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雨
著力打造“文化椒江”
趙佳雨
近年來,椒江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鞏固省級文化先進區的基礎上,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文化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扎實有效,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市場繁榮有序。但全區公共文化服務分布不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不足,優勢文化產業培育不深,文化人才隊伍偏弱、文化機制創新偏滯,與文化惠民興區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多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
建設文化強區是一項面廣期久的系統工程。椒江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要把文化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作為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突破口,銳意推進文化改革創新,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打造文化椒江。
深化城鄉文明創建,提升社會思想道德水平。圍繞打造“首善之區”目標,扎實推進“多城同創”工作。堅持并宣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化“楓山書院”、“楓山大講堂”、“百姓大講堂”等社科品牌建設。積極開展“全民讀書月”和“社科普及月”活動,推動學習型主城區建設。扎實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制度,開展“善行椒江”志愿服務活動,不斷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繼續推進“雙百結對、共建文明”活動,不斷擴大結對面,力求實現以城帶鄉、城鄉聯動、共同發展,努力提高文明創建工作整體水平。
提質公共文化服務,擴大文化惠民效果。要以增強對城鄉群眾的思想推動力、行為引導力為重點,以打造椒江的公共文化名城形象為目標,著重推動“三個加強”。加強陣地建設,保證學、樂有去處。完善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統籌安排區、街道、社區三級文化陣地,聯動服務,引導市民群眾就近享受所喜愛的公共文化服務;完善村級文化設施,加強文化廣場建設,將送戲、送電影、送知識下鄉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加強內容建設,保證學、樂有東西。重視本土公共文化產品的創作與傳播,讓城鄉群眾享受到與自己更親切、更密切的文化產品;精心辦好大型文化活動,指導舉辦各類廣場舞活動和基層群眾文化團體的自娛自樂活動。加強精品創作,保證學、樂有熱點。要精心打磨文化精品,充分發揮精品力作對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用;廣泛開展“一鎮一特”和“一村一品”創作活動,形成各級各地能催人奮進的特色文化精品。
開發傳統文化資源,夯實文化興區基礎。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開發。重視文物挖掘保護工作,加強對3萬平方米以上大型建筑工地地下文物和轄區海洋文物的勘查和保護。重點加強戚繼光抗倭文化的挖掘和開發,擴建戚繼光紀念館,建設海防文化主題公園,爭取申報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文保單位。重點加強章安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及古章安文化的保護、研究和開發,努力建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重點加強海門老街的保護開發,拓展南新椒街,加快改造東南片老城區,努力形成富有椒江地域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重點加強以國家級非遺臺州亂彈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加快建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制度。
做大文化產業體量,做強優勢項目實力。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文化產業載體、構建能充分發揮椒江優勢的文化產業運作模式,集中力量培育幾個文化支柱產業、做強一批龍頭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全面實施《椒江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文化產業扶持政策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業、文化會展業、演出娛樂業、印刷服務業、工藝美術品業,重點培育創意設計業,形成5+1重點文化產業體系。實施文化產業“113”工程,著力培育10家重點文化企業、10個重大文化產業項目、3個重點文化產業基地(園區),努力建設全市文化產業先進區。加快實施心海文化生態園、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印刷產業園區、臺州絲綢產業園區等文化產業園區項目,建設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綜合體。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比重爭取達到8%。
加快建設文化強區還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企業及相關人才、資源及相關政策的充分發力,出臺政策,扎扎實實加以推進。需激發文化單位活力,充分發揮文化事業的社會效益;培育文化市場主體,打造一批有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形成“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技術監控”四位一體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夯實文化人才基礎,下工夫培養、引進一批領軍人才。
椒江區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