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林芳
(浙江農林大學法政學院,浙江杭州 311300)
我國農業發展已經到了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武裝農業的重要關口,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是積極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農業的出路在科技,但只有將農業科技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中,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發揮作用。作為生產實踐主體的農民需要通過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服務,才能采納成果。現有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存在許多問題,多元化農業科技服務模式雖有一定的發展,但尚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顯得十分緊迫。筆者以浙江省余姚市為例,揭示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服務體系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相關部門提供參考。
當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呈多元化發展趨勢,政府農技推廣機構承擔公益性職能,同時大力發揮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組織的作用。余姚市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主要由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行業協會、科技示范戶等組成。
1.1.1 機構設置
余姚市農技推廣機構包括市級農技推廣機構以及鄉鎮、街道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市級農技推廣機構主要是余姚市農林局和余姚市農機局下屬單位,有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種子種苗管理站、禽畜病防治研究所、農業科學研究所、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農業信息中心、水產技術推廣中心、林業特產技術推廣總站、畜牧獸醫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總站、農機博物館、農機化技術推廣中心、農機安全監督指導站;全市共有21個街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
1.1.2 管理體制
現有市級、街鎮農技人員實行基層農技人員責任制,設3種崗位,為鄉鎮責任農技員、縣農技指導員以及縣首席農技推廣專家。2012年,全市共有16名首席專家,78名農技指導員和140名責任農技員。街鎮農技人員實行的管理原則是“以塊為主、條塊結合”。
1.1.3 運行機制
考核與獎懲機制。責任農技人員的考核包括服務對象評價、業務考評、綜合考評,三者按3∶3∶4比例計算;其中農技指導員考核為綜合考評和服務對象評價,按7∶3比例計算,業務主管部門和首席專家按4∶3權重比例對其進行綜合考評。考核結果與獎懲掛鉤,是專業技術資格評審的重要依據。首席專家考核不合格,取消專家稱號,農技指導員和責任農技員考核不合格,予以警告,連續2年不合格,不得繼續聘用。
培訓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技人員開展知識更新培訓,不斷完善培訓體系。充分利用多種培訓方式,如開辦專題培訓,借助農業信息網等工具發布相關信息,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1]。
保障機制。余姚市財政安排資金保證市級、街鎮農技推廣機構開展農技推廣工作以及改善農技推廣條件,建立農技推廣專項資金,用于農技推廣科研、農技推廣社會化服務補助以及農技人員培訓的費用。農技推廣專項資金隨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而同步增加[1]。
1.2.1 農民專業合作社
1996年,余姚市第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第1漁業合作社成立。隨著政策扶持以及產業發展,合作社呈現良好發展趨勢。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341家合作社,基本涵蓋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及產品,涉及農業種植、養殖、加工、營銷、農機服務等各個領域,社員總數7 091個,資產總額達1.412億元[2]。合作社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激發了農民的潛力,提高了農業科技服務水平,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發展。
1.2.2 農業龍頭企業
農業龍頭企業作為新興農業經營主體,自主創新能力強,是新技術的主要使用者和示范者,對農戶的帶動能力強,能夠與農民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整體素質,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做出貢獻。2010年12月余姚市累計通過國家A級綠色食品70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88個,榨菜、甲魚、茶葉、楊梅等產品獲得名牌農產品和馳名商標。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了9個浙江省級、30個寧波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這些示范區有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
2012年底,余姚全市農技推廣人員實際在崗人數94人 (其中臨時編制3人,兼職6人),在崗人數比2002年市編委的備案編制人數少171人。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農技推廣人員年老退休或者考上公務員后,空出的崗位沒有及時得到補充,同時大部分街鎮又隨意將農技人員移作他用,造成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在位,人員短缺現象嚴重。同時,隊伍結構不合理,農技、林技、畜牧、水產技術人員分別為35,27,21和11人,比例嚴重失調。實際在崗的94位農技人員中,50周歲以上有80人,占總人數的86.1%;大專以下學歷的占49.6%,全日制涉農專業畢業的只有22人,僅占18.2%。現在的農技人員多是高年齡、低學歷、低職稱的農民技術員,知識結構斷代現象嚴重。
街鎮農技人員實行的管理原則是“以塊為主、條塊結合”,其綜合考評由其所在的街鎮負責,業務考評由市業務主管部門負責。由于街鎮農技人員屬于地方編制,工資由所在的街鎮發放,業務考評顯得約束力不強,大部分街鎮隨意抽調農技人員做與本職工作無關的其他事務。村一級沒有專門的農技推廣人員,加上有些街鎮對村級農業綜合服務點的建設不重視,影響了農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
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較小,管理運行不夠規范,專業人才匱乏,合作社與社員利益聯結松散,科技服務能力不強,輻射帶動能力有待提高。以黃家埠鎮種植業合作社為例,當地只有1家蜜梨合作社比較規范,為社員統一農資供給、給予技術指導、開拓市場、對農產品進行初級加工。其他的合作社如果蔬合作社、糧食生產合作社,發展并不成熟,主要提供技術指導,產前和產后服務比較少。合作社中普通農戶比例低,因此服務范圍小。同樣,有較強科技服務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數量不多,企業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服務手段差,專業技術人才缺乏[3]。
按照各街鎮農業產業特點和農技推廣工作實際需要,參照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人員配備標準,科學合理地確定農技人員數量,并依數量配備,同時確保農技人員專職于本職工作,不被挪作他用。農技推廣隊伍要考慮不同專業背景人員合理搭配,農技、林技、畜牧、水產技術人員比例應平衡,同時要配置經營、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人員,以滿足農戶的需求。要以嚴格的考試錄用制度選拔農技人員,同時采取優惠政策吸引專業技術人員,以形成一支高素質的農技推廣隊伍。
首先,應改革街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管理模式,可以讓農技人員受所在街鎮和市級業務主管部門平行管理,綜合考評由所在街鎮負責,業務考評由業務主管部門負責,其工資獎金也由兩個部門根據考核情況分別發放,而服務對象評價部分的考評可作為業務主管部門的參考。其次,村一級需要配備村級農技人員,各街鎮務必重視農業綜合服務點的建設和管理[4],努力做好推廣的最后一公里。
政府部門應加強宣傳,讓農民加深對合作社的理解,使農民切身體會到合作社給自身帶來的實惠。同時,應加強對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包括財政資金、稅收、人才、技術等方面。財政資金扶持方面,應不斷拓寬扶持范圍和提高扶持比例;人才扶持方面,應對社員進行分類培訓,使不同文化水平及專業能力的社員都能獲得最大程度的培養,培訓內容除了技術外,也應注重經營、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識。根據合作社發展原則和法律法規的規定,發揮社員的自覺性,引導和幫助其建立以及完善治理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內部管理規章[5]。最后,政府部門應加強試點示范工作,抓好典型,推廣成熟的經驗,引導合作社健康發展。
農業龍頭企業自身要不斷提高服務意識,不斷提高工資待遇和改善工作環境,吸引專業技術人才。政府要提供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的政策扶持,為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為企業搭建與高校和科研院所聯系的橋梁,獲取先進的技術成果,提高技術創新、應用、推廣能力;幫助企業增強農產品市場分析能力,增強服務能力,從而使企業更好地服務和帶動廣大農戶;同時引導企業和農民雙方形成契約關系,既保護農戶利益,也保護企業的利益,實現雙贏[5]。
[1] 余姚市人民政府.余姚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全面落實農技推廣責任制的實施意見[EB/OL].(2008-03-26)[2015-03-29].http://www.yy.gov.cn/art/2008/4/16/art_25727_883452.html.
[2] 吳建炯.浙江省余姚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對策研究[D].臨安:浙江農林大學,2013.
[3] 王震,唐欣.推進農民教育培訓的機制與路徑-基于農業龍頭企業的視角 [J].高等農業教育,2014(1):111-114.
[4] 袁小林.推進寧波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J].寧波經濟,2015(1):12-14.
[5] 劉東.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探索與創新[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9-2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