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慧
(山東省聊城市中醫醫院,252000)
小兒落枕是小兒科臨床多見病和常見病,尤其對3~8歲兒童較常見,本病雖為常見病,但治療的有效方法較少,治療病程較長,嚴重影響著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也給家長帶來不少麻煩。筆者自2012年以來,用推拿的方法治療小兒落枕20例,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患兒20例,均為門診病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齡3~7歲,平均4歲;病程3~15d,平均5d。20例均無明顯外傷史,有咽部感染史者9例。20例均無頸髓壓迫癥狀,寰椎和樞椎脊突、橫突觸診無明顯異常位移。X線片示,無明顯寰樞椎半脫位指征。
推拿治療:①患兒均取仰臥位,不枕枕頭,以放松頸部肌肉為佳。醫者在患兒頸部疼痛側(凸側)交替用按揉法自上而下交替施術,對于凸側最高點作為重點,可重點用力施術。醫者另一手拇指與余四指分開,四指指尖按壓在患兒健側肩部,拇指按在患兒健側大約乳突處,拇指與余四指相對用力,以使患兒頭頸部仰臥正位為目的,配合另一手的按揉施術。整個過程,醫者的施術要以患兒能耐受為度。②健側臥位,枕頭高低以患兒頸、胸椎成一直線為度。患側(凸側)朝上,醫者拇指按壓在凸側最高點,醫者另一手掌根按壓在拇指上作為輔助用力,以患兒能耐受為度,反復按壓約2min。③姿勢同上,醫者一手拇指按壓在患側最高點,另一手托住健側面頰部行旋轉扳法,以患兒能耐受為度,勿強求彈響聲。5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d,再行下一療程治療。
用正骨水(廣西玉林制藥)外擦痛側,面積可稍大,可包括患側頸部肌肉、斜方肌。每日擦5~6次,5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d,再行下一療程治療。
患兒頸部畸形嚴重,恢復較慢者,可配合頸托固定輔助治療。
療效標準。痊愈:癥狀完全消失,頸部無畸形,活動自如,生活、學習無任何影響。好轉:癥狀基本消失,頸部活動基本正常,日常學習生活中偶爾受限。有效:癥狀減輕但未完全消失,頸部活動輕微受限,日常學習中輕度受限。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結果:20例患兒經治療1~3個療程后,痊愈17例,好轉1例,有效1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5%。
小兒落枕屬中醫學“傷筋”范疇,以頸部肌肉疼痛、畸形、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患兒多頸部歪斜,疼痛難忍,頸部患側多為凸側。多因感受風寒,或患兒白天疲勞過度,晚上睡覺姿勢不當,或咽部有感染史未完全痊愈,或頸部扭傷而發病。外因致患兒頸部經脈氣血受阻,氣血運行不暢而致頸部經脈氣滯血瘀,故產生疼痛,是為不通則痛。本病治療若不及時,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多遺留患兒頸部畸形,影響患兒的生活。推拿治療本病,以糾正頸部畸形、止痛為目的。起到了舒經活血、理筋整復的作用,因多數患兒畏痛,所以取仰臥位治療可使孩子心身放松。一手拇指與四指分開著力于患兒肩部和乳突位置,使頭頸盡量呈仰臥頭正位,起到了整復作用。另一手的拇指和余四指交替按揉患兒頸部痙攣的肌肉,以舒經活血、止痛。小兒頸部關節活動度較大,肌肉較松馳,利于整復和理筋,健側臥位著力于凸側最高點,利于小關節的整復,使骨正,骨正則筋柔。拇指按壓凸側最高點,另一手托面頰部,行旋轉扳法,以使骨正筋復。對于久治療效較差者,可配合頸托固定,以矯正患兒頸部畸形。治療完畢,以正骨水外擦患側,以行氣血,通經絡,柔筋脈,利于疾病的康復。小兒臟腑清靈,經脈氣血旺盛,筋脈柔和,通利。所以病情簡單,病機較單純。治療得當往往得心應手,效如桴鼓。推拿手法配合正骨水外擦患部,大大縮短了病程,不失為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另外,小兒寰樞關節半脫位也可試用本手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