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齡化社會的特點、應對及其思考
王蓓
(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上海201415)
關鍵詞〔〕上海市;老齡化社會;養老
中圖分類號〔〕R592〔
基金項目:2011年度上海晨光計劃
第一作者:王蓓(1981-),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社會保障與工會理論研究。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面臨和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人口老齡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以上,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以上。上海作為中國第一個步入老齡化的城市,其老齡化呈現出不同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特點。
1上海老齡化社會的現狀及特點
1.1上海老齡化步入早、程度高、發展快早在1979年,上海市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了10.07%,65歲及以上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2%,兩項指標都符合國際上對老齡化社會認定的通用標準,這與中國老齡化的平均水平相比提早了20年。
從上海老齡化社會的程度上看,據最新統計,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市戶籍總人口1426.93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萬人,占總人口的25.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萬人,占總人口的17.2%。這兩項指標都遠遠地超出了國際上10%與7%的標準,分別為國際標準的2.57倍和2.46倍。
從上海老齡化社會發展的速度上看,1979年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到2012年底,人口老齡化的兩項指標分別增加了15.63和10個百分點。預計至2015年,上海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會突破30%。
1.2上海老齡化呈現出明顯的高齡化、空巢化、弱勢化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上海戶籍人口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為67.03萬人,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2%。另外,上海戶籍人口中100歲及以上老年人為1 251人,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95人,增長8.2%。可以說上海是一個長壽的城市。
據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于2011年8月17日發布的《上海老年人生活方式和質量評價調查報告》顯示,上海空巢老人家庭數量正在快速膨脹,60~69歲老年人口中的空巢率已經接近40%,而7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的空巢率也已達到30%。上海目前的空巢老人已經接近百萬。由于子女不在身旁,老人們失去最重要的情感交流對象,長期被負面情緒籠罩,這對他們的生理、心理健康都有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另外,截至2012年末,上海共有“純老家庭”老年人84.60萬人,其中,80歲及以上“純老家庭”老年人21.49萬人;獨居老年人23.35萬人,其中,孤老人數為2.57萬人。養老處境最值得關注的是“失獨戶”,目前上海失獨家庭7 000多戶,有傷殘老人的家庭1 600多戶。這些老人中的弱勢者,其生存及保障問題就顯得更為重要。
1.3上海老齡化的人口結構失衡和“未富先老”上海人口老齡化的人口結構失衡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性別比例失衡。上海老年人口的性別體現出年齡越大,女性所占比例越高的失衡態勢,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7.6%,女性占52.4%;但在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39.4%,女性占60.6%;10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22.5%,女性占77.5%。二是目前上海老齡化最為嚴峻的現實,80后的父母們開始步入老年階段,從2013年起,上海市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為獨生子女父母。中國典型的“四二一”家庭模式的弊端將進一步凸顯。
上海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差異還在于未富先老。一般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發達國家的人均 GDP 約為5 000~10 000 美元。而上海在 1979 年進入老齡化行列時,人均GDP僅為1 651美元。雖然上海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全國名列前茅,但與其老齡化的速度相比,還是明顯滯后,“未富先老”的特征顯現無疑。
2應對上海老齡化的對策
2.1養老保障上海目前已經建立起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在內的多層次、全覆蓋的養老保障體系。
為切實保障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上海在逐年提高退休人員的養老待遇。以2012年為例,上海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除每人每月增加190元之外,還按照本人繳費年限每滿1年每月增加3元的標準進行普調,在此基礎上,又按照不同年齡段每月增加20~80元,2012年全市約311萬城鎮企業退休人員按規定增加了養老金,平均增加約308元;上海小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每人每月增加130元,這是本市連續第9年實施“鎮保”養老金增長辦法,全市約42萬人按規定增加了養老金;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養老金,繳費滿15年的,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增加70元;繳費不滿15年的,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增加45元。調整后,全市基礎養老金實行統一標準,其中繳費滿15年每人每月370元;繳費不滿15年每人每月200元。全市約39萬新農保按月領取養老金人員按規定增加了養老金;另外,上海對一些特殊的人員也普遍增加了養老金補貼,例如企業協保退休人員,2012年中也根據其不同退休時間分別分檔增加了10~95元的養老金補貼。
對“城保”、“鎮保”領取養老金人員發放一次性元旦、春節生活補助費;針對獨特的“四二一”家庭結構,上海繼續完善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關愛扶助計劃生育家庭。
2.2醫療保障考慮到老年人就醫較多,個人負擔較重的實際情況,上海持續加大對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障力度,在報銷比例上給予退休人員更多的照顧和傾斜。2012年中,上海將城鎮居民醫保中60歲以上人員報銷比例從平均報銷65%提高到75%,同時拉開各級醫療機構就醫的差距,在一級醫院住院的,報銷比例再提高10個百分點,達到85%,從而進一步減輕患常見病、慢性病老年人的自負醫療費負擔。
小城鎮醫保政策也做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將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從原來的4.7萬提高到28萬,且超過28萬元部分繼續由統籌基金按照80%支付;參照居保水平建立門急診統籌,通過調整,約50萬退休鎮保人員的醫保待遇得到明顯提高。
上海針對65歲及以上常住居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年集中提供一次老年人健康體檢,體檢內容有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健康評估和健康指導。已與家庭醫生簽約的老年人還可另外接受自選體檢項目。
上海還持續為社區中有需求的獨居老人、重病老人、高齡老人和離休干部提供家庭病床服務,開展定期查房和簡易診療,保證老年人衛生服務的整體性和延續性。2012年,全年全市共建家庭病床4.56萬張,其中為60歲及以上老年人開設的家庭病床達4.21萬張。
2.3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方面,2012年上海新增養老床位5 891張,新建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6家,新設立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42個。至年底,全市擁有養老機構631家、床位105 215張,占本市戶籍老年人口的2.9%,其中,公辦養老機構301家,床位50 886張,占48%;社會辦養老機構330家,床位54 329張,占52%。
截至2012年底,本市17個區縣共有231家社區助老服務社,3.2萬名社區居家養老工作人員,為27.2萬名居家老年人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約占本市戶籍老年人口的8%,其中為25.1萬名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12.6萬名老年人經評估得到養老服務補貼,約占服務總人數的46%,年度補貼資金總額約2.9億元;14.6萬名老年人自費購買服務,約占服務總人數的54%。另有近1萬名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帶入養老機構。至年底,全市擁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313家,為1.1萬多名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全市擁有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492家,受益老年人5.4萬名。
為10萬名高齡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該項目又稱為“老伙伴”計劃,是低齡老人為高齡獨居老人提供服務的新機制。截至2012年底,“老伙伴”計劃共有10.55萬名高齡老人成為受益人,共2.13萬名老年志愿者參與計劃。已經培訓260名核心志愿者633人,并配送了8.40萬份志愿者服務手冊和專業指導手冊,共完成電話訪問654.18萬次,上門探訪189.93萬次。
為1 000個低保困難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室適老改造服務。該項目組織志愿者參與幫助改善低保困難老年人家庭室內居住環境,包括安全性、無障礙、整潔性三類改造。截至2012年底,通過招投標方式篩選出14家社會組織參與項目執行,共改造1 005戶受助家庭,竣工改造1 005戶,竣工率100%。開展各類志愿者活動3 000余次。
2.4老年教育截至2012年底,本市老年教育機構總計284個。其中市級老年大學4所,市級老年大學分校、系統校、區縣老年大學66所,街道鄉鎮老年學校214所。居村委辦學點4 763個。老年教育機構總數比2011年增加177個。在全市各級老年教育機構中任職的教職工人數達到2.15萬人,比2011年增加了569人。三級老年教育機構共開設班級數1.97萬個,學員總數達61.52萬人,其中60歲以上學員44.91萬人,分別比2011年增加了5.61萬人和4.50萬人。參加老年遠程教育收視學員人數為30.36萬人;參加老年社會教育的為95.78萬人。
2.5老年優待在構建住房保障體系的推進過程中,對住房困難的老年人,在政策設計、制度安排方面,體現對老年人的優待和關愛。在廉租住房政策方面,規定本市老年夫婦家庭,在符合本市廉租住房申請條件的情形下,可以申請廉租住房實物配租。這項規定通過政府直接配租廉租住房的方式,保障了老年夫婦家庭基本居住權利,體現了對老年人的優待政策。在共有產權保障住房方面,規定年滿70周歲的老人(孤老除外)應當與對其承擔法定贍養義務的家庭成員一同申請。這項規定主要考慮到家庭子女對老年人負有法定贍養義務,引導帶有老年人的復合家庭共同居住生活,體現關愛老年人,促進家庭互助和睦的特點。
2012年累計為652位新增的百歲老人制作并發放了“百歲壽星生日賀卡”。光明乳業公司繼續堅持為百歲老人免費贈送奶服務,上海工商界愛國建設特種基金會也在敬老節期間向百歲老人發放慰問金。
退管會繼續推進雙月為老服務。活動規定每2個月一次在全市各區、縣的街道或鄉鎮的中心地段統一開展社區為老服務日活動,服務內容主要是便民利民深受老年人歡迎的理發、裁剪、磨刀、小家電修理等項目。16年來,該活動已成為上海為老服務的品牌。
實施高齡老人免費入園等優待政策。本市現有的153個城市公園中,134個公園已實行免費開放,占公園總數的87.6%。收費公園中,市綠化管理局直屬的6個公園和上海世紀公園對70歲以上高齡老人全部實行免費入園,其他收費公園對高齡老人都實行不同程度的優惠政策。
3小結
說到上海的養老模式,很自然的就能想到“9073”,這是在“十一五”期間,上海形成的一種新的養老格局。“90”即90%的老人在家庭養老、街道或居委會為老人建活動室或活動場所,配備適合老人活動的各種器械,開辦各種電腦班、鋼琴班、書法班等;“7”指的是7%的老人享受專業化的居家養老服務;“3”指的是3%的老人在機構養老。“9073”的構想是“十一五期間”提出的,但是實際情況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老人的壽命延長了,高齡老人在不斷增加,一般情況下,越是高齡的老人,弱勢化的傾向就越明顯,再加之“四二一”的特殊家庭結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無法享受家庭養老,盡管這是老人最期待的傳統養老模式。那么“9073”的養老結構就必然會向“7”和“3”傾斜,這對于上海而言無疑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那么,如何在“7”與“3”上下功夫,以下兩點非常重要。
3.1融入與參與,外來人口在社區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調查顯示,社區在為老年群體提供服務保障時所遭遇的最大困難就是資金投入不足與人手不足。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資料顯示上海外來人口日益增多的同時,還向人們展示了另一個重要的信息,即從年齡構成來看,在全市常住人口中,17~43歲年齡段中,每歲組都是外省市來滬人口比上海戶籍人口多,這說明青壯年人口中,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已形成了倒掛的事實。目前,工作的足跡遍布上海的各個行業,他們生活的足跡也遍布了上海的各個社區,如果能夠將他們參與社區事務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都充分地調動起來,必定會對社區老年群體的服務保障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還可以考慮在社區中進一步擴大兼職隊伍的規模,發揮社區互助的功能。關于資金問題,除了繼續研究與開發好的幫扶項目向政府申請資助之外,還可以考慮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3.2鼓勵與監管并舉,民營養老機構是重要的補充據有關機構調查,上海老人要求入住養老院的占老人總數的近10%,約36.73萬,而能滿足養老的床位數只有10萬多,不足30%。一些地段較好的養老機構更為緊張。
面對這種情況,上海的當務之急是怎樣使要求入院的老人能夠盡早入院,滿足需求。現有的《上海市養老機構管理辦法》,對設置養老機構的條件包括床位數、硬件設施、護理人員等規定了8項,進入門檻相對較高,一些小型的但有志于進軍養老事業的民營企業只能是望而卻步,同時也導致其他一些想要以老年人入院心情迫切為機而牟取暴利的不法經營,建議政府可以適當降低民營養老機構的準入門檻,鼓勵多元化的養老機構,同時對進入門檻后的養老機構加大監管的力度,在為老人提供服務的“質”上多做文章。
〔2013-12-25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