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媛媛
護理干預降低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率的作用研究
武媛媛
目的 探討分析護理干預在降低婦產科患者圍手術期感染中的效果。方法 94例婦產科患者均行手術治療,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47例。其中對照組給予圍手術期常規護理, 研究組給予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患者感染發生率。結果 研究組患者圍手術期感染發生率為4.3%(2/47), 顯著優于對照組的12.8%(6/4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839, P<0.05)。結論 對婦產科圍手術期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防控各類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 降低感染發生率。
婦產科;感染;圍手術期;護理干預;預防
對于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甚至保守治療無效的婦科疾病,如卵巢癌、卵巢囊腫、子宮肌瘤以及自然分娩困難的產婦,手術治療可有效消除臨床癥狀, 解除患者痛苦[1]。但由于婦產科手術創傷較大、女性病理生理解剖復雜, 術后感染難以完全避免, 增加了患者治療周期[2]。圍手術期合理使用抗生素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感染發生, 但由于耐藥菌的不斷增多, 使其失去了原有作用。護理干預可以對圍手術期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早期發現和干預, 最大程度的減少感染發生, 在預防感染的發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作者對本院部分婦產科手術患者采用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干預, 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收住本院婦產科的9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年齡18~56歲,平均年齡(32.4±4.6)歲;其中產科24例, 婦科70例;手術類型:卵巢癌根治術18例, 陰式子宮切除術22例, 全子宮切除術26例, 剖宮產術24例, 其他4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47例, 兩組患者年齡、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圍手術期加強病情監測, 定時測量患者呼吸、體溫、血壓以及脈搏等生命體征, 對患者綜合狀態進行評估, 密切觀察有無感染征象并及時給予對癥處理。
1.2.2 研究組給予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包括:①術前護理:術前多與患者進行交流, 因患者大多對自身疾病不了解或不能夠全面進行認識, 對手術存在一定的恐懼心理。因此, 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進行語言溝通, 詳細講解疾病的大致治療方案, 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 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心態[4]。術前完善各項檢查, 觀察患者有無低蛋白血癥、免疫性疾病以及貧血等, 營養不良可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 易發感染[5]。術前根據要求禁飲食。術區備皮, 保持手術區域潔凈, 防止微生物滋生。需經陰道手術的患者術前1 d或手術當天需沖洗陰道, 必要時術前灌腸1次。術前進行藥物過敏性檢測, 術前1 d預防性使用抗生素。②術中護理:術中嚴格無菌觀念, 無菌操作, 護理人員與醫師做好配合,減少手術時間。對于手術時間較長者, 術中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③術后護理:術后應對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 因手術可造成陰道菌群失衡, 引發感染, 因此, 術后積極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降低感染的發生幾率。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肢體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 增加機體抵抗力。囑患者家屬每天使用溫水擦洗患者身體, 尤其對外陰部要重點擦洗, 防止致病微生物滋生。術后加強營養, 以高營養、高蛋白食物為主, 適當增加纖維食物攝入量, 增加腸道蠕動,防止便秘。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相同手術方式患者感染發生率以及兩組總感染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住院期間, 不同手術方式的患者發生感染情況分別為:卵巢癌根治術1例, 陰式子宮切除術1例, 全子宮切除術0例, 剖宮產術0例, 總感染發生率為4.3%(2/47)。而對照組則分別為:卵巢癌根治術2例, 陰式子宮切除術3例, 全子宮切除術1例, 剖宮產術0例, 總感染發生率為12.8%(6/47), 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7839, P<0.05)。
女性生理結構較為復雜, 病種繁多, 臨床上多種婦科疾病, 如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子宮肌瘤以及卵巢囊腫等疾病多需手術治療, 加之目前剖宮產比例不斷增加, 婦產科患者手術比例呈升高趨勢。婦產科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 其年齡跨度較大, 圍手術期極易發生感染。導致婦產科患者圍術期感染原因主要可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類:①內源性:患者長期經受疾病折磨, 身體營養狀態較差, 抵抗力較弱;部分患者年齡較大或處于妊娠期, 機體免疫防御功能相對較弱, 對致病微生物的侵襲無較強的抵御能力, 手術創傷造成機體抵抗力進一步下降, 因此易發感染。②外源性:a.女性陰道內微生物或寄生蟲等可因術后患者身體機能的改變而發生菌譜變化, 具有較強毒性的致病微生物侵入機體后,可增加感染的風險。b.手術準備不足, 手術器械未達到滅菌標準可造成醫源性感染。c.手術創面的缺氧環境是厭氧菌良好的生長條件, 厭氧菌引起的組織壞死進一步促進感染的發展。抗生素雖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控制感染, 但由于近年來抗生素的濫用, 耐藥菌類型不斷增加, 導致抗生素效果欠佳。
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消除感染的危險因素, 有效控制圍手術期感染的發生。作者對本院部分婦產科手術患者對比研究發現, 采用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干預的患者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 表明綜合護理可降低圍手術期感染的發生率。其中術前心理干預消除了患者恐懼情緒, 對患者進行術前病情評估可早期發現患者有無營養性或免疫性疾病, 早期給予干預。術中嚴格無菌操作, 進一步消除感染發生的環境。術后清潔身體、增加營養、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防止致病微生物滋生, 增加血液循環, 增加局部抵抗力。
綜上所述, 綜合護理干預在圍手術期各個方面對感染進行防控, 有效地減少了患者圍手術期感染的發生率, 效果滿意。
[1] 王淑芳, 陳靜, 麥子青, 等.護理干預在婦產科圍手術期預防感染的應用效果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3):3318-3322.
[2] 歐海恩, 謝東.婦產科圍手術期危險因素分析的預防作用.中國醫藥導刊,2012,14(9):1628-1629.
[3] 高云飛, 余艷紅.剖宮產近遠期并發癥及其防治.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3):163-165.
[4] 楊萍, 李曉華, 江瀟菊, 等.淺談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 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8):764-765.
[5] 羅海蘭. 婦產科圍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現代醫藥衛生,2014,30(22):3458-345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157
2015-02-02]
471000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