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絡——基于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
丁華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北京100871)
關鍵詞〔〕社會支持;經濟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
中圖分類號〔〕R592〔
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青年社科人才資助項目(2012SKL004)
第一作者:丁華(1979-),女,助理研究員,哲學博士,主要從事社會政策、老齡化問題研究。
老年人口基數大,發展速度快,高齡老人增長速度迅速,人口老化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不平衡,空巢家庭數量增長迅猛,成為中國人口老化的明顯特征。在老齡人口迅速增加、未富先老的背景下,老年人在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獲得的社會支持情況如何?在目前的社會支持網絡中,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是怎樣的?本文將從社會支持的角度出發利用全國大型社會調查數據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1研究數據來源
數據來自“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0年基線調查的社區、家庭和成人數據庫。CFPS是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設計和執行的全國性大型跟蹤調查項目,旨在通過跟蹤收集個體、家庭、社區三個層次的數據,反映中國社會、經濟、人口、教育和健康的變遷,為學術研究和政策決策提供基礎性數據。該項目采用分層、多階段、概率與規模成比例的抽樣方法,在全國抽取了25個省市自治區,160個區/縣,640個村/居,19 986個家庭。基線調查成功完成635份社區問卷、14 960份家庭問卷和33 600份成人問卷。調查內容涵蓋社區變遷、人口、婚姻與家庭、經濟與勞動力、就業、教育、醫療衛生、健康、養老、社會網絡、價值觀、兒童與青少年發展、環境等多個方面〔2〕。本研究主要使用了該調查2010年收集的社區問卷、家庭問卷和成人問卷中關于老年人健康、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數據。在33 600個有效完成成人問卷中,有7 040份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自答問卷,為本研究提供了豐富的關于老年人社會支持方面的數據。
2老年人社會支持狀況分析
社會支持是研究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需求滿足的重要概念。社會支持是指個人通過社會網絡(國家機構、社會組織或個人等)獲得的支持資源,此類資源能夠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或危機,并維持或改善生活質量〔3~5〕。社會支持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按照社會支持的來源,可以分為正式支持(制度性的支持,如國家、社區和社會組織提供的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由于血緣、地緣等關系,由家庭成員、鄰里朋友等提供的支持)。按照支持的內容,可分為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
本文將從社會支持的內容角度出發,分析老年人獲得的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狀況,并進一步研究老年人社會支持狀況與其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的關系。
2.1老年人基本狀況按照WHO對老年人的劃分標準:60~74歲為年輕老人(the young old);75~89歲為老老年人(the old old);90歲以上為非常老的老年人(the very old)或長壽老年人(the lon-gevous),該研究調查數據顯示有79.2%的老人是年輕老人,有20.2%的是老老人,0.6%為長壽老人。從性別上看,51%的為女性。從戶口上看,有67%的老人是農村戶口。該調查的老年人年齡和性別分布情況與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各類老人比例大致相似。從婚姻狀況上看,已婚的比例為76.1%,離婚或喪偶的比例為22.6%,其他(未婚、同居)比例為1.4%。從受教育狀況上看,絕大部分的老人僅接受過小學及以下教育(78%)。
大多數老人對自己身體狀況的評價是“健康”(30.2%)或“一般”(38.7%),認為自己身體比較不健康(10.7%)和不健康(16.5%)的比例占近三分之一。在過去6個月中,有25.2%的老人患過被醫生診斷的慢性疾病。除了收集老人主觀評價的健康狀況外,問卷中還對老人日常活動能力進行了調查,要求老人回答是否能夠獨立完成戶外活動、簡易烹調、廚房活動、出行、購物、清潔衛生、洗衣等7項內容。與老人主觀評價的健康狀況大致相同的是,結果顯示有20.5%的老人至少無法獨立完成至少一項活動,這意味著有五分之一的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可能會對社會支持有更多的需求。
2.2經濟支持7040位被調查老年人在過去一年的個人總收入均值為4228元,近50%(3295人)的老人沒有任何收入。上個月各種來源的收入均值為630元,有11%的老人沒有任何形式的保險或福利,僅有不到5%的老人認為自己的個人收入在本地屬于很高或比較高。老年人的經濟收入水平在整體上處于偏低的狀態,且沒有任何收入的老人中有很大比例沒有任何保險和福利,這部分老人的社會支持狀況值得關注。
在3個最重要的支持來源中,家人和親友仍舊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經濟支持支柱,無論從支持頻率(28.3%)還是資助金額(4 045元)上,都遠遠高于從政府或工作單位(13.6%,1 104元)和村委會(5.9%,538元)支持來源,說明非正式的社會支持在老年人的支持網絡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進一步對老年人婚姻狀況和經濟支持進行交叉分析發現,喪偶老人更多地獲得了家人、親友、村居委會和政府/工作單位的經濟幫助和救濟,老人喪偶后更有可能在經濟上陷入困頓,獲得經濟幫助的可能性更大。
調查結果顯示,最近6個月有30.5%的(2150人)老人獲得過子女提供的經濟幫助。同時,有近10%的老人為子女提供經濟幫助。分城鄉來看,農村老人得到子女經濟幫助的比例為34.2%,高于城鎮老人的23.1%,農村老人的經濟依賴性更強。將老年人的基本特征與是否得到子女經濟幫助之間進行交叉分析,發現喪偶老人、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老人、經濟收入較低的老人更多地得到了子女的經濟幫助。
在老人需要借數額不小的現金時,最先會找兒子(26.8%)、其他親屬(19.3%)、女兒(10.6%)借錢,也有26.8%的老人表示無人可以借錢。到調查時為止,有14%(1 002人)的老人因為借錢找人幫過忙,提供幫助的人有47%是親戚,24%是朋友。在真正遇到經濟困難時,親戚和朋友是老人最可靠、最有效的支持來源。
在7 040個被調查老人中,有877人曾經在過去一年中住過院,在自家支付的住院費中,支付最多的主要是本人和配偶(58.6%),其次是兒子(28.2%),女兒在住院費支持中發揮的作用較小(6%)。分城鄉來看,農村老人對兒子的依賴性更高,住院費中有38.8%是由兒子支付,女兒的支付比例僅為6.6%。而在城鎮,這兩者的差距并不大,分別是12%和5%。而且進一步分析發現,農村老人和配偶的支付能力(45.6%)遠遠低于城鎮老人(78.4%)。在經濟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程度依舊偏低的狀況下,農村老人對兒子的依賴性和“養兒防老”的重視仍會持續。此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被訪老人中有近52%的認為住院費用超過或嚴重超過了自家的支付能力,有近24%的老人認為勉強能夠支付,僅有24%的老人認為能夠支付。盡管醫療保障的力度在近些年大大增加,但仍有不少老人在醫療方面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持。
2.3生活照料該項調查在老年人獲得的生活照料情況方面也設計了多個題目,收集了非常重要的生活照料來源方面信息。最近6個月,有23.8%的老人子女為老人料理家務,有34.3%的老人子女照看老人。分城鄉來看,農村老人得到子女生活照料(包括料理家務和照看)的比例為43%,低于城鎮老人的50%,說明城鎮老人更多地得到子女在生活方面的照料。進一步結合老年人的年齡段、婚姻狀況、性別等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喪偶老人、女性老人和年齡偏長的老人獲得子女照料服務的比例遠遠超過對照組。具有這些特征的老人,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更大,也更有可能得到子女的照料。
老人在遇到小麻煩和生病需要照料時,對照料資源的選擇情況。在遇到日常生活中的小麻煩時,有32.2%的老人會找配偶解決,有25%的老人會找兒子解決,6.2%找女兒解決,4.3%找鄰居,5.6%找其他親屬,1.7%找媳婦,0.8%的會找社會工作者,需要注意的是,有19.5%的老人找不到任何人可以幫忙解決,但同時,令人欣慰的是,已經有58位老人表示會找社會工作者解決日常生活的麻煩,說明社會工作者在基層老人服務方面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在老人生病需要照料時,有46.3%的老人會首先找配偶來照料,有26.2%的老人會找兒子照料,有10.8%的老人會找女兒來照顧,3.6%的老人會找其他親屬、5.2%的老人會找媳婦,0.8%的老人會找鄰居照顧。分城鄉來看,農村老人在生病的時候更多依賴兒子(29%),女兒與兒子相比發揮的作用相對要小(8.8%)。在城鎮中,兒子和女子在作為照料資源時,差別并不明顯(分別是20%和15%)。需要注意的是,有5%的老人缺乏照料資源,在生病時完全找不到人照顧自己。
通過分析635份社區問卷,發現村委會和居委會在老年服務設施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居委會中有79.5%有老年活動場所/老年社區服務機構,而在農村村委會,這個比例僅為35%,不到城鎮社區的一半。而且,大部分社區服務機構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發揮的作用還比較有限,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人作為照料者的負擔和壓力。
2.4精神慰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于精神慰藉的需求也逐漸在增加。新老年法中明確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但隨著城鎮化的進展和經濟結構的轉型,生活方式和居住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遠離老年父母獨立生活和工作,“常回家看看”已成為奢望。該調查數據也顯示,在老人心情苦悶、有心事或想法的時候,有46.9%會跟配偶傾訴,17.8%會跟子女訴說,有16.3%會跟鄰居、其他親屬、朋友、同事等人訴說。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有18.4%的老人在有心事的時候無人可以傾訴。在問及“是否有無話不說的人”時,67.6%的老人表示沒有,在“有無話不說”的老人中,有超過一半(52.32%)的無話不說對象是配偶,16.45%是子女。需要注意的是,有不少老人無話不說的對象是鄰居或朋友,各超過9%。與此結果相似的是,在問及“您平時與誰聊天最多”時,除了37.4%的人會選擇配偶外,有29.3%的老人會選擇鄰居,遠遠高于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親屬的總和(15.4%)。在老人精神慰藉的支持資源中,配偶發揮了最大的作用,喪偶老人中有更大比例的表示無人可以訴說心事。在子女忙于工作無法及時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狀況下,傳統的鄰里關系顯得尤為重要,鄰居仍舊是老人尤其是農村老人的精神支持資源,且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比子女和親屬更重要的作用。
通過分析社區問卷,發現有近60%的村居沒有專職社工。在設置專職社工的村居,大部分社工主要從事社區助貧、扶困工作和社區日常工作,在老人社會活動組織和精神慰藉方面的專業工作內容較為缺乏,還尚未成為老人主要的支持來源。
3討論
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問題一直是近些年老齡問題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學者們從理論角度和實地調查數據分析角度,對老年人的支持維度、支持狀況進行了深入分析。但囿于調查規模和研究關注點,大多數研究基于個別地區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本研究利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具有全國代表性的調查數據,從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個方面全面考察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狀況,并就多個研究發現進行深入討論。
首先,調查數據分析發現,老年人的經濟收入水平處于偏低狀態,雖然部分老人從政府/工作單位或村/居委會獲得了補貼和其他經濟幫助,但無論是從支持范圍和支持力度上都還無法完全滿足老人的需求。在這種狀況下,家人和親友仍舊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經濟支持支柱,非正式的社會支持在老年人的經濟支持網絡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為了給老人提供有持續保障的經濟支持,政府需要繼續加大對老人的保障力度,提高保障覆蓋面,讓正式社會支持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養老防老”的觀念在農村地區仍有堅實的現實基礎。數據分析發現,在農村地區,兒子在老人的經濟支持和日常照料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且遠遠超過女兒所發揮的作用。這種差別在城鎮地區并不明顯,而且城鎮老人的自我保障能力遠高于農村,說明在經濟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程度依舊偏低的狀況下〔6〕,農村老人對兒子的經濟和照料依賴程度更高。
再次,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居住結構變化,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越來越難以從兒女身上得到滿足,“常回家看看”已經成為子女和父母的奢望。較高比例的老人在心情苦悶的時候無人可以訴說、找不到無話可說的人。值得欣慰的是,在子女精神慰藉資源稀缺的現實情況下,鄰里和朋友仍舊是老人尤其是農村老人可以依靠的支持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老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面對這種現狀,除了從法律上和輿論上繼續倡導子女對老人盡到精神慰藉義務外,還要構建或重建社區支持網絡,發揮傳統的鄰里互助、守望相助的傳統,讓老人在社區中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資源。
此外,調查數據顯示,農村地區老年社區服務機構還比較匱乏,社區照顧作為重要的照料資源尚未發揮應有的作用。近些年,隨著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部分社區已經設置專職社工崗位,但老年人的支持和服務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相應工作內容也較為缺乏。隨著老齡化程度的持續加深,需要逐漸在社區增加老人專業社工,整合社區資源,為老人提供專業的支持和服務,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4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中國報告2011〔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鄭杭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轉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李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健康〔J〕.天津社會科學,1998;(1):67.
4賀寨平.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網,何種人提供何種支持〔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9-12.
5張敏, 陳長香, 李淑杏, 等.社會支持與家庭功能對城鄉老年人生存狀況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8):2201-3.
〔2014-12-27修回〕
(編輯苑云杰)