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娟,裴豪杰,黃 瓊,高 婷
(浙江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滁州市耕地變化及驅動力分析
詹文娟,裴豪杰,黃 瓊,高 婷
(浙江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耕地利用變化是土地利用變化研究的核心與熱點問題,驅動力研究則是耕地利用變化研究的難點和重點。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為例,在分析其耕地利用動態變化特征的基礎上,對影響滁州市耕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因子進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驗證。研究表明,影響滁州市耕地利用變化的主要社會經濟因子是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與政策等。
耕地變化;驅動力;滁州市
滁州市地處安徽省最東部,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年糧食總產量約占到安徽省的1/7,年輸出商品糧總量約占到安徽省的1/3,商品率超過60%,被譽為“安徽第一糧倉”。近年來,受城市化、工業化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滁州市耕地數量不斷變化。及時掌握耕地資源的數量及其變化趨勢,深入分析耕地面積變化的驅動因子,對于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商品糧生產供應等具有重要意義[1]。
滁州市位于31°51'-33°13'N,117°09'-119°13'E,總面積13 398 km2,市域面積在安徽省排第三。其中,市轄區面積為1 399 km2,占總面積的10.4%。全市總人口445.2萬,其中市轄區人口約52.7萬,約占全市總人口的11.8%。
滁州市位于江淮之間的丘陵地帶,跨長江、淮河2大流域,地勢總體上西高東低,地貌以丘陵、崗地和平原為主,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氣爽,冬季寒冷少雨。年平均氣溫15.4℃,年降水量1 035.5 mm。滁州市位于梅雨區,梅雨期長達23 d。年日照總時數2 073.4 h。無霜期達210 d。
2.1 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2001-2012年安徽省統計年鑒。
2.2 分析方法
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2001-2012年滁州市耕地變化及其驅動力機制。具體為:根據各年的耕地面積分析滁州市耕地資源的動態變化;選擇能夠反映人口增長、經濟發展以及政策變化的各項指標,構建影響滁州市耕地動態變化的驅動力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響耕地動態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
3.1 耕地利用變化
從圖1可以看出,2001-2005年滁州市耕地面積從41.60萬hm2減少到38.91萬hm2,減少了約2.69萬hm2,至2005年,耕地面積降至近10年來最低值。其中,2001-2003年滁州市耕地面積迅速下降,隨后在2003-2005年,耕地減速變緩。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民建設用地、企業廠房縣市開發區的建設占用了大量耕地。據統計,1998-2005年間滁州市每年新增的城鎮建設用地中有半數以上原為耕地,且所占用的耕地大多數為城鎮周圍地區的高產良田[2]。另外,災害損毀、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退耕等也會影響耕地數量。2005年后,國家加大了對耕地的保護力度,滁州市耕地面積從2005年起開始緩慢回升,2011年和2012年耕地數量分別為40.71萬,40.76萬hm2,接近2001年水平。
從人均耕地面積來看,2001-2003年下降較快,2003-2009年人均耕地面積呈現緩慢減少的趨勢,至2009年以后人均耕地才開始略有增長。

圖1 滁州市耕地變化的趨勢
3.2 耕地變化驅動力分析
3.2.1 驅動因子選取
由于影響耕地利用變化的因素錯綜復雜,因此在研究時選擇的因素既要全面又要避免重復,但指標過多又會影響到分析問題的難度和復雜性。本文根據主成分分析的要求及現有資料,從2001-2012年數據資料中選取8個分析因子,分別為年末總人口(x1,萬人)、農業人口(x2,萬人)、糧食單產(x3,t· hm-2)、公路通車里程(x4,km)、農民人均純收入(x5,元)、農業總產值(x6,萬元)、林業總產值(x7,萬元)和漁業總產值(x8,萬元)。其中,選取年末總人口以反映人口變化情況,選取農業人口、糧食單產、公路通車里程、農民人均純收入來反映經濟發展狀況,選取糧食單產、農業總產值、漁業總產值來反映農業結構調整的情況,選取林業總產值來反映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狀況。由于自然因子在短時間內的變化較小,而且對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不是很突出,加上相關統計數據的缺乏,難以進行定量描述,在此不作詳細分析[2]。
3.2.2 數據分析
根據安徽省統計資料,選取2001-2012年的8個變量數據作為分析樣本,通過分析得出相關系數矩陣(表1)。另外選擇了2個主成分,然后依據主成分提取特征值、主成分貢獻率與累計貢獻率(表2、表3)。

表1 滁州市耕地變化驅動力變量相關系數的矩陣

表2 特征值及主成分的貢獻率

表3 主成分分析的結果
3.2.3 驅動因子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選取的8個因子間互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其中,x1與x4,x5,x6,x7,x8,x5與x6,x7,x8,x6與x7,x8,x7與x8的相關系數都超過0.90。從表2可以看出,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累積貢獻率達76.885%和87.16%,符合主成分分析的要求。從表3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體現了農業總產值、漁業總產值、年末總人口、農民人均收入與耕地數量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說明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對耕地數量變化的影響很大。從第2主成分中可以看出,農業人口和糧食單產與耕地數量之間存在較大的相關性,說明農業結構調整對耕地數量變化也有一定的影響。綜上,影響耕地數量變化的驅動因子主要為人口的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以及國家政策等。
人口增長的影響。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主成分1中,年末總人口所占比重達0.972,比重最大,說明滁州市人口增長是影響耕地變化的一個主導因子,對耕地面積的變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及農民收入的提高,大量農村人口向滁州市遷移,推進了城鎮的快速發展,城鎮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新修道路、住房、工廠等大量占用城鎮周邊地區的耕地,導致耕地甚至是高產良田被永久占用。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雖然滁州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但人口基數仍然很大,人口一直處于增長狀態,對耕地的需求也在增多,最終導致人均耕地不斷減少。由此可以看出,人口的增長是耕地減少的一個重要的驅動因子。
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從主成分1中可以看出,社會經濟發展對耕地變化也有較大的影響。滁州市在改革開放初期,城鎮發展曾盲目擴大,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之后,國家加大了對滁州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引進了大批項目,又占用了許多耕地[3]。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滁州市交通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據統計,截至2012年,滁州市境內公路通車里程累計已達到17 238 km。同時,農村的“村村通水泥路”項目已啟動,屆時滁州市將形成較為密集的多級公路網。這些交通建設也占用了不少耕地。
農業結構調整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結構不斷調整,由單一的種植模式向多元結構轉變[4],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也必然會影響耕地面積的變化。
政策的影響。如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政府要求在不適宜耕種的地方退耕還林還草,這就會引起耕地的減少;再如,為了保護和擴大基本農田的面積,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情況下,政府鼓勵農戶盡可能多的開墾荒地,這就促進了耕地數量的增加[5]??傮w來看,2010年以后滁州市耕地的增加,主要得利于國家政策。
2001-2012年,滁州市的耕地數量由多到少,之后不斷回升,基本上保持了一種動態的平穩,耕地總面積大體保持在40萬hm2左右。引起當地耕地數量變化的主要驅動力有人口數量、社會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以及政策等。
[1] 葛向東,彭補拙,劉晶,等.長江三角洲地耕地質量變化的初步研究:以錫山市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2,11(1):47-51.
[2] 樊小鳳,程久苗,呂軍,等.安徽省耕地變化的驅動力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08,13(19):126-128.
[3] 付小艷,陳婕,王占岐.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7):2053-2054.
[4] 楊桂山.長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數量變化的過程與驅動機制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2):121-127.
[5] 岳禧慶,黃朝禧.武漢市耕地資源動態變化及驅動力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1,17(3):58-62.
(責任編輯:高 峻)
F 301
A
0528-9017(2015)03-0409-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340
2014-11-14
詹文娟(1988-),江西豐城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第四紀研究工作。E-mail:912339127@qq.com。
文獻著錄格式:詹文娟,裴豪杰,黃瓊,等.滁州市耕地變化及驅動力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3):40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