,如有出血,壓迫針孔片刻,待無出血后迅速出針。解結后刺絡放血,戴無菌手套,常規消毒局部皮膚,用8號針頭快速點刺曲張小靜脈點或結節點,令其出血,用2號罐閃罐法拔罐,留罐5min,出血5~10mL。以上治療每周1次。
治療3次后患者睡眠明顯好轉,能在12點前入睡,偶有失眠。繼續治療4次后患者睡眠完全恢復正常,背部豎脊肌條索狀結節消失。
《內經》認為不寐是邪氣客于臟腑,衛氣行于陽,不能入陰所致。病機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一為陰虛不納陽,一為陽盛不入陰。其病位主要在心,與肝脾腎密切相關。因心主神明,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故本病治療以補虛瀉實、調整臟腑陰陽為原則。本例患者平素心煩易怒,肝氣失于調達,經絡不通而成結。火為木之所生,母病及子,加之氣郁化火,上擾心神,心主神明,神不安則不寐。有諸內而形諸外,故可在心俞、肝俞部位表現為相應的“結”,治病求本,經解結針法治療后,經絡恢復通暢,邪祛正安,則諸癥消失。
正常的氣血結聚不能為病,邪氣壅聚則為病為“結”,此時方可考慮“解結”。“結”在《內經》中多次出現,《靈樞·刺節真邪》云:“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蔡民[1]認為“橫絡”之為“結”為病,是邪氣壅聚,不只是表面充盈的血絡,亦可以是經筋損傷等引起的粘連條索,也可為六淫、七情、外傷等引起的濕痰瘀血而造成經氣不通。人之氣血在脈管流行,順流不息,如環無端,才能充養周身臟腑、皮肉筋骨,保持陰陽平衡,若氣血流通不暢,瘀積于脈絡,臟腑四肢百骸得不到濡養,則產生多種多樣的病理癥狀。
解結是董氏針灸的常用針法,其理論基礎來源于經筋刺法,基于“菀陳則除之”原則,以通為用,以通為調理,在人體皮部經脈之“結”處松解粘連和刺絡放血,以達到疏通經氣、清除瘀滯之目的,使氣血流通,代謝有害物質得以清除,以保證經氣流暢無阻,臟腑四肢百骸得以滋潤而功能旺盛,疾病乃除,正如《靈樞·經脈》云:“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1]蔡民 .解結淺探[J].內蒙古中醫藥,2012,23: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