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戰峰,黃沖平
(1.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58;2.象山縣財政局,浙江象山 315700)
近年來,象山縣緊緊抓住浙江象山海洋綜合開發與保護試驗區、浙臺 (象山石浦)經貿合作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等國家級和浙江省級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機會,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特別是抓住象山港大橋順利通車,象山寧波同城化發展的趨勢,積極發展鄉村漁農業旅游,以漁農村鄉村旅游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縣域經濟和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象山縣美麗鄉村建設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象山是典型的半島縣,海洋資源極其豐富,是全省乃至全國少有的兼具山、海、港、灘、涂、島資源的地區,海域面積6 618 km2,海岸線925 km,分別占寧波市的67.8%和59.2%。發展現代漁農業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象山縣以全力推進現代漁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為抓手,實現了現代漁農業的快速發展,建成了大塘港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1個、現代漁業園區2個、主導產業示范區4個、特色農業精品園22個;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0.673萬 hm2。農業總產值躍居全省各縣(市、區)首位,糧食自給率從28%提高到44.1%,“兩區”單位面積效益、科技貢獻率分別增加30%和17%。啟動建設了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6個,大力提升了農業公共服務水平。初步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加強生產過程環境監測、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保障了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農產品質量檢測抽查合格率達到97%以上。
在現代漁農業的發展中,象山縣特別注重現代漁業園區、主導產業示范區、特色農業精品園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做到一體化規劃,村莊布局與示范區、園區相互融合,使得相應的農村社區具有特殊的漁業、瓜果和農業科技風味,使得象山的美麗鄉村建設具有特殊的地域風情,從而為開發漁農村的鄉村旅游提供了基礎。
以具有特殊地域風情的美麗鄉村為基礎,象山縣漁農村旅游緊緊圍繞“農旅結合、以旅富農”方針,深入實施“旅游富民”戰略,走出了一條以現代漁農業促進新農村建設,以新農村建設成果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以鄉村旅游成效深化美麗新農村建設的特色道路。依托獨特的海洋資源,深刻挖掘地緣文化優勢,把現代漁業示范園、特色農業精品園,以及廣袤農村的一草一木、特色民居和農耕場景梯度發展成為旅游資源,走出了一條極具象山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涌現出了如東門漁村那樣具有漁家樂、媽祖文化特色的省級農家樂特色村、西邊塘村那樣以發展果蔬采摘、農業觀光為主的農家樂樣板村。在享有長壽村美譽的花岙島村,依托優美的生態環境和淳樸民風,嘗試實施養生休閑游項目;在石浦漁港,利用報廢漁船,
通過回購或者以船入股的方式,大力開發海上休閑項目,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前來賞海上風景、看漁民捕魚、品鮮活海味。
漁農村旅游的發展也帶動了現代漁農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象山縣在大力推廣省市級農家樂休閑旅游示范點的同時,積極發展相關配套的種植、養殖業。如東陳鄉的象山白鵝基地、定塘鎮的草莓基地等,通過發展旅游項目,帶動柑橘、葡萄、枇杷、楊梅、白鵝等特色農 (漁)產品的銷售,既鞏固了現代漁農業園區建設的成果,又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效益。而一些地方特色節慶 (如葡萄節、枇杷節、白鵝節等)的成功舉辦,又反過來提高了鄉村旅游的知名度。
目前,象山縣擁有省、市級特色村和休閑旅游示范點13家,農家樂經營戶數達到380戶 (其中星級經營戶31戶),農家樂發展水平位居寧波市前列。2013年,全縣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220萬人次,綜合經濟收入2.2億元,比2012年分別增長68%和71%。
象山縣充分利用村莊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優美環境,配套建設休閑旅游設施和景點,開展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等活動,舉辦農事節慶、農業體驗、開心農場等項目,推動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形成了以重點景區為龍頭、骨干景點為紐帶、農家樂經營戶為基礎的生態旅游業發展格局,帶動了農產品生產銷售和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鄉村旅游從過去的作為旅游產業的補充部分,發展成為現在的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實現了以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以鄉村旅游發展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戰略目標。
美麗鄉村建設重在改善公共服務,發展民生。美麗鄉村建設不是給外人觀賞的,更不能以城市人休閑旅游養生為目的,美麗鄉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讓生活在本地的農民提升幸福指數[1]。因此,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也是美麗鄉村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2]。不僅要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讓農村的環境靚起來,更要讓農民的心里樂起來,這是象山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形成的共識。
近年來,象山縣瞄準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大力開展農村社會事業建設。一是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力度監管和規范農村學校收費,進一步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二是財政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不斷增加投入。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大力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額達到市定480元以上標準,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補償率達到75%。四是提升農民文化事業水平。塔山文化、漁文化等豐富而富有特色的精神遺產被保留、挖掘和發揚。剪紙藝術、竹根雕藝術等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保護和傳承。財政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五是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進程。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使農民做到老有所養,老年生活安逸。
象山縣堅持以改革為統領,按照改革賦權、轉型強農、治水美村、惠民增收的總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鄉村建設方式、農民增收方式和基層治理方式的轉變,著力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圍繞爭創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目標,以“四宜三美”和“美麗鄉村、美好生活”為總體要求,以全面推進一戶多宅整治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梳理式改造,得到省、市的肯定和推廣,走出了一條低成本可持續、具有象山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新路子。以可看可學可持續為要求,打造山水風情精品帶,充分展現優美的鄉村風貌和整潔的環境形象。著力深化“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專項行動,在農村治水、“無違建”創建、“群眾參與、源頭治污”垃圾分類處理模式等方面繼續走在全省前列。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加大金融支農力度,規范提升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加快推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造,盤活農民資產,真正實現了死產變活權、活權生活錢。
加強農村基層治理機制建設。大力開展黨的十八大精神主題宣講活動,加強村黨組織帶頭人和村干部隊伍建設,提高他們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本領,落實村級組織運轉和基本公共服務經費保障。抓好經濟薄弱村省級扶持項目的推進落實,做到村干部工作和作風群眾滿意度一年高過一年,村務公開群眾滿意度一年高過一年,乃至達到全部滿意。開展農村民主法治村示范村創建。擴大民主懇談、民情溝通、民主聽證等民意表達方式,鞏固提升各級民主法治村創建水平,依法保障農民群眾民主權利和物質利益。
美麗鄉村建設,歸根到底是要實現農民富起來、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關鍵要靠改革[3]。只有以改革引領、支撐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有效盤活農村資產資源,通過改革增加農民收入,才能切實提高農民幸福感;只有以改革引領,充分調動農民美化家園、創業致富的積極性,使青山綠水源源不斷地為農民帶來金山銀山,才能使美麗鄉村建設真正為農民帶來美好生活;只有以改革引領,引導農民適應生產生活方式的大轉變,讓農村“由內而外”地美麗起來,才能真正呈現鄉村的活力、富足與底蘊,使美麗鄉村建設真正升級換代[4-5]。
我們認為以上4個方面的結合,既體現了象山現代漁農業和美麗鄉村的地域特色,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美麗鄉村在新時期發展的內在要求,因而具有普遍的推廣價值。
[1] 顧益康,黃沖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理論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6(10):29-34.
[2] 李愛香.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調查與評估[J].浙江農業科學,2014(11):1657-1659.
[3] 駱建華,黃沖平.新農村建設的五大著力點[J].浙江經濟,2007(4):8-9.
[4] 鄭斌斌,黃沖平.財政支持農家樂旅游業發展的探索[J].浙江農業科學,2013(9):1223-1224.
[5] 汪彩瓊.新時期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2(8):120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