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
平湖“精準發力”績效評價體系
羅婷
為應對資源要素的日益緊缺,2012年平湖市在全省首創工業企業績效評價,并于2014年起嚴格執行各類差別化措施,積極落實“正向引導”和“反向倒逼”雙重機制,工業企業不斷轉型升級。2014年,平湖市成為了全省產業結構調整機制創新唯一試點,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利稅、利潤增速均列嘉興市首位,工業增加值增速列嘉興市第二位,其它指標亦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共有20家企業入圍“2014年度嘉興市工業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百佳企業”,入圍企業數量居嘉興各縣市(區)之首,其中前十強占3家。
完善機制,規范過程。一是完善評價辦法,形成綜合體系。在全面評估前三年績效評價工作的基礎之上,綜合參考周邊縣市區做法的基礎上,對原有評價辦法進行了系統修訂,出臺了《平湖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工業企業綜合績效評價推進要素資源差別化配置的意見》,并通過不斷完善用電、用水、用地、排污、融資、評優、享受政策等方面的分類定策,形成了一個綜合性指導意見、八個評價結果直接應用、若干項與評價結果間接掛鉤的“1+8+X”綜合政策體系。二是拓展評價范圍,實現全面覆蓋。2014年底,平湖市對全市5162家工業企業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詳細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土地面積、用電戶號以及環保、安全生產等方面的狀況。經過摸底,剔除實際已關停且不占有土地的企業以及“家庭作坊”類企業,最終確定評價3547家。2015年,平湖市將績效評價范圍從前三年的占地3畝以上工業企業拓展到該3547家企業,基本實現工業企業全覆蓋。三是優化評價程序,落實評價反饋。通過轉變原手工評價方式,建立了“工業企業綜合績效評價信息系統”,在整合數據采集、意見處理的基礎上,為企業搭建了信息查詢和意見反饋平臺。同時,針對基礎數據和評價結果,通過電視、報紙、網站等媒體先后開展意見征求活動,并通過短信平臺、鎮街道等途徑廣泛動員企業反饋信息。
定位結果,因企施策。一是推行要素價格差別化,激勵企業升級。以用電用能為重點,對A類企業重點扶持、對D類企業嚴格管控,從嚴抓好工業企業用能預算化管理、差別化定價、懲罰性加價等。D類企業用電加價0.1-0.3元/度,超核定電量超20%-40%部分加0.1-0.3元/度,超40%以上部分加0.3-0.7元/度。2014年,平湖市共征收各項資源差別化使用費用總計5000萬元,全部納入“四化三名”資金池,用于激勵企業發展和支持企業轉型升級。二是推行用能權的差別化,支撐要素改革。2014年,平湖市全面完成了全部規上工業企業初始用能權的差別化核定。截至目前,平湖市累計差別化用能權交易量6萬噸標煤。同時,積極推進能源空間、環境空間等資源騰退,自2014年差別化措施實施一年多以來,共騰出用能指標7.62萬噸標煤,完成淘汰落后產能282項、設備4535臺。三是推行土地使用差別化,盤活低效用地。把低效閑置用地作為盤活資源、拓展發展空間的重中之重,連續兩年實行A類企業優先供地,B類企業限制供地,C類、D類企業禁止新供土地,并大力推進“兩退兩進”工作,連續三年超額完成本市和嘉興市下達的低效用地騰退目標任務。2015年以來,向低效用地的D類企業征收差別化城鎮土地使用稅4000萬元,其中3500萬元作為給予ABC三類企業的高效用地獎勵,全方位營造了賞優罰劣的政策環境。
聚焦問題精準發力。一是首創藥方式診斷,點對點明晰問題。轉變原單純公布評價結果的操作方式,在全省首創分行業績效評價結果診斷。對全市460家規上企業,按照行業內綜合排名、各項指標得分等內容,進行全市面上情況、行業整體情況的對比,詳細分析企業各項指標的高低優劣,并形成《平湖市工業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結果診斷意見書》向企業發放,實現了績效評價從“做體檢”到“開藥方”的轉變。二是實行聯掛式走訪,面對面開展整治。研究建立區域包干聯掛制度,分8個小組開展企業大走訪活動,按照“一周一聯系、半月一走訪、一月一匯總”要求,走訪企業700余家。重點開展對D類企業轉型改造工作,對連續兩年列入D類的企業進行強制整改、限期提升。對提升無望的企業,提出兼并重組、關停、騰退土地方案。通過綜合施策,達到提升一批、淘汰一批、騰退一批的目標。三是做好倒逼式引導,多元化推動提升。針對企業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大等問題,加強倒逼,并要求全部規上企業提高R&D投入比重,對規下企業新增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兩項指標。同時,嚴格督促企業改變產出小、效益低的現狀,對該類企業設置保護期、“豁免”待遇,推動其“小升規”、“個轉企”,并對銷售收入超過2000萬元而未升規的企業設定“否優”措施。
平湖市經信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