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的產業選擇機制
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一要帶動性要強,二要市場需求大,三要創新能力強,四要優勢突出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
看到這個標題,很多研究者一下子就會想到產業經濟學當中十分著名的一個理論——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理論。應該說,這個理論就是這里具體要探討的特色小鎮產業選擇機制問題的理論基石。
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理論中最負盛名的三大理論,是以研究提出相應理論的經濟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分別是赫希曼基準、羅斯托基準、筱原二基準。赫希曼基準是指產業關聯度基準,要注重選擇培育發展那些前向關聯度與后向關聯度大的產業,綜合帶動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從而最大效益地促進當地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羅斯托基準是指擴散效應基準,應該選擇擴散效應強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以優化產業部門結構,促進地區經濟全面發展。筱原二基準是指需求收入彈性基準與生產率上升基準,應當選擇具有長期穩定的市場需求以及生產率上升快、技術水平高的產業部門為主導產業,從而確保主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競爭力不斷增強。綜合上述經典理論,主導產業選擇基準大致不外乎這樣四條標準:一是關聯度要大,帶動性要強;二是市場的現實需求要巨大,未來需求潛力要可觀;三是創新能力要強,技術進步要快;四是特色要明顯,優勢要突出。
由此看來,特色小鎮產業選擇既是一個空間問題,又是一個時間問題。從產業落地、轉移與替代的空間布局角度來看,特色小鎮產業選擇模式,有這樣三種類型:
——本土培育型、外來移植型、內外結合型。從產業興起、發展與演化的時間序列角度來看,特色小鎮產業選擇模式,可概括為四種類型,自然生成型或者稱為先天型,地區資源長期依賴型,轉型升級型或者稱為后天型,沒落淘汰型。相應地,筆者提出特色小鎮的產業選擇三大機制。
——特色小鎮產業選擇的保障機制,其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所選擇的產業是能夠更加合乎所需的、更加立得住腳的,因而更準確的。所謂更準確,就是說選擇確定的產業要對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路子。否則,如果選定的產業都不是這個特色小鎮需要的“那盤菜”,豈不是要落得無米下鍋、饑腸轆轆了事?與當地功能不相適應的產業,輕則水土不服,重則一蹶不振。這一機制的關鍵組成就是建立加強能夠深入細致研究特色小鎮自身情況即區情的部門、人員和相關制度。
——特色小鎮產業選擇的約束機制,其目的就是為了使得產業選擇時能夠更多依靠科學決策而不是拍腦袋、拍胸脯,必須更加理性。所謂更理性,就是說在對產業做出最終選擇時一定要客觀冷靜,反復推敲與權衡。不能操之過急、倉促拍板,特別是不能頭腦發熱、好大喜功。比如說,看到外面某個產業開始火熱,得知人家某個產業正在紅火,不問青紅皂白就要自己的特色小鎮也上馬某個產業。這種不理性的冒進盲動式產業選擇病,恰是特色小鎮產業選擇之大忌。這一機制用的是約束一詞,但指向不是消極的,而是非常積極的,是促進特色小鎮產業選擇盡可能建立在科學論證、嚴謹決策的基礎之上的機制。因而其關鍵構成就是要建立健全產業選擇的科學決策程序與相關制度。
——特色小鎮產業選擇的創新機制,產業選擇不是“一棍子買賣”、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隨著特色小鎮自身以及時代、社會的變化發展而發展。這就需要創新,就要在產業選擇中發揮更大的聰明與智慧。說到底,特色小鎮產業選擇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科學是講理性的,當然也講創造,但相比較而言,藝術則可能更講創新。如果特色小鎮產業選擇僅僅講科學、講理性,產業的發展當然基本上不會出現什么偏差,但也很可能產業發展只會是中規中矩,而難以出現所選定的產業對當地經濟的跨越式貢獻。只有同時結合智慧、創造,所選擇的產業才有可能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質的飛躍。這一機制的關鍵組成就是不斷建立完善促進特色小鎮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的政策組合拳與市場經濟深化改革試點可推廣、可復制成果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設的現代化產業經濟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