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衛峰,耿士均,蔡 平
(1.蘇州金螳螂園林綠化景觀有限公司,江蘇蘇州 215123;2.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與城市環境學院,江蘇蘇州 215123)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紀是注重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時代,具有生命力的園林植物作為城市生態景觀建設的軟景材料,其花、果、葉、枝、皮、根、形、味、音等都可以形成豐富的景觀效果。
園林植物在風景園林建設中的價值和地位主要體現在數量和面積最大,可以改善和保護環境;園林植物是構造室外空間形態的核心,表現季節—歲月—歷史的變遷;園林植物種類繁多,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合理搭配園林植物能夠體現地域特色和鄉土風貌,形成多種主題意境,構造出豐富的主題景觀[1-3]。
中國傳統的植物造景藝術體現在借自然之物、仿自然之形、引自然之象、依自然之理,歸納理解為在尊重和欣賞植物美的同時,重視植物的群體美和數量效果[4]。植物造景的發展經歷了自然式設計、鄉土化設計、保護性設計和恢復性設計,居住區綠化植物選擇要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5]。
古典園林植物造景的四態——生態、文態、美態、心態,可以概括性的理解為師法自然的生態性種植,基于植物的生態習性,最大化的發揮鄉土化資源和植物的適地適樹;具有文化底蘊和特殊意境的植物文態性設計表達,體現出一定的植被特點和地域風情;表達情感意境的美學性植物配置,引入西方的規則修整,延續著傳統造景精髓;以人為本的可持續性心態種植設計,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和行為心理[6]。近些年城市園林植物造景經過實踐的積累、歷史的沉淀及中西方的交流,逐步形成為以植物生態習性為前提的地方風格、以文學藝術為藍本的詩情畫意風格、以設計者學識見聞修養品位為基礎的獨特風格和以師法自然弘揚可持續園林發展觀的自然風格[7]。
植物作為風景園林的主體元素,實際應用中停留在概念上,僅重視和追求空間構成等視覺效果的功能滿足,沒有重視園林植物景觀的科學屬性,缺乏深入挖掘研究[8-10]。筆者結合實踐經驗,并查閱相關資料,總結出城市植物造景存在的共性問題,主要表現在:(1)選擇植物時舍棄鄉土樹種,盲目引進外來景觀形態好的樹種,出現植物景觀的同城化,使得許多有應用價值的鄉土樹種未被開發利用;(2)忽略植物生態習性,進行南樹北栽,以及大力模仿歐陸風格和熱帶風格,導致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3)追求氣勢的宏偉,偏重綠地率,忽視綠量,導致植物的生態效應大大降低;(4)為達到快綠的效果,提倡大樹進城,由于被移植大樹的根系和樹冠創傷難于恢復,樹體衰弱且逐步喪失環境與生態功能,成為綠色弱勢群體;(5)植物造景設計時不注重人性化,現場施工與設計方案不符,出現較大范圍的設計變更;(6)設計上缺乏創新,植物配置欠科學性和藝術性,忽略功能性和植物多樣性,空間布局的功能性未得到較大發揮;(7)養護管理措施不合理,養護工人憑個人經驗,缺乏理論技術指導,導致植株的長勢偏差[9-12]。
適地適樹是基于土壤、溫度及環境條件的要求,考慮樹木資源的生態習性,將樹木栽植在合適的土地上,使樹木成活并生長健壯發揮其景觀及生態作用[13]。研究表明,適地適樹的形式有選樹適地、選地適樹、改地適樹、改樹適地等,表現為園林樹木對區域環境條件和立地條件的適應[14],在植物配置實踐中應將適地適樹與鄉土樹種結合,充分利用鄉土樹種較強的適應性、抗逆性和抗病蟲害能力及易于管理的優勢。
鄉土樹種是植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挖掘鄉土樹種資源,大力推舉適地適樹原則,加大鄉土樹種在園林城市景觀建設中的運用,不僅可以保護當地植物資源多樣性,還對當地植物生態系統的人工恢復具有促進作用。結合當前時代背景,既要考慮滿足人們接近自然的要求,又要體現植物景觀的科學性,以及如何保護植物景觀的歷史性,運用科學手法解決城市中人與自然的對立局面,體現出植物景觀設計的多面性。城市植物造景設計不再單純是考慮視覺感官效果,從生境塑造的角度出發,展開空間布局和細部設計,營造自生演替的環境,在不同尺度上提高環境生態品質,形成體現城市地域文化特征的軟質空間。
結合從事景觀行業的實踐經驗認為,適地適樹應該是生態原則、景觀原則與文化原則的結合,從立地環境條件和鄉土植物的景觀特點出發,將植物種植在適合生長發育的環境中,根據景觀立意及造景因素進行合理配植,并注意植物景觀的層次效果與季相變化。在植物品種的選擇上,以適生的景觀立意好的鄉土樹種為主,并合理分配好快長樹與慢長樹、鄉土樹種與珍貴樹、近期景觀樹與遠期景觀樹的比例,體現植物景觀的生態性和文化性[15]。
2.2.1 植物的選擇
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觀賞特性,在實際的植物造景過程中以片植和群落的形式,展現植物的水平分布和立體層次的豎向美。江蘇云臺山天然植物群落栓皮櫟群落+赤松群落+鹽膚木群落為主體,在當地有很強的適應性和穩定性,秋季的色相更具觀賞價值,在鄉土植物綠化的基礎上,凸顯地域特色[16]。植物材料選擇時,注重植物景觀的組合及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以常綠鄉土樹為主基調,采用速生樹和慢生樹、喬木和灌木相結合,從自然地形和植被群落分析,體現陸生-濕生-水生漸變的特點;在水平結構上采用多樹種混交林的形式,在垂直結構上采用林冠層-下木層-灌木層-地被層多層次組合的形式,展示垂直植物的景觀美學特征[17];骨干樹種要很好的突出地域特色,保持原來地區的植被整體風貌和綠化質量效果,選擇鄉土樹種以及與其協調的樹種,開敞空間植物的綠化需要保證視線的通透和空間的開敞效果。廣西壯族植物造景、成都植物造景分別在壯族文化和巴蜀文化的基礎上,承襲了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鄉土文化園林傳統,結合當地植物較強的生態適應性及突出的地域特性,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園林鄉土化植物景觀[18-19]。
2.2.2 植物比例的選擇
適地適樹應用時,應依據不同環境氣候條件和不同土壤生境進行植物配置,確定喬木與灌木和地被、落葉植物與常綠植物、鄉土植物與外來引進植物、速生品種與慢生品種的配置比例。在民用爆破器材工廠,針對不同危險級別區域選擇合適植物物種并配置針對性的植物群落,達到綠色生產和植物安全防護的目的[20]。在植物造景設計時,要考慮植物種群的優勢種群和群落結構的穩定性,群落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的分布狀況,群落交錯區和邊際效應并結合植物組成的空間構成理論,綜合考慮植物種群的數量、豐富度及多樣性。
2.2.3 植物景觀布局
適地適樹應用時,可利用地形或植物種類、年齡、配置方式的變化來加強植物群落林冠線的變化,遵循物種多樣及植物邊緣效應。園林植物平面布局主要是突出其林緣線曲線的變化,規則式布局有明顯的主軸線,或傳統的法式規整形的幾何布局。植物配置模式的平面設計還要注重色彩的處理,以綠為主,輔以彩葉植物和芳香植物,使其有視覺色彩和味覺變化。立面設計以滿足功能為基礎,與平面設計有機結合,結合原有或者人造的起伏地形、建筑小品及建筑第五立面、喬灌木和立體裝飾及綠化來塑造立面效果,同時立面設計還要考慮動態的透視處理,形成喬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的復合立體模式,取得步移景異的良好效果。江蘇天臺山主要利用鄉土樹種形成季相濃的秋色葉模式和觀賞價值高的春夏花模式,表現為喬木 (上、中、下)+灌木 (上、下)+木本藤蔓地被層+草本層的復合立體配置模式[21]。
著名的景觀規劃大師麥克哈格[22]在其著作《設計結合自然》中提出設計遵從自然的理念,指出以鄉土植物應用為主的自然式設計模式將會成為新時代城市植物造景的發展趨勢,將正確的生態理念融入城市植物造景,用生態學指導風景園林設計。在進行城市植物造景設計時,除了保證生態效益原則外,造景風格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是勢不可擋的,異國風情在生活中也會出現,適地適樹時應該充分考慮其豐富的科學內涵和文化藝術內涵,增加鄉土樹種的應用比例,提高植物景觀的物種多樣,推廣應用典型配置模式,豐富綠地景觀類型,突出植物景觀的群體或量的效果,使點、線、面有機結合,在尊重自然的同時,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方案設計,增強園林植物景觀文化內涵,使園林植物的配植真正達到美化環境和凈化保護環境的雙重功能,打造近似自然的生態系統。
[1] 馬軍山.現代園林種植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4.
[2] 卓麗環,陳龍清.園林樹木學 [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3] 包志毅.園冶論壇:植物景觀的價值[R].2010.
[4]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5] 徐德嘉.園林植物景觀配置[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6] 郁敏,張亞輝.古典園林植物造景“四態”今解[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1):5254-5257.
[7] 朱鈞珍.中國園林植物景觀風格的形成[J].中國園林,2003(9):33-37.
[8] 葉文虎.可持續發展的新進展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9] 瀧光夫,劉云俊譯.建筑與綠化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10] 蘇泳嫻,黃光慶,陳修治,等.城市綠地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1,31(23):7287-7300.
[11] 徐育紅,胡紅.關于城市廣場植物造景的思考[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19(3):139-142.
[12] 吉佩佩,高祥斌,王營,等.濱水植物的研究進展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0):4477-4479.
[13] 梁一民,陳云明.論黃土高原造林的適地適樹與適地適林[J].水土保持通報,2004(3):69-72.
[14] 黎菁,郝日明.城市園林建設中“適地適樹”的科學內涵[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8,32(3):151-154.
[15] 吳國榮,郭青媛,王長富.現代城市廣場設計本土化景觀的表達[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3):7053-7054.
[16] 孫蘇南,王小德,鄧磷曦,等.水杉、池杉、落羽杉在園林植物造景中的應用 [J].福建林業科技,2013,40(2):171-175.
[17] 楊柳青,田英翠,宋平,等.垂枝植物景觀美學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92-93.
[18] 肖萬娟,黎良財.廣西壯族植物文化在現代園林植物造景中的應用[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23):4867-4870.
[19] 王璟,尹玉潔,劉珊.成都市園林植物造景特色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9):18014-18015.
[20] 高駱秋,秦華,駱暢,等.基于環境危險等級的民爆器材廠區植物配置對策 [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35(3):231-234.
[21] 丁彥芬,張佳平.云臺山野生喬灌木資源園林開發利用綜合評價[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2,29(4):558-565.
[22] 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 [M].芮經緯,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