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飛,趙鈺燕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文成農業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
徐明飛,趙鈺燕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通過對文成農業產業優勢、劣勢的現狀分析,結合其他地區發展情況,對文成農業產業的發展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同時對文成農業發展提出建議。
文成;農業現狀;優勢;制約因素;對策
文獻著錄格式:徐明飛,趙鈺燕.文成農業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1):152-15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147
文成縣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區、溫州市西南部飛云江中上游,東鄰瑞安市,南界平陽、蒼南縣,西倚泰順、景寧縣,北接青田縣,全境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2.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是傳統的農業縣區。文成縣素有溫州大后花園之稱,是中國著名僑鄉,也是大明第一謀臣劉基劉伯溫的故里,縣域面積1 292 km2,人口37萬,其中10萬華僑旅居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另有10萬在國內各地創業。
1.1 文成農業概況
文成縣作為傳統的農業山區縣,依托資源和環境優勢,積極培育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形成蔬菜、水果、茶葉、畜牧、花卉、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1],其中肉兔、紅茄、鮮食毛豆、茶葉、楊梅、早熟梨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基地已初具規模,在省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肉兔飼養量占溫州市兔飼養量的近1/3,居全省之首;初步形成以南田鎮南田片為主的高山秋茄、鮮食毛豆、黃瓜等高山蔬菜生產帶,以大峃鎮樟臺片、大峃鎮大峃片、珊溪鎮珊溪片等鄉鎮為主的大棚茄子、黃瓜、葉菜類等城郊蔬菜生產帶,以飛云江沿岸為核心的名優早茶產業帶,以百丈漈鎮百丈漈片、大峃鎮龍川片為中心的高山生態名茶產業帶,呈現鮮明的區域布局[2]。
對比浙江省其他縣市,文成縣可用農業資源少,立地條件參差不齊,交通條件制約,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頻發。但歷經縣委縣政府多年的引導,仍形成了番薯粉絲、文成素面、肉兔等全省明星特色產業。目前文成縣擁有24家農業龍頭企業,其中省級骨干龍頭企業2家,市級“百龍工程”農業龍頭企業7家;規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0家,其中國家級5家、省級5家、市級9家;已累計通過有機食品9個、綠色食品8個、無公害農產品20個、森林食品基地15個。但文成縣“三品一標”的公共品牌工作目前相對滯后,數量少,無地理標志產品。
1.2 文成農業發展優勢
1.2.1 特色農產品繁多
聞名海內外的文成番薯粉絲、文成素面和肉兔養殖,以及溫州地區有名的山區楊梅等均已是文成縣農業的特色產業。此外,還有白落地(學名銅垂玉帶草)、糯米山藥、棕櫚籽、生地、葛根、金雀花等一批美味的特色產品有待生產產業化和產品市場化。以上特色產品在省內外均屬少見,而在文成餐館一年四季均常見[3]。
1.2.2 農業產業區域布局較合理
在文成縣委農辦、縣農業局的主導下編制了《文成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2013-2017)》,根據文成縣農業當前基礎明確了平和貢茶、珊溪楊梅、黃坦庫周(水源保護區農業)、高山臺地(蔬果)、南田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園)、玉壺中藥材等6大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在原有基礎上強調了現代科技、品牌、文化、規模等重要產業要求元素。6大示范園區將全縣主要產業囊括其中,并突出了各園區的示范帶頭作用,以及領頭地位的責任與義務。另外文成還有33個特色農業精品園,分布于全縣各鄉鎮,起到積極產銷示范推廣作用。
1.2.3 農業產業技術儲備豐富
文成縣如此眾多的特色產品依靠其生產、采收、加工、保存、烹飪等環節的協調,產業技術的基礎非常扎實。如文成的花園、馬村洋、珊溪、龍川等地的素面,細如銀絲,潔白柔韌,口感好,該產品的制作是民間傳統的制作工藝。還有許多文成的特色產品配以特殊的加工技藝,在如今的大市場下被人們贊不絕口,均是文成科技儲備的寶貴財富,如肉兔養殖、番薯粉絲加工、高山反季節茄子栽培等方面省內領先。
1.3 文成縣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1.3.1 農產品產銷體系不完善
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土地、技術、農資、市場、人力、氣候、水源、交通等諸多因素的協同作用,縱觀全局不難發現,文成縣缺少鮮活農產品交易市場,產銷對接不暢,導致農產品產業規模提升難,制約了許多產業的逐步壯大。農產品采后加工銷售缺失,也是導致農產品商品率低的主要原因。農產品加工企業僅文成大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文成亨哈山珍食品有限公司、浙江雙鳳食品有限公司、浙江文成縣冰洋實業有限公司等4家規模略大,但其加工產品種類及數量均少,品種主要有茶油、粉絲、脫水蔬菜、野生果、兔肉、竹木制品等。
1.3.2 生產成本高,產品以自給為主
受勞動力、農資和農產品運輸成本高及機械化程度低的影響,文成縣農產品生產成本較平原地區高,平均約高出20%,因此在發展文成農業時需考慮到農民實際生產成本的可接受底線。據目前文成縣農產品價格調查,粗略統計田間上車價若低于2.0元·kg-1,則農戶生產積極性不高。
1.3.3 交通條件仍是瓶頸
文成山路多,通行條件差,一般只能通行20 t以內的貨車,而距離最近的溫州市場也有100 km左右,貨車需2 h行程,時間長且成本大。目前交通仍是制約文成山地農業經濟的最大因素,需綜合環境、海拔反季節等多種有利條件來共同應對。
2.1 規模化對策
引選適宜文成山地發展的果樹、山茶等品種,向緩坡地要面積,做大做強產業。將番薯粉絲、素面等加工技術工廠化,向外地訂單生產原材料;注冊文成特色農產品品種權、商標權等,對其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將品種向外推廣,突破地域限制。
2.2 農業附加值提升對策
融入文成文化、歷史和地理特殊性,從文化創意、地方特有傳統、地理標志等方面加強農業附加值的提升,促進農業從單一生產功能向生產、生態、景觀等多功能拓展,積極發展旅游、觀光、休閑農業,以及農家樂等不同類型的農業發展新模式。
2.3 重點項目引導
通過重點科技項目引導,加大對物種名稱冠名權的支持,建立地方特色品牌。激勵或引進培養本地科技人才從事本地特色農產品相關研究,重點支持文成縣科技人員和單位牽頭實施特有品種性狀及審定方面的科研項目。如白落地、生地、棕櫚、金雀花等系列品種生產種的審定和商品名的冠名[4]。
部分農產品與文化組合還可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現永久權保護及源源不斷的回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非遺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浙江的嘉善田歌、江蘇六合豬頭肉等均受益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源不斷的帶動農業產業、旅游等當地經濟的發展。
農產品加工技術延伸,將特色農產品加工工藝科學數據化,以便產品標準一致,同時方便技術的傳承及擴大規模。文成素面一直是文成特產中的特色產品,純手工,但其制作過程中因天氣、原料、個人手法等不同而無法保證每批次產品的一致性,如需推廣,則需要將加工工藝標準統一。
2.4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對策
2.4.1 積極推廣標準化農業生產技術
源頭上把好農產品質量關,需要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蔬菜生產基地和種養殖大戶進行技術指導,以點帶面引導農民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生產。
2.4.2 進一步規范農資市場
積極引進正規農資公司到文成設點或開拓連鎖店,保障正規農資足量供應,同時加強農資市場檢查管理,疏堵結合。江蘇、上海已實現大宗農藥政府采購方式,將用量較多的農藥直接聯系大廠家批量采購后分發,多渠道提醒農戶少采購混配藥,禁止使用禁用藥,從而提升生產用藥規范性。
2.4.3 完善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
統一規劃、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檢測機構和自律檢測機構。農業主管部門、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連鎖超市均應建立監測制度,并配備必要的設備,主要是開展自律性檢測,同時,也可以鼓勵社會力量建立中介性檢測中心;要加大對農產品質量檢測儀器設備的投入,提升檢測手段,充實檢測力量,提高檢測能力;嚴格把關農產品檢測機構的資質認證和計量認證,統一檢測標準,做到檢測結果互認;加強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人員培訓,提高其檢驗檢測水平;推廣速測技術,讓廣大消費者充分地享有知情權和監督權。
2.5 農產品品質提升對策
加強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認證過程及認證后的管理、監管均對長期穩定農產品品質及質量安全具有長遠意義。促進農產品優質優價,尤其是安全、美味農產品優價,將生態產品品質與經濟效益掛鉤,是當前山區發展生態經濟的突破口。有機農產品并沒有在消費者心中樹立應有的地位,反而讓人誤以為是假冒的代名詞,這與認證公司追求經濟利益而疏于管理和缺少正面宣傳均有關。
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相關管理及標識代表著產品質量與品質均具有一定的高度。
3.1 招商引資、引智
招商引資、引智首先必須符合文成的政策及其他實際情況,真正做到引為己用,合作雙贏。文成可以在文化創意農業方面加強招商引資,融合傳統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商貿物流、科普會展、教育培訓、休閑觀光、文化創意等多個相關產業,構建多功能、復合型創新產業結合體。重點圍繞劉基故里、百丈際山水、銅鈴山森林、桂山(文成的高原)、水源保護地生態等關鍵詞進行開發。
招商引資、引智中應充分發揮文成在外經商、投資多的優勢,政府可以通過家鄉情、鄉土情等方式吸引成功人士反哺家鄉,幫助家鄉土特產開辟市場。
招商引資中注意政策穩定,當前許多地方對農業政策逐年加大支持,導致后來者與開拓者之間不平等競爭,反傷了投資商。
3.2 提升專業人才資源整合利用措施
鼓勵、培養文成本地事業編制人員積極做本地項目的牽頭人,將人才資源吸引到文成并將成果第一完成單位或參加單位留給文成。
制定與知名科研院所合作、企業按需聘請不同級別專家的財政補貼及事后評價重獎政策,積極吸引已有科技成果在文成的推廣應用,縮短研發時間。
政策支撐,構建完整服務體系,積極發揮農業局專業技術人員、鄉鎮農技人員的才能,鼓勵其以實實在在的業績在職稱上不斷高升。現在許多縣農技推廣體系處于散亂狀態,無明確目標、無項目、行政雜事多、長年不下地等現象普遍,主要原因是缺乏追求。
3.3 實施品牌推進計劃,烙出文成印跡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積極促進產品認證,培育地理標志、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權威的地方自主產品;加強地方品種權審定與保護,重視地方特色產品基因保護。做強優勢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逐步建立現代化果品營銷體系,拓展果品市場。
培育優勢果品品牌,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開展精品、名牌果品的評比,組織果業精品展銷、推薦活動,提高各地品牌意識,做大做強優勢品牌[5]。開發果品營養保健功能、果文化等潛在資源,通過媒體、網絡等多渠道宣傳,擴大社會影響。力爭涌現更多國家級、省級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
建立品牌產品認證制度。做強品牌必須以產品質量為基礎,要擴展品牌建設的理念,對優勢品牌加強品質保障,建立品牌產品品質管理及認證制度,實行全程品質管理,以達到生產安全、流通安全、品質安全的目標。
發展產業化組織。建立現代果品營銷體系,培育大型果品流通企業,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產業化組織,提高產業帶動力。強化市場資訊,建立市場導向銷售體系。發展多元化運銷渠道,接軌國內外果品市場。整合產銷組織,擴大經營規模,提升整體經營效率,拓展果品市場。
3.4 提升土地整合運用措施
近年來由于政府財政對土地流轉建基地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城市建設征地及賠償快速增長,導致土地流轉費上升速度超過正常預期[6],因此,許多農民意識到土地不僅是農業生產資料,更是自家的傳家寶,會逐年升值,一時間土地流轉中的釘子戶不斷出現。當前許多地方土地流轉工作已成為地方政府棘手的工作,缺乏廣大群眾可接受的協商模式和參考標桿,缺乏土地流轉標準流程。
土地流轉困局化解措施。破解土地持有無成本現象。要在農村大力督促荒地利用,探討村集體收回空巢家庭土地使用權。改土地使用權出租為土地+人+生產目標入股,構建目標相同的人群組成生產集團,不局限于一村一地,按行業、產品等以市場份額、經濟效益、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聚集成奮斗團體。探討完善下山移民政策,對于移民城鎮人員給予穩定的政策,但其原有的耕地及宅基地可探討由村集體收回、代為經營等多種形式。鼓勵年青、有知識、有體力、有思路、有資本的實業家到文成投資農業,解決其子女在文成受教育的問題。
3.5 破解生態旅游旺淡季節
結合生態旅游、休閑農業發展觀光水稻和油菜。像楓樹的紅葉點綴文成秋季的景色一樣,利用油菜花的鮮黃花裝點文成春季的景色,水稻可利用彩色稻和水稻生長過程中的顏色變化(紫、黑、紅、黃、綠色),做出各式圖案和文字,美化山區風光景色,串景成線、成片、成一體,增加游客觀賞興致,強化文成閃光點,使文成旅游旺季更旺,淡季不淡。
[1] 陳其模,鐘怡群,朱建軍.文成縣農機推廣體系的現狀及對策[J].上海農業科技,2005(5):12.
[2] 卜善祥,鄭敏.我國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J].中國地質礦產經濟,2003(8):12-14,46.
[3] 劉霖霞,鄭賽臺.文成縣茶葉生產現狀、優勢和建議[J].上海農業科技,2004(1):10.
[4] 樊明懷,閃輝.安徽省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綜述[C].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5.
[5] 宋志金.我國農產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12):1316-1319.
[6] 孔祥智,劉同山,鄭力文.土地流轉中村委會的角色及其成因探析:基于魯冀皖三縣15個村莊的土地流轉案例[J].東岳論叢,2013(5):103-108.
(責任編輯:張瑞麟)
F 30
A
0528?9017(2015)01?0152?04
2014?09?02
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專項
徐明飛(1979-),男,湖北枝江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產品安全生產與質量控制科研工作。E?mail:2809718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