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顱多普勒超聲在老年腦血流自動調節監測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陳新燕吳永娟1朱相宙
(南陽市中心醫院腦卒中超聲篩查室,河南南陽473009)
關鍵詞〔〕經顱多普勒超聲(TCD);腦血流自動調節
中圖分類號〔〕R445〔
通訊作者:吳永娟(1973-),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研究。
1襄陽市中心醫院放射影像科
第一作者:陳新燕(1973-),女,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超聲醫學研究。
國內35~74歲人群中高血壓患病人數已達一億三千萬,而由此引發的腦卒中則是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國治療高血壓的主要目標是減少腦卒中的發生〔1〕。腦血流的監測是近年來在高血壓防治中的重要監測項目,長期的血壓升高會讓患者腦血流自動調節關系曲線發生右平移,自動調節的下限同樣會上調,而降壓不當會造成冠脈血流的降低,因此了解患者腦血流自動調節下限對于防治高血壓具有重要的意義〔2〕。本研究探討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在老年腦血流自動調節監測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10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同時選取同期門診100例血壓正常的老年人作為正常組。其中高血壓的診斷參照1999年WHO/ISH標準,排除合并腦卒中病史、糖尿病、其他顱內疾病患者。高血壓組男54例,女46例,年齡61~82歲,平均年齡(68.9±2.1)歲。正常組男52例,女48例,年齡62~84歲,平均年齡(68.7±2.5)歲。組間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檢查方法檢查前12 h禁止吸煙飲酒,先靜坐休息,排空膀胱后仰臥在檢查床,保持頭部抬高15°,叮囑患者平穩呼吸頭部制動并固定好探頭。使用TCD儀器進行操作,使用JYQTCD-2000經顱多普勒診斷儀、2 MHz探頭進行腦血流的檢測,隨機選擇顳窗,用標準方法調整位置與角度及深度獲得穩定的血流流速信號。將無創血壓監測儀器壓力傳感器探頭放置在近腕關節的橈動脈搏動點,血壓袖帶束于同側肘關節上2 cm,探頭與袖帶同右心房保持在同一水平位置,每5 min標記1次。
1.3腦供血動脈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選擇左、右頸內動脈(LICA、RICA)、大腦中動脈(LMCA、RMCA)、大腦前動脈(LACA、RACA)、眼動脈(LOA、ROA)、椎動脈(LVA、RVA)、冠狀竇(LCS、RCS)最佳信號記錄其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Vp)。
1.4臥位-立位MCA腦血流差值(CBFV)、X-W波時程臥-立位MCA的CBFV差值在安靜、患者情緒平穩的條件下進行。2 MHz探頭探查到一側MCA后,囑受試對象安靜平躺2 min后,在8 s內迅速站起,平穩站立2 min后,再平躺觀察2 min,檢查全程不超過15 min。臥-立位曲線的X-W波時程以臥位時腦血流平均流速為基線,將立位時的平均血流速度與其比較,觀察由臥位轉立位后2 min內血流曲線平穩段腦血流平均流速較臥位時的差異〔1〕。
1.5腦循環動力學參數采用腦循環動力學檢測儀的壓力探頭和流速探頭,檢測LICA、RICA壓力脈搏波波形和血流速度,分析測得包括特性阻抗(Zc)、脈搏波波速(Wv);反映腦血管的彈性變化順應性(C)、零壓順應性(Co);反映腦血流的自動調節功能的動態阻力(DR);反映腦小血管的閉鎖情況的臨界壓力(Cp)在內的腦循環血流動力學參數。
1.6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2.1兩組各腦供血動脈收縮期峰值Vp對比高血壓組LICA、RICA、LMCA、RMCA、LACA、RACA、LOA、ROA的Vp顯著高于正常組,而LVA、RVA、LCS、RCS的Vp顯著低于正常組(P<0.000 1),見表1。
2.2兩組臥位-立位MCA的CBFV、X-W波時程對比高血壓組的臥位CBFV、立位CBFV均顯著低于正常組,而臥位-立位CBFV差值和X-W波時程均顯著高于正常組(P<0.01),見表2。
2.3兩組腦循環動力學參數對比高血壓組DR、Cp、C、Co、Zc和Wv均顯著高于正常組(P<0.000 1),見表3。
表1兩組各腦供血動脈收縮期峰值Vp對比


血管高血壓組正常組t值P值LICA96.71±19.2884.35±12.625.36390.0000RICA102.64±34.4984.31±28.274.11030.0000LMCA98.74±25.1383.07±22.194.67420.0000RMCA101.81±15.0885.45±20.386.45300.0000LVA37.98±11.2344.05±7.264.53920.0000RVA36.29±12.0644.14±7.185.59300.0000LACA84.35±14.3872.21±11.326.63350.0000RACA85.67±15.6671.93±12.746.80610.0000LOA35.62±9.4629.37±6.785.37000.0000ROA36.01±10.1529.98±6.754.94690.0000LCS68.13±9.6775.63±7.426.15320.0000RCS70.14±10.7576.27±9.334.30650.0000

表2 兩組臥位-立位MCA的CBFV、

表3 兩組腦循環動力學參數對比
3討論
高血壓于老年人群中主要以收縮壓升高為主,大量的試驗研究〔3〕顯示老年人群中收縮壓與脈壓是造成心腦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同疾病發生呈正相關性。高血壓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就是腦卒中,由于血壓升高造成了小動脈的病變以及大中動脈病變,高血壓會引發包含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全身微小血管結構變化,首先就是造成了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小動脈發生痙攣,繼而形成了動脈硬化,血管壁的彈性下降,最終引發小動脈的平滑肌斷裂,血漿與紅細胞的滲出,在動脈壁、管腔出現了狹窄,使得血流中斷,最終引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及腦出血等一系列疾病〔4,5〕。目前認為老年患者由于身體各項功能減退,隨著高血壓病程的逐漸延長,長期的血壓升高導致血管壁呈現出脂肪透明樣改變,引發腦深部的動脈管腔梗死。而動脈粥樣硬化則好發于大中動脈,屬于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高血壓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頸內動脈顱外段的粥樣硬化同樣也是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國外的研究〔6〕發現頸內動脈顱外段狹窄超過了一定程度的患者再發腦卒中的概率與病死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而且癥狀的出現同狹窄的程度相關,對于狹窄超過70%的患者腦卒中發病率在2%左右。
研究〔7〕發現人體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可以在一定血壓波動范圍內自動調節腦血流的流量,和大腦的新陳代謝需求相匹配,這種形成屬于腦血流的自動調節功能。降低血壓可以有效地降低腦卒中與血管事件發生,但是受到患者體質、病理等多種因素影響,使得患者表現出不同的腦血流自動調節下限,研究〔8,9〕發現腦血流自動調節在有效范圍內隨著血壓降低,血管的平滑肌收縮程度逐漸下降,腦血管的緊張度與臨界關閉壓力下降,最終平滑肌會完全放松,導致臨界關閉壓力為零,也就不會再隨著血壓降低而下降,而此時由于有效灌注壓力無法恒定,隨著血壓改變而變化,腦血流也無法保持恒定出現下降,此時的平均動脈壓就是腦血流自動調節的下限,這一指標對調節患者血壓有效防控血管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檢測腦血流自動調節下限及觀察腦部血流情況的檢查方法很多,傳統的目測法需要人為降低血壓或通過主觀的臆斷,使得結果不準確或對患者的安全產生影響,而CT、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測方法主要反映的是腦梗死等腦組織形態學的變化,無法反映顱內的血流動力學情況,因此在早期的監測高血壓患者血管改變沒有診斷的價值。TCD主要是應用超聲波多普勒效應顯示顱內外血管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彩超檢測血流變化通過測定顱外段的椎動脈、ICA等血流速度、管徑和血流量、是否生成粥樣硬化斑塊,采用TCD檢測椎動脈、頸動脈的顱外段等血管血流方向與血流速度,可以提供受檢動脈的生理和病理學數據;此外TCD的低頻探頭可以穿透顱骨的薄弱部位及孔,可以探測出顱底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參數,因此可以更加仔細地觀察腦血管發病部位,可以更加準確地評估供血動脈的全方位資料。本研究說明高血壓患者腦循環動力學方面出現了明顯異常。
綜上所述,老年高血壓患者腦血管收縮期血流速度提高,腦循環動力學指標出現抵抗,采用TCD可以對腦血管進行檢查,敏感地反映腦血管病變情況,對于預防腦卒中具有積極的意義。
4參考文獻
1阮利江,黃偉.腦血流頻譜原理分析在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2013;3(2):58-60.
2郭珍妮,邢英琦,楊樂,等.焦慮癥患者臥立位腦血流調節研究初探〔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1;28(1):50-2.
3張金俏,邢英琦,陳嘉峰.腦血流自動調節監測在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卒中雜志,2013;8(3):226-30.
4馮磊,王茂德,于祎璞.經顱多普勒監測中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腦血流動力學變化〔J〕.醫學信息,2013;6(1):218-9.
5郄光峰,郭興濤,袁成云,等.經顱多普勒監測標準大骨瓣減壓對腦血液動力學改變的影響〔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1;27(9):954.
6Willie CK,Colino FL,Bailey DM,etal.Utility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for the integrative assessment of cerebrovascular function〔J〕.J Neurosci Methods,2011;196(2):221-37.
7張金俏,陳嘉峰,邢英琦.TCD結合體位改變對腦血流自動調節評估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價值〔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30(3):273-5.
8聶淑敏,潘旭東,劉佩云.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測頸內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血流動力學的改變〔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5(6):1737-9.
9阮利江,甄云,孫淑娟,等.經顱多普勒超聲對大腦后動脈發育不良的血流動力學檢測〔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1;8(2):82-6.
〔2013-09-18修回〕
(編輯馮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