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博,黃沖平
(1.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58;2.象山縣政府辦公室,浙江象山 315600)
象山縣休閑漁業發展模式和經驗
鄭 博1,2,黃沖平1*
(1.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58;2.象山縣政府辦公室,浙江象山 315600)
調查象山縣休閑漁業及其發展現狀,總結近年來在漁家樂旅游產業方面的突出成效及顯著變化,主要發展模式和先進經驗,以期為加快我國濱海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象山;休閑漁業;模式;經驗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濱海旅游業的興起,象山縣的休閑漁業也隨之迎來新的機遇。進入新世紀以來,象山縣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獨特的區位優勢、濃厚的海洋文化,提出了創建旅游強縣,打造休閑象山的戰略部署,建立了“東方不老島,海山仙子國”的旅游主題形象,不僅改善了象山縣漁村的經濟面貌和產業特色,更促進了當地漁民轉產增收。目前,全縣建成松蘭山度假區、中國漁村、石浦漁港古城等多個有較高知名度的休閑漁業旅游景區,擁有以餐飲為主、涉及漁事活動、觀光的休閑漁家樂63家,實現年營業額5 800萬元以上,成功創建省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2家。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當時我國海洋捕撈能力的快速發展,東海、黃海以及南海等近海漁業資源急劇萎縮。1995年我國開始對黃海、東海進行休漁期禁捕,1999年開始黃海、東海、南海同時實行休漁期制度。休漁期制度的實施是恢復海洋漁業資源的必要措施,但同時也提出了漁民轉產轉業的課題。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各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象山縣如何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原有漁業資源和基地的優勢,及時發展休閑漁業,并以此發展漁農區鄉村旅游業,成為推動象山經濟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選擇。經過10多年的發展,象山休閑漁農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建成了一批以休閑漁農業為基礎的景區,有力地促進了漁農民的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展。象山縣休閑漁業內容廣泛,經營模式多樣,發展模式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1.1 休閑海港模式
象山縣歷來具有突出的港灣資源優勢,特別是位于穿山半島與象山半島之間的象山港,東臨太平洋,本身是一個由東北向西南深入內陸的狹長形半封閉型海灣,全港最大縱深達60 km,港深水清,不僅是理想的深水避風港,而且也是理想的休閑港灣。石浦漁港則是象山港的精華,與象山古城融為一體,具有豐富的漁文化。象山縣近年通過科學規劃、大力發展和不斷深挖的途徑,快速推動了生態休閑、海上運動、旅游觀光、購物品鮮等休閑海港業態經營,形成了以“游古城、觀海景、品海鮮”為特色的石浦港景區和以“休閑、運動、購物”為特色的象山港景區,使象山逐漸成為長三角地區獨具魅力的海港休閑度假區。
1.2 美麗漁村模式
為實現象山美麗漁村的跨越式發展,推進美麗海島標準化體系建設,象山縣嚴格按照“規劃先行,節約用地”的原則,聘請浙江省規劃設計院專家對縣域整體進行了高標準、高定位的規劃,并按照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政府引導,群眾參與的原則,積極推進各項建設,一批具有象山地域風情特色和融合各種漁文化的美麗漁農村脫穎而出。以被譽為“浙江漁業第1村”的石浦鎮東門漁村為例,近年來圍繞美麗漁村建設,“硬件”、“軟件”同步推進,建成了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現代新漁村。村籌資3 000余萬元,建造了8 km長的環村公路,建起了占地面積1.3 hm2的漁民休閑公園,建成了生態漁業冷庫、生態漁業碼頭、生態漁業網場、生態漁業垂釣池及生態停車場。村里還投資630萬元,建起了2 500 m2的東門菜場綜合樓和800 m2的老年公寓,全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既服務了外鄉游客,又造福了全村百姓。
1.3 風情漁俗模式
象山有6 000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漁文化、象(吉祥)文化、丹(不老)文化等八大海洋特色文化[1]。象山縣立足各村鎮特色,深度挖掘海島歷史沉淀,積極推進“一村一品”的村落文化建設,打造了象山民俗文化村、中國漁村、金沙灣狩獵度假村等外島品牌村落,實現全縣景觀度假休閑、海洋文化體驗同中存異,各具亮點。首先,興建海上餐廳等漁家美食店來突出“漁”的新味,設計符合大中城市游客生活習慣的漁家客棧來突出“家”的溫馨,策劃撒網打魚、海上垂釣、海洋競游等漁家特色活動來突出“樂”的情趣。其次,將象山海洋漁民服飾、象山漁歌、漁民號子、民間信仰、婚嫁習俗、漁區生活生產習俗、民間游藝和競技等具有象山海洋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旅游景點。再次,依托象山特色的民俗風情資源,舉辦象山開漁節等各類特色的節慶活動。精心策劃相關海洋民俗、傳統節慶活動,滿足游客體驗海洋文化、體驗民俗風情的愿望。
1.4 海濱景區模式
象山縣擁有無與倫比的海蝕地貌景觀,也是寧波市唯一擁有山、海、島、崖、灘、物、景的濱海旅游資源地區,是華東地區最具特色的休閑、養生、康療、度假基地。象山縣在先后建成松蘭山度假區、中國漁村、石浦漁港古城相關休閑漁業旅游景區的基礎上,按照“一島一特色、島島有主題”的開發模式,加大海島旅游基礎設施和特色項目的建設力度,重點推進花岙島、漁山島、檀頭山島開發。目前這些島嶼除了東南沙灘以及黃金海岸線外,還建有豪華舒適的星級酒店、琳瑯滿目的旅游品商場、驚險刺激的海上游樂園、美味可口的小吃、五彩繽紛的夜景燈光、綠草茵茵的海濱公園等設施。2013年,花岙島、漁山島、檀頭山島等海島接待游客突破10萬人次,2014年暑期,松蘭山度假區相繼策劃推出了畢業旅行季、七夕派對、婚紗秀、沙灘音樂節、世界杯女郎選拔賽等系列主題活動,開放夜游市場,推出露營、燒烤、篝火、露天電影等休閑娛樂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參與體驗。
2.1 政府引導與自主投入相結合
象山縣政府圍繞海島漁農村自然與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內涵,不斷優化休閑漁業旅游項目布局和結構,重編《象山縣鄉村旅游規劃》,指導具體區域的農(漁)家樂發展方向。制定出臺農家客棧建設實施意見,依托旅游景區、漁農產業、山海資源、民俗文化和鄉村環境,充分利用農家院落,支持漁農民自主發展“民食、民宿、民游”農(漁)家樂項目。充分利用報廢漁船,通過回購或者以船入股的方式,在石浦漁港大力開發海上休閑項目,實現漁民上岸,游客下海,先后成立以漁民入股的石浦海島休閑漁業有限公司,以工商資本為主的協順海洋旅游發展公司,2012年2家休閑漁船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800多萬元。
2.2 品牌建設與規范管理相結合
按照“保護第一、科學布局、注重特色、差異發展”的原則,象山縣政府著力推進規范管理和品牌建設。針對休閑漁業在衛生、消防、治安等方面存在的“軟肋”,縣政府提前介入和主動服務,適度降低審批標準,推行聯合踏勘,強化審批后監管,規范農家客棧管理。充分發揮旅游、食品藥品監管、衛生、消防、環保、公安、工商等責任部門及各鎮鄉、村的積極性,重點加強對經營規范、食品衛生、消防、治安、環境衛生等領域的監管。特別是旅游旺季,推行重點整治與日常監督檢查相結合,對檢查出的問題要求業主立即整改,全力營造農家客棧安全、衛生的經營環境。同時,根據農家客棧發展前期規模上的“散、小”,管理服務上的“亂、差”等現狀,引導建立“公司+農戶”經營體制,并探索建立行業自律機制,發揮社會團體、行業協會的宣傳與監督作用。此外,開展象山縣家庭旅館示范戶建設,強化示范引領作用,開展農民素質培訓,全面規范農家客棧經營行為,實現全縣各農家客棧明碼標價,在象山濱海旅游的整體品牌下,樹立社會團體、行業協會的個性品牌。
2.3 媒體宣傳與網絡營銷相結合
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全方位打造網絡品牌宣傳模式,通過第三方預定網絡、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加大網絡營銷力度,強化品牌建設。整合各大景區門票、酒店客房、旅行社線路、農家客棧、旅游商品等,包裝推出松蘭山景區、石浦休閑捕魚、黃金海岸大酒店等10多個景區和酒店20余個象山自由行特惠套餐產品、門票秒殺等特價促銷活動。聯合八爪魚、攜程網、騰訊、驢媽媽、悠哉網建立全年合作伙伴關系,在八爪魚、百度搜索等在線旅游官方網站首頁投放形象廣告,還通過各大微信、微博、手機報等新媒體平臺宣傳團購活動,引發網友熱議、營造熱門話題。2014年寧波市上半年度旅游抽樣調查報告顯示,象山縣濱海體驗旅游產品選擇率提高10%、海島度假旅游產品選擇率提高45%,環港休閑捕魚產品選擇率提高100%以上。
2.4 象臺合作與擴大開放相結合
象山縣與臺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通,全縣臺屬和在臺同胞近4萬人。石浦港歷來是對臺交流的重要口岸,近年已累計接待臺灣漁民10萬人次,對臺漁業勞務輸出8 000余人次。“石浦-富崗如意信俗”是迄今唯一涵蓋兩岸共同民俗漁文化的國家非物質遺產項目。作為長三角距離臺灣最近、發展對臺小額貿易最早、口岸基礎條件最好的地區,象山縣全面推進海洋綜合開發與保護試驗區、浙臺(象山石浦)經貿合作區等“兩區”建設,象臺兩地農漁業交流不斷往縱深方向發展。2012年臺灣石斑魚中轉基地項目落戶,2013年與臺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2014年承辦了兩岸漁業產業項目合作對接會,起草了“整合優勢資源、擴大合作領域、推動兩岸漁民享受同等待遇”等8條內容的共同倡議書。同時,象山縣加快一類口岸開放步伐,創新海關監管模式,開放臺灣企業或臺胞對指定海島進行旅游及綜合開發,爭取設立綜合保稅港區和臺灣商品離島免稅區。
象山縣發展以餐飲住宿為主,涉及漁事活動、觀光文化等主題的特色休閑漁業經營模式,這種新型休閑漁業的發展為象山縣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的轉變,使得象山旅游吸引力不斷提升,旅游收入顯著增加;促進了漁農區旅游資源和配套設施的完善;豐富了休閑漁業的內涵,促進了濱海漁業旅游品牌的形成;提高了休閑漁農業管理水平,促進了規章制度的完善。憑借休閑漁業特色發展模式,未來象山縣將會不斷提高海洋產業的檔次和水平,走出具有象山特點的海洋經濟發展道路。
[1] 陳書嫻.休閑觀光農業導入文化創新的思考[J].浙江農業科學,2012(9):1337-1340.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937.3
A
0528-9017(2015)03-0416-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342
2014-12-15
鄭 博(1984-),男,浙江象山人,從事現代農業管理研究工作。
黃沖平(1963-),男,江蘇啟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現代農業及其管理研究工作。E-mail:hcPing@zju.edu.cn。
文獻著錄格式:鄭博,黃沖平.象山縣休閑漁業發展模式和經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3):41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